马鞍山市供销社:“田间地头”解民忧
时间:2019-11-21 15:33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马鞍山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三农”、服务“三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党组成员走出办公室,走入田间地头,走进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供销社职能,破解基层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助推乡村振兴。

  化解不良债务,走出企业良性发展

  含山县绿野供销社合作有限公司是一家由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自然人共同参股成立的新型基层合作社,主要从事粮食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业务。该基层社总投资2000多万元,但目前股东投资只有1000多万元,即使加上申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近500万元,依旧存在企业发展资本金不足的困难。

  10月初,市供销社党组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决定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帮助其化解不良债务。10月中旬,供销社召开股东会议,所有股东一致同意增资扩股310万元。

  “有了这笔钱,企业就能实现良性发展了。”正当该社理事长李军为不良债务得到化解而兴奋不已时,市供销社又给他送来“大礼包”——亲自带他去福州开拓市场。

  “绿野供销社目前主要承接客户的稻米加工业务,但是他们底下有5个农民合作社,多个种粮大户,并且还有自己的品牌,他们完全可以收购品质好的大米,自己加工自己销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动大家一起增收。”市供销社负责人说道。

  打破“大锅饭”,走出村集体经济经营新模式

  立冬已过,含山县林头镇毛滩村的瓜蒌子也进入采摘时节。毛滩村是一个贫困村,村里有60多户贫困户。2017年,为了帮助毛滩村脱贫,市县两级供销社、毛滩村以及60户贫困户共同出资,成立了毛滩村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流转200亩土地种植瓜蒌子。

  2018年,瓜蒌子第一年采摘,卖了40多万元,贫困户每家分到了500元的红利。然而,市供销社党组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去年瓜蒌子毛收入有40多万元,但净利润只有十几万元,究其原因,根源在集体经营体制,吃“大锅饭”,导致种植户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200亩地经营成本高达20多万元。

  怎样才能实现扶贫产业效益最大化,让它真正成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贫困户脱贫的有力抓手?经过调研,市供销社给村合作社指了条道:改变经营方式,借鉴服务“外包”模式,将200亩种植基地对外承包经营。

  这时正好有一个种植大户提出承包意向,约定每年承包金24.5万元。“24.5万元相当于纯利润,这样,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贫困户也能尽快脱贫。”市供销社负责人介绍说。

来源:福州市供销社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请输入以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