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推进“海上福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培育新动力 厚植新优势
日期:2019-05-02 10:25 来源:福州日报
| | | |

  

  “振鲍1号”在连江东洛岛海域平稳运行。

  不久前,“振渔1号”在连江定海湾完成锚固,正式落户该县。这是继“振鲍1号”深海养鲍平台后,由上海振华重工集团最新研制的又一深远海养殖平台落户该县,也是我市探索深远海养鱼的最新合作尝试。

  “作为‘海上福州’建设重点项目,‘振鲍1号’和‘振渔1号’运用现代化海工装备,提升海洋养殖水平,将为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开创新局面。”市海上办负责人说,我市坚持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凸显龙头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力,努力推动“海上福州”崛起行动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

  海洋养殖迈向深远海

  随着罗源湾等近海海域逐步退养,向深远海发展海洋养殖产业成为我市重要的探索之路。去年“5·18”期间,市政府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签署了“海上福州”海洋经济产业合作项目,双方合作研制深海养殖装备试验示范平台,首批投入鲍鱼养殖平台和深海鱼养殖平台各一组,并以此为切入口,进一步研发、升级装备,让福州成为全国探索深远海养殖的先行先试地区之一。

  刚刚下水的“振渔1号”系国内首创。该平台为橄榄球形的大型网箱养殖船,总长60米、型宽30米,主体吃水1.2米至1.5米,养殖水体达13000立方米。平台可自动监测海水pH值、盐度和含氧度,所有数据可通过“电信通信卡”无线传输到养殖户手机终端。养殖户只要下载一个APP,就能轻松掌握所有监测数据,实现科学高效喂养操作模式。

  “振渔1号”的姊妹平台——“振鲍1号”,已在连江东洛岛海域平稳运行半年多。

  “‘振鲍1号’的启用,是鲍鱼养殖的一场革命。”中新永丰董事长、连江县鲍鱼行业协会会长吴永寿认为,“振鲍1号”让鲍鱼养殖从200米的近岸区域直接向3公里外的外海迈进,平均30米以上的水深及清澈、富含氧量的海域,可以大幅提升鲍鱼的品质和生长速度。通过平台的智能化与数据化,建立健康养殖的监控体系,做到实时监控鲍鱼生产及周围环境的各种参数。

  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振鲍1号”运转良好,经对比发现,鲍鱼的生长速度提高了15%,成活率较之前提高了10%,人力成本节约了三分之二。

  不仅如此,“振鲍1号”在海域保护方面将带来根本性变化。目前连江90%以上的渔民仍使用传统的木制渔排,木头和泡沫遇到台风容易被冲散,从而产生大量海漂垃圾。“振鲍1号”出现前,连江县推广使用塑胶渔排。从泡沫渔排到塑胶渔排,再到机械化养殖平台,渔业设施的进步,有望从根本上改变海域保护的状态。“环保塑胶渔排10年内可循环利用,最后还能回收,不会污染海洋;机械化养殖平台则通过市场力量引导渔业生产方式整体转型,将加快海域保护的步伐,有利于推进海域科学规划、科学养殖。”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振鲍1号”之所以落地连江,是基于当地巨大的生产需求。连江是“中国鲍鱼之乡”,鲍鱼产量约占全国的30%,去年产值达56亿元。未来,这一养殖平台还将推广至福建其他海域,为促进省市海产养殖转型升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兴产业导入高精尖

  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方面,我市正逐步向高端新兴产业迈进。其中,海洋救助船、大马力工作拖船、海洋供应船等海洋工程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年总产值超百亿元;雪人股份智能化天然工质压缩机,填补国内螺杆制冷压缩机领域空白。海洋新能源产业持续发力,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号、6号机组开始安装调试;国内首个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区、首个大功率海上风电样机试验场一期工程建成。海洋生物制品业加快成果转化,螺旋藻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生产、P型抗干扰鲎试剂、南海岸鳗钙等项目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在江阴湾畔,由福州市和三峡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建设。双方联手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立足福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通过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产能,形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建筑安装、运行维护为一体的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团,带动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是我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打造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重要举措,是对接‘海上福州’战略、加快临港产业集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实践。”福州江阴港城经济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我国首个专业的海上风电产业园,培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攻克了防盐雾、抗腐蚀、防台风等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增强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筑、设备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