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干线绿色公路建设实施细则(试行)》解读(三)之施工运营阶段实施重点

日期:2017-10-20 16:40 来源:公路局 浏览量:
| | | |

  施工运营阶段是绿色公路落实的关键阶段,根据部省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要求,结合我省普通干线公路实际,省公路局提出施工运营阶段应大力推行标准化施工,提升运营环境,完善服务设施等实施内容。

  施工运营阶段实施重点

  1、全面推行建设标准化管理   

  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以“五标准五集中”为抓手,实现建设项目标准化全覆盖。   

  建立标准化施工长效机制,实施工地标准化、工艺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鼓励工程构件工厂化生产与现场装配化施工,提高机械化施工、工厂化施工、装配化施工的比重,施工工艺上重点加强“把六关控六度”措施,实施数据集中管控措施,实现工程内外品质的全面提升,降低运营期间的养护成本。  

  2、严格施工环境保护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植被、表土资源保护和利用,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做好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污染源治理,有条件的项目要求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生产生活污水按要求集中处理后排放。

  主要施工便道进行硬化,减少扬尘,保护沿线生态植被系统和水体水质。落实边坡开挖一级防护一级、隧道“零”开挖进洞、取(弃)土场绿化、保留挖方路段开挖线至截水沟之间植被等措施。

  强化路基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填方路基段临时排水设施的重要性,避免施工过程出现路基边坡冲沟,污染农田、植被等现象。

  在环境敏感区域施工,应制定生态环保施工专项方案,严格落实环保措施,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3、持续开展施工标准化专项整治与“微创新”活动

  持续开展“三背”回填等施工标准化专项整治活动,强化“三背”回填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等要求。

  持续研究开展各项施工标准化专项整治活动,重点从施工标准化及质量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如梁片预制、填方路基施工、隧道衬砌、现(悬)浇桥施工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施工标准化及质量安全水平的深化、提升。

  开展“微创新”活动如节段梁、墩柱钢筋全部采用定型胎架制作,按设计间距设置卡槽,提高钢筋定位精度和施工效率;配备移动防雨装置,实现梁片预制等全天候作业;推广箱房式板房,避免工程结束后,项目驻地搬迁的垃圾遗留等。

  4、推行工程信息化管理

  推广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新开工项目中试点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新技术,指导工程设计、施工全过程能够,试点代建+监理一体化模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推广应用重要工点远程视频监控、隐蔽工程数据采集、混凝土配合比在线监控、试验室数据上传、长隧道实时动态跟踪信息化传输和智能手机实时报检、无人机航拍等技术。

  全面推广混凝土构件生产流程信息管控二维码技术,实现工程管理的质量安全可控、数据可追溯。

  逐步建立智能联网联控的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质量检验检测数据实时互通共享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公路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5、强化科学养护措施

  以科学养护为统领,注重公路设计与建设的前瞻性,统筹考虑后期养护管理的功能性需要,合理设置桥梁等养护检修通道,做到可达、可检、可修、可换,提高日常检测维修工作的便利性与安全性。  

  6、加强运营期环境管理

  加强各类环保设施的维护与运行管理,全面推进沿线公路附属设施污水处理和利用,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置。  

  7、完善服务设施功能

  继续加大服务区、停车休息区和养护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服务区、停车区、公路站便民服务点”三大出行服务支点。

  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建设中同步进行综合服务区、停车休息区等服务设施建设,并拓展多元化服务功能,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规模适当、运营管理高效、满足公众出行与养护管理需求”的普通公路服务体系。 

  施工阶段评价指标

  按照绿色公路实施重点的要求,细化施工阶段各项指标,确定施工阶段总分为100分,并设置加分项10分。其中评分在85分以上为达标项目,95分以上为优秀项目,低于85分应落实整改。

  施工阶段的评分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统筹资源利用(20分)、加强生态保护(20分)、工地建设标准化(30分)、施工工艺标准化(20分+加分项10分)、提升运营管理(10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标准化建设是重点,也是目前正在实施的重点,因此设置较高的分值,并根据实际检查项目按比例进行评分考核。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