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1年1月6日在福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日期:2021-01-09 10:55 来源:发改委
| | | |

  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福州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福州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克服疫情影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双百双千”“抓项目促跨越”“百项千亿”等专项行动,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108.4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5.6亿元,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200亿元、增长0.8%;进出口总额2526亿元,与上年持平;实际利用外资70亿元、增长7.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8%;城镇登记失业率2.9%。

  (一)众志成城共抗疫情,“双百双千”助力复苏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防控疫情,取得阶段性战略成果。以“双百双千”专项行动为抓手,围绕增产增效目标,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堵点,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群防群控统筹推进。广大医务工作者坚守一线、履职尽责,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志愿者和公安干警不畏艰辛、持续奋战,企业职工、科研工作者、民营企业家、新闻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勠力同心、共克时艰。从公布首例确诊病例到住院患者清零只用了43天,至今无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全力保障防疫物资供应,推动一批企业转产、新建口罩生产线,口罩日产能超过1000万片,累计产量超过5亿片。科技助力疫情防控,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精准化防控,提供口罩、核酸检测预约等便民服务,累计为市民提供口罩预约141.6万人次,配合发放口罩895万个。

  复工复产有序开展。采取一揽子措施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组成14个工作组深入县区、企业一线帮扶,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发挥金融政策撬动效应,出台帮扶中小微企业金融措施,累计对防疫企业和受疫情影响企业新增贷款3457.3亿元。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开展“惠聚榕城消费季”专项行动,通过发放消费券、直播带货等措施,直接拉动消费40.1亿元。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业和规上服务业企业全部复产。

  “双百双千”增产增效。重点筛选一产200家、工业1003家、建筑业124家、第三产业1333家企业实施帮扶。全年2625家企业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98.7%,其中,预计第一产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03.6亿元、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8072.2亿元、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744.2亿元、第三产业企业完成营收7227.3亿元。出台20条惠企政策,1049家企业获得融资授信79亿元,942家企业获得纾困贷款43.7亿元,210家本地企业的产品纳入《福州市名优产品目录》。

  (二)创新动力持续迸发,发展动能不断释放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战略深入实施。R&D经费投入总额预计达232亿元,总量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647件,连续10年领跑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68件。推进创新主体全链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2000家,新增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2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各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50家。落地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等创新基础平台,筹建柔性电子创新实验室。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选任省市科技特派员654人、团队70个、法人18个。

  高新产业活力增强。“数字福州”赋能实体经济,数字经济规模预计突破4500亿元。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圆满举办,签约数字经济项目156个,总投资1162.2亿元,招商落地福莱德无人机、大唐车路协同等数字经济项目。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推进47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预计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9.3%,较2019年提升3个百分点。“三创园”加速发展,集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0家。

  (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基础更加稳固

  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预计调整为5.3∶39.7∶55.0。第三产业占比较2019年提高1.4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业提速发展。三产增加值预计增长6.0%。“平台福州”构建新模式,申报平台经济项目285个。推动朴朴电商、1233全球消费品供应链等企业加快形成行业标杆型平台;培育好运联联、慧连、物泊等一批网络货运平台龙头企业。以马尾片区和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片区为载体,开展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新增企业总部84家。跨境电商业务全面覆盖,首创福州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B2B2C业务系统。“夜色经济”提档升级,提升15个市级夜色经济体验示范街区,入选“2020夜间经济二十强城市”。

  工业经济平稳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4.7%。出台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龙头企业达136家,全省第一。推动化工新材料、高端化纤面料和高端钢铁产品等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开展“百项千亿”技改行动,技改投资增长27%。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提速,分类提升17个园区,组织实施169个标准化建设补短板项目,园区配套建设明显加快。开展“升级版”标准厂房建设,推进超过200万平方米厂房建设。“海上福州”拓展发展新空间,预计海洋生产总值达2850亿元,增长6.0%。项目累计入库280项,完成投资844亿元,长恒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新开工建设,海兰寰宇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等项目竣工投产。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一产增加值预计增长4.0%。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稳定。完成粮食种植面积123.86万亩。粮食储备稳固,地方储备粮总规模达58.8万吨。生猪产能逐步恢复,牧业产值六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特色农业持续向好,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全面增长。圆满举办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首届“中国(福建)食用菌产业博览会”等特色活动。新增7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及3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发展后劲加速夯实

  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抓促行动取得实效。深入开展“抓项目促跨越”专项行动,新开工附一医院奥体院区等项目2195个,开工率129.9%。其中,滨海新城信息产业园一期等产业项目1589个,占开工项目数72.4%,宝钢德盛绿色钢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508个,占产业项目开工数31.9%,建成或部分建成东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1050个项目,竣工率122.5%。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234项省重点项目、1294项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992.7亿元、4569.1亿元,完成投资超序时进度20.8个、11.2个百分点。“五个一批”全省设区市综合考评第一。共入库亿元以上“五个一批”项目5080项,总投资32750亿元,其中,签约项目307项,总投资2958亿元;开工项目1772项,总投资12541亿元;投产项目2793项,总投资14202亿元。“一企一议”解决企业困难问题7472个。

  招商行动创新开展。组织实施网络招商专项行动,“云签约”招商项目313个、总投资4600亿元,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引进项目6479个,投资额增长26%,形成福建华电福瑞能源、恒拓海底储油库等百亿以上项目,吸引朗净生物基新材料、越华晖显示器等2000多个新型产业项目。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市场活力逐渐激发

  以改革促进体制机制焕发新活力,提升发展综合效能,以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达到新水平,努力建设开放型经济。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营商环境3.0版和3.5版。提高政务服务环境,推出行政审批智能“秒批”服务,申请材料由81份减至14份,事项平均办理时长缩短至3秒;累计推行259个告知承诺服务事项和103组全生命周期“打包办”事项,“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事项占比分别达97.9%和71.7%。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清单制+告知承诺制”等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开办流程“六合一”和“一站式”服务,市本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小时,各县(市)区压缩至1个工作日。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较2017年底压缩75.59%、91.65%,实行“五税合一”综合申报。营商环境便利度相对位次提高至28位,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位列全国重点城市第9位,登记财产、获得信贷等指标位居全省首位,口岸营商环境位列全国前十。

  重点领域加快改革。制定经济社会事业体制改革2020年改革要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实施深化医改三年行动,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医改“强基层”经验获评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全民所有制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惠民”领域走在国内前列,归集信用信息16.1亿条,综合信用排名全国前列。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流转加快,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居全省前列。

  开放水平逐步提升。以“海丝”核心区为引领,谋划生成50个重点项目和28项交流活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等领域互动交流。加快推进中国—印尼“两国双园”项目。福州综合保税区、江阴港综合保税区获批,江阴港开通5条海铁联运,集装箱吞吐量215.1万标箱,增长5.0%,货物吞吐量3066.5万吨,增长7.0%。积极筹备第44届世遗大会,举办第六届“海丝国际旅游节”等活动。

  榕台融合持续深入。新批台资项目115项,合同台资4.18亿美元,分别增长45.4%、18.3%。深化榕台优势企业对接,富士康大健康智造谷、优你康二期增资等重大台资项目签约,推动福顺半导体列入科创板上市后备企业,推进恒申集团与关东鑫林电子级化学品项目。马尾对台跨境电商货物海运直航专线首航成功。成功举办第八届海峡青年节、海峡论坛福州市活动等51项榕台交流活动。开通“医保台胞绿色通道”,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设立台胞台商“一站式”投资服务窗口,提供全方位服务。

  (六)区域联动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步伐加快

  发挥“多区叠加”优势,通过项目平台引领带动,推进省会优势资源向外辐射,推动区域联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区域协作有序开展。编制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系列专项规划,发挥省会中心城市龙头引领、辐射带动和服务作用。实施68个闽东北协作项目,完成投资568.6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06.5%,闽东北两翼基础设施发展基金首投落地。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福建福州东部片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起草,完善《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并启动实施方案编制,福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成功获批。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协调落实计划外援藏、援疆结对帮扶资金1580万元、900万元。

  新区引领作用增强。推进682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237.4亿元。联通互联网科技产业园、智慧滨海运营中心等69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建成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海新城安置房三期等58个项目。大数据产业园已注册企业达533家,注册总资本474.7亿元。三江口组团加速,推进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86个项目建设,落地亚森集团总部等26个优质项目。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启动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加快推进。推动省、市乡村振兴试点,打造中高级版试点村69个。顺利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完成既有裸房整治2.7万栋,完成“村植千树”村庄绿化648个村,行政村污水治理覆盖面提升。新建美丽乡村174个、提升美丽乡村20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初级版”全覆盖,美丽乡村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连江等3个县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罗源县福湖村等3个单位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落实“省十九条”“市十条”,充分运用动态监测和“一键报贫”系统,跟踪帮扶脱贫户和易致贫对象,全市未新增返贫现象。强化对定西市帮扶力度,全市投入资金4.53亿元,社会捐资捐物2.3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83个,吸纳定西贫困户2734人来榕就业,销售甘肃农特产品8.33亿元。

  (七)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宜居宜业名片亮眼

  夯实城市发展基础,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打造“清新福州”金质名片。

  城市基建持续完善。新基建加快布局,建成省级政务云、商务云以及省超算中心、人工智能服务平台,落地国家首批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和国家级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建设5G基站5723个,在全省率先实现主城区5G网络连续覆盖。新增2000台标准充电桩。完成126个老旧小区改造、11个重要街区综合提升和54条传统老街巷保护整治。新建公厕202座。交通设施不断完备。地铁1号线二期开通运营,4号线、5号线、6号线、城际铁路F1线加快建设,城际铁路F2、F3规划调整初稿编制完成,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获批。机场二期获批动建。福平铁路开通运营,福厦客专福州段稳步推进。建成莆炎、长福等高速公路82公里、普通国道35公里,完成高速沿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25项,推进城区缓堵项目136个。加快松下港区牛头湾作业区12#、13#泊位工程、江阴港区壁头作业区6—9#泊位填海工程建设。中石油福建LNG接收站项目用地、用海预审获批。

  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圆满收官。完成闽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89个项目建设任务,深化24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城市水系治理创新机制等4项改革经验入选国家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环卫和市政工作成效显著,垃圾分类排名全国前十,列入9个免检城市之一,市建成区绿地率42.2%,全省第一。河湖长制体系不断健全,河湖治理成效显著,完成城区156条主干河道、支流治理,闽江、敖江、龙江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建成安全生态水系39公里。

  (八)社会事业精准发力,民生福祉有效增进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民生领域建设,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公共服务稳步提高。教育资源不断充实,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7所、中小学24所,规范治理小区配套幼儿园237所。“健康福州”有序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揭牌,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建成市妇幼保健院、市一医院外科楼等6个项目,新动工建设新疾控中心等5个项目,完成投资29.8亿元,千人均床位数提高至6.2张。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市美术馆、市非遗展示馆、九日台音乐厅完成修缮并开放,新改建旅游厕所48座,升级基层文化站488个,完成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行动“六个一批”91项任务335个项目。全面完成100片社区足球场地建设,举办第二十五届市运会、福州国际马拉松赛、世界女子围棋赛等重大体育赛事。

  民生保障切实加强。争取民生项目资金,获得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项目22个、资金1.5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25个、资金47.5亿元。就业形势持续稳定,新增就业10.8万人。促进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提高社保覆盖面,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达到763万人次。福州成为国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社会救助进一步健全,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资金6.11亿元。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建立福州特色“3443”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新增养老床位数6077张,每千人养老床位数达41.2张。启动建设安置型商品房1.8万套,新增政策性租赁住房2.05万套。开展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大排查174万栋,整改隐患问题2.3万处、群租房8684套。稳定物价,发放9期价格补贴共1.7亿元,惠及103.9万人次。

  人才聚集成效凸显。实施高校毕业生聚榕工程,率先出台13条举措,组织推出12万个岗位,吸纳近6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继续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推动企业开展技能等级认定,新引进培养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00人、高技能人才7000人。通过“榕博汇”等校园招聘会,全国400余名博士、硕士来榕就业。

  总体上看,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但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各项举措有力有序,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回升,在全省名列前茅,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取得这样成绩,实属不易。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远未结束,反弹风险犹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工业基础薄弱,总量仍然较小;重大支撑作用的项目不足;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创新能力需要继续加强;民生领域建设与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力在新一年争当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排头兵。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1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聚焦九个方面发力,放大“多区叠加”政策效应,争当全省排头兵,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2021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0%;出口总额增长8.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实现年度目标;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085以内。

  为确保完成上述目标,重点要做好以下各项任务:

  (一)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

  在强化科技创新、科教兴城上发力,坚持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创造活力,新培育各级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贯标企业1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3.5件。实施R&D稳增计划,R&D投入总量增长20%以上。推进“双创”影响力升级,促进人才、资本聚集,选认省市级科技特派员600人以上,认定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0家。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0亿元。

  2.创建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推动国家一流大学城创建工作,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育光电信息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福州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福州数据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创新链条培育,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家。

  3.建设数字应用第一城。落实“数字福州”建设,办好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积极融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开展数字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数字应用第一城建设。

  4.推进“三创园”建设。大力推进福州晋安湖、东湖、旗山湖“三创”策源地和动力源建设,集聚创新高端要素,提升科研孵化载体水平,重点推进高新区创新园三期等在建项目建设,持续打造“三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样板园区。

  5.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快联通产业互联网科技园等项目转化落地,推动星网锐捷等企业创建省级应用标杆,实现45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做强软件产业,加快软件园“一园多区”建设,深入打造中国软件名园。促进新型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光电产业,尽快动建京东方柔性面板等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3200亿元。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在坚持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上发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新一轮“双百双千”增产增效专项行动,精准帮扶重点企业2700个。

  6.推进现代服务业跃升。推动“平台福州”建设,引导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数字城市科技等集聚发展,“平台福州”项目突破300个,平台经济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新引进企业总部50家。打造综合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培育服务业新增长点,打造服务业产业链。

  7.推动物流枢纽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建设,加快福建星泰安物流园区、福建长乐翔福物流园等一批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流通体系。

  8.加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海上福州”建设,培育一批标志性海洋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及产业集群。抓产业能级提升,围绕六大千亿产业集群和16条细分产业链,紧盯万华化学、申远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加快打造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抓好企业梯队培育,新增2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入库10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继续加大技改投资,推动230项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完成技改投资1000亿元以上。

  9.开展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推进183项以上补短板项目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水平。建设“升级版”标准厂房,继续推进福州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批量入驻。

  10.提高农业质效竞争力。保障生猪生产供给,支持种猪场和标准化养猪场发展。优化果蔬茶菌产业结构,推进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园建设。做优做强特色农业,新培育2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增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拓展深远海养殖,打造“百台万吨”智慧化养殖平台,推动宏东渔业加工和冷链、仙芝楼高品质灵芝全产业链综合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新培育1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11.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落实支持“菜篮子”稳产保供等政策,抓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落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红线,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探索耕地占补新途径,推进农村乱占耕地违法建房专项清理整治。推动应急大米储备、市军粮综合应急保障服务中心、东郊粮库、洪山粮库、禾福油库迁建等项目建设。

  (三)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抓项目、招大商、促落地上发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12.增强消费带动作用。推动实体零售转型升级,推进智慧商圈建设,以召开数字峰会、世遗大会为契机,大力推动批零住餐、科教文旅等服务性行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动网络零售向智能制造延伸,打通网络消费渠道,打造一批“博览会”“购物节”“消费季”等特色促消费活动,提升城市消费影响力。全力打造全国知名夜色经济品牌,形成时尚品质商圈型、文旅夜市融合型、便民利民服务型等夜色经济业态。

  13.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开展“抓项目促提升”专项行动,瞄准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重大工程等“两新一重”,推动项目滚动接续,形成更多有效投资量。全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200个,建成或部分建成项目800个。加快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市管省重点项目超过230个、年计划投资900亿元以上;市级重点项目1260个,年计划投资4303亿元。

  1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争取京东方mini—led面板、福光全光谱精密镜头、均和云谷光电产业园等项目线索尽快转化落地。力争新能源汽车项目落地,引入东南汽车战略投资者,实现整车制造突破。紧盯已落地、未开工动建的30亿元以上的招商项目和已签约、未落地项目,强化专班专责、“一对一”服务,抓实招商实效。

  15.稳定对外贸易市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合同外资储备。密切跟踪进出口百强企业,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稳住全市外贸大盘。多渠道拓展市场,进一步用好“云洽谈”“云展会”等平台帮助企业拓市场、抓订单。促进产业培育与对外贸易联动发展,推动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推动跨境电商与传统外贸融合发展。

  (四)不断深化改革开放,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在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上发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发挥海丝领航作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层次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流发展环境。

  16.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全面深化改革要点,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研究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集成改革实施意见,改革完善医保基金监管体制。开展破产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深化国企改革,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国资监管职能,试点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开展对标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市属龙头企业。

  17.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启动营商环境4.0版改革,实现对营商环境工作动态优化提升。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审批服务便民化水平,实现政务联盟跨省、跨市“异地办”,扩展闽政通、e福州应用场景。完善产业园区“园区办”“云代办”服务机制,推进市县两级联动代办网络。落实减税降费,有效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加快推动《福州市社会信用条例》出台,建立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巩固信用排名。

  18.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抓好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完善智慧化基层治理体系,构建网络化社会治理新模式,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打造智慧乡镇、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法治福州建设,健全完善党领导法治体制机制,提升行政立法质效,强化执法监督,加快构建运行规范、责任清晰的执法运行机制。

  19.强化市场秩序维护。推动全市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建设,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严厉打击各类扰乱市场秩序违法行为,防止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强化“诉转案”机制,妥善化解处置消费纠纷。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海丝领航扩大开放。争取福州综合保税区和福州江阴港综合保税区通过海关总署验收,黄岐港区扩大开放通过国家级验收。强化政策扶持,争取获批空港综合保税区,继续推动中国—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加强对RCEP成员国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运用,支持企业开拓海丝市场,吸引更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资源在福州集聚。依托“丝路海运”联盟等平台增辟新航线,推进“海铁多式联运”“国际中转集散”等业务创新发展。

  21.促进两岸深度融合。促进榕台经贸、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领域融合发展,推进与马祖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举办第七届海丝国际旅游节,加强榕马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五)加快推进交通建设,统筹区域联动发展

  在构建大交通体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上发力,推动交通建设、乡村振兴,统筹优势资源共享,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22.打造一流港口和机场。稳步推进港航设施建设,提高船舶停泊作业能力,加快推进江阴、罗源湾港区项目建设。推动机场第二高速公路、机场二期建设,统筹推进城际铁路F2线、F3线前期工作,加快高铁进机场,完善空港集疏运体系。

  23.完善交通设施布局。加快沈海扩容二期、福泉高速连接线、工业北路延伸线等项目建设,建成洪塘大桥等工程,加快滨海新城高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推进地铁6号线、5号线、4号线、滨海快线建设,6号线长乐段开通初期运营,2号线东延线、6号线东调段开工建设。

  24.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福州都市圈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开展《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发挥省会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临空产业集群与滨海现代都市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福州城市转型升级。继续深化对口支援西藏八宿县、新疆奇台市工作,抓好与渭南对口合作。

  25.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新增中高级版试点村60个以上,逐步形成“串点连线成片”格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扫尾工作,拓展确权成果应用。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六)持续提升城市品质,焕新现代都市面貌

  在新区新城建设、老城改造提升上发力,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现代化城市。

  26.加强新区新城开发。全力推进滨海新城、三江口、琅岐岛、福清湾、江阴湾等重点组团和区域开发建设。坚持突出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推进道庆洲过江通道、国道G316、东部快速通道等工程建设,构建城区连接三江口、滨海新城的大骨架路网,推动老城区、滨海新城、三江口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功能,推进管理体制、金融制度、区域综合开放、要素保障等多方位创新。促进省、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辐射新区,提升综合承载水平,打造宜居宜业新区。

  27.推进老城更新改造。实施新一轮市区、县区、镇区品质提升“十位一体”工作方案。加快新基建布局,开展139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土地成片开发,启动东三环沿线、白湖北园等41个片区土地征收。新启动旧屋区改造项目60个、老旧小区整治项目82个,完成裸房整治1万栋。加强缓堵易涝治理,推进43项缓堵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城区易涝点整治。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推进塑料污染治理。推动一批数字园林、智慧公园建设,推动园林生活、绿色庭院等工作。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绿色资源优势

  在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上发力,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福州。

  28.深入推动绿色发展。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开展生态系统价值常态化核算,推广连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经验。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制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培育绿色消费习惯。

  29.构筑生态宜居环境。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巩固河湖治理成效,全面推行林长制,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和生态资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行动,改善提升水环境质量,推动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工作,严格危险废物规范化处置。

  (八)提高社会事业水平,大力增进人民福祉

  在加强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上发力,立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30.稳定就业鼓励创业。保障企业用工,推进劳务协作机制、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和劳务基地建设。加大力度开展招聘活动,提供精准岗位对接,推动就业困难人员和建档立卡户稳定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稳定。深入实施“闽都人才聚集工程”,举办“榕博汇”“海外人才周”“2021向幸福之城出发”等大型引才活动,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领军潜能、创新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3000人、高技能人才1.5万人以上。

  31.实施教育强市战略。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新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动工花海幼儿园、福州高级中学小学部和初中部等项目。完成商贸职专新校区加固改造搬迁,推进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建设,新增1所省级规范化中职学校。

  32.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协调机制,完善平战结合、医防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市一医院、市二医院、肺科医院、精神病院等市属重点医院。

  33.繁荣文化旅游事业。高水平高标准办好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加快推进市群众艺术馆新馆和市少儿图书馆新馆建设,启动建设市美术馆新馆和市博物馆新馆,完成福州人民会堂剧场改造,启动福州闽剧院旧址改造,建成仓山、马尾、高新区旅游集散中心,推动鼓山风景区、中国船政文化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办好新春文化旅游月等节庆活动,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启动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34.有效提高社会保障。建立全民参保动态清零机制,全市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净增10万人。健全完善养老服务政策法规,台江、仓山和马尾社会福利中心建成投用,提升改造4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集成改革试点。

  35.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租赁住房、人才住房建设及配租配售,合理控制商品房开发节奏,推进租赁住房试点工作,兴建租赁住房1.5万套,动建安置型商品房5000套。全面推进房屋结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各位代表!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市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勠力同心、顽强奋斗、砥砺前行、开拓进取,争当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排头兵,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