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IFRC)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呼吁各国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宣传与推动应急救护工作。今年的9月10日是第23个“世界急救日”,主题为“终身学急救 救护‘伴’我行”
今年的9月10日是个十分特殊的日子,既是“世界急救日”,也是教师节,又是中秋节。三节合一,是家人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光,大家开怀畅饮、边吃边聊、相谈甚欢。
但是在聚餐玩耍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发生气道异物梗阻。进食时不大声说笑,不吞咽过量或体积过大的食物。照顾好儿童,不在嬉闹时吃零食或将小物件放入口中。
如果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我们应如何识别并及时施救呢?
一、气道异物梗阻的表现
气道异物梗阻的识别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患者常不由自主地以一只手或双手紧贴颈前喉部,称为“V”形手势。
(一)不完全性气道异物梗阻
气道被部分堵塞时,患者可以说话或者发出声音,可以咳嗽、呕吐。患者可能呼吸困难,张口吸气时发出尖锐的噪声,或呼吸作响,可有面色、皮肤、甲床和口腔黏膜的青紫。
(二)完全性气道异物梗阻
有较大的异物完全堵塞了气道,患者不能说话、咳嗽和呼吸,面色青紫,很快发生意识丧失,昏迷倒地。如果不能及时解除梗阻,患者很快因缺氧而发生死亡。
二、气道异物梗阻的易发人群
气道异物梗阻通常在人进食时发生。发生气道异物梗阻风险比较大的人群包括:意识障碍者、药物中毒和(或)酒精中毒者、患影响吞咽和咳嗽反射的神经功能缺损者(如中风、帕金森症、脑瘫、痴呆等疾病患者)、患呼吸道疾病者、牙齿不好者以及老年人。婴儿和儿童气道异物梗阻多发生在进食中,或由于非食物原因,如硬币、果核或玩具等。
三、成人和儿童气道异物梗阻的现场救护
当怀疑意识清楚的人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时,要询问:“你被卡了吗?”清醒的患者会表示认同,此时立即施救。
如果患者表现出轻度的气道梗阻症状,应鼓励患者用力咳嗽,争取排出异物。不要立即进行叩击背部、冲击腹部和胸部等现场处理,避免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或加重气道梗阻。
如果患者表现为严重的气道梗阻症状,但意识清醒,应当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根据情况采取背部叩击、腹部冲击或胸部冲击等方法进行施救。
(一)背部叩击法
施救者站到患者身后或者跪在患儿身后,用一只手支撑患者胸部,让患者前倾(腰部向前弯曲),利于异物从口中排出,而不是顺呼吸道下滑。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患者两肩胛骨之间用力叩击5次。每次叩击后检查气道梗阻是否解除,如果解除,不必做满5次。
(二)腹部冲击法
当背部叩击不能解除患者气道梗阻时,立即实施腹部冲击。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或单膝跪在患儿身后,用双臂环绕患者腰部,让患者弯腰前倾。施救者一只手握拳,握拳手的拇指侧紧抵患者剑突和肚脐之间(脐上两横指),另一只手握紧此拳,用力快速向内、向上冲击,重复5次。每次腹部冲击后检查气道梗阻是否解除,如果解除,不必做满5次,如果梗阻没有解除,继续交替进行5次背部叩击。
当无他人在现场相助,打电话又困难,不能说话报告情况时,可以采取自救腹部冲击法。患者一只手握拳,用拳头的拇指侧紧抵剑突和肚脐之间(脐上两横指处),另一只手紧握此拳头,用力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还可选择将上腹部抵压在一块坚硬的平面上,如椅背、桌缘、走廊栏杆等处,弯腰并连续向内、向上冲击,直至排出异物。
(三)胸部冲击法
对于肥胖和怀孕的气道异物梗阻患者,施救者无法环抱患者的腹部,应采用胸部冲击法代替腹部冲击法。施救者用双臂从患者腋下自后向前环绕其胸部。一只手握拳,拇指侧置于患者胸骨中部,注意避开肋骨缘和剑突。另一只手紧握此拳,用力收紧手臂向内、向上有节奏冲击5次。气道内异物被清除后,即使看起来状态良好的患者,也应该尽快去医院进行检查,以确保没有损伤气道或其他内脏器官。
患者一旦失去意识,立即小心地将其平放在地上;如果还没有拨打急救电话,立即呼叫;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此时应进行人工呼吸。
世界急救日期间,福州市各级红十字会将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开展救护普及讲座、救护员培训、应急救护演练、主题宣传等,大力推进红十字生命教育,让更多群众掌握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广大群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弘扬“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新时代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