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省河长制规定》解读

日期:2019-10-16 11:06 来源:水利局 浏览量:
| | | |

        为了推进和保障河长制实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福建省出台了河长制规定,现解读如下:

         一、《福建省河长制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制定背景和立法目的?

  我省河流纵横、水系密布,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740条、总长24629公里。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河湖的管理保护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一些地区排入河湖的污染物量居高不下,一些地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现象时有发生等,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是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深化落实河长制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各级河长、河长办和河道专管员上下联动、联合作战,全面推行河长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河长制也逐步成为大家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2017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福建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要求,研究制定河长制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因此,制定出台《福建省河长制规定》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规定》主要规范了哪些内容?

  《规定》共5章24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一)河长制的定义、适用范围、工作内容、宣传教育、社会参与;(二)河长设立与职责、河长办设立、河道专管员招聘管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三)河长巡查及问题处置,河长办督查,河长、河长办及成员单位工作协调,社会监督、信息共享;(四)河长述职、考核及结果应用、违规行为处罚。

  三、《规定》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本省行政区域内河长制工作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所称河长制,是指在相应水域设立河长,由其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水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机制。本规定所称水域,包括江河、水库等水体。 本省湖长制工作参照本规定执行。

  2016年12月11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2017年召开的十九届中央深改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并要求在全面推行河长制基础上,在湖泊实施湖长制。考虑到我省湖长制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次立法规定湖长制工作参照河长制工作规定执行,实现湖长制与河长制的有机衔接、无缝融合。

  四、河长制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其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

  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威胁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我省河流保护管理水平,确定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管,并明确了阶段性目标。

  五、河长体系和工作机制是什么?

  本省按照行政区域和流域,在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分级分段建立四级河长体系。省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省河长制工作和相应水域的管理保护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有关部门、下一级河长履行职责。设区的市、县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长制工作和相应水域的管理保护工作,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督促有关部门、下一级河长履行职责。乡级河长负责协调、督促、落实所辖水域的治理和管理保护工作。各级河长应当根据需要组织召开区域河长会议、流域河长会议,研究决定所辖区域或者水域河长制工作重大行动,协调解决水域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

   各级河长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相应水域开展巡查:(一)省级河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水域进行巡查;(二)设区的市级河长每季度巡查不少于1次;(三)县级河长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四)乡级河长每周巡查不少于1次。对水质不达标、问题较多的水域应当加密巡查频次。

  各级河长巡河时应当按照要求对所辖水域的水质、水环境、涉河工程、管理保护情况等事项进行巡查,如实记录巡查情况,建立巡查日志。巡查日志应当载明巡查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等。乡级河长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或者相关违法行为,应当协调、督促处理;协调、督促处理无效的,应当向该水域的县级河长或者县级河长办报告。

  县级以上河长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其他水域管理保护的问题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理:

  (一)属于本级河长职责的,协调、督促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予以处理;

  (二)属于下级河长职责的,督促下一级河长予以处理;

  (三)属于上级河长职责的,提请上一级河长协调处理。

  第十六条各级河长名单和监督电话应当通过报刊、政府网站等主要媒体和河长公示牌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河长公示牌应当在水域岸边显著位置设立,标明水域概况,河长姓名、职务及其职责,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

各级河长相关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予以更新。 各级河长应当向上级河长进行年度述职。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建立河长制工作考评制度,制定河长年度考核考评和奖惩办法。考核内容包括组织体系、河长履职、水域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考核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设区的市、县、乡级河长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巡查;

  (二)对巡查发现的问题未按照规定及时处理;

  (三)未落实上级河长工作部署或者河长办督查提出的整改措施和整改要求;

  (四)其他未依法履职的行为。

  解读:《规定》以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将我省河长制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到立法层面,对河长的职责、河长管理体制、河长办的工作机制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河长制最大的创新在于重构了河湖管理模式。河湖管理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区域和行业。而传统的河湖管理模式中,“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难以根治河道顽疾。河长制打破了各部门、各行政辖区间各自为政的藩篱。通过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河长体系,由河长统筹承担“管、治、保”责任,成效显著。全面推行河长制,就是为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主体作用,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实行党政同责,由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协调指导督促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河长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核心,河长制能否落地见效,关键在于各级河长能否切实负起牵头、协调、督促职责,做到守河有责、守河尽责。

  六、河长办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设立河长制办公室(以下简称河长办)。河长办具体负责河长制组织实施的日常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综合协调、督导考核;

  (二)开展政策研究,制定实施河长制的具体管理规定;

  (三)组织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平台;

  (四)开展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五)组织开展河长制工作的宣传教育;

  (六)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各级河长办应当建立健全河长制工作督导检查制度,对下一级河长制组织体系、水域管理保护以及河长、河长办、河道专管员履职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督导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当书面通报被督导检查单位;被督导检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及时整改,并在规定时限内报送整改情况。

    各级河长办应当畅通举报渠道,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及时受理并依法查处。对举报有功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省级河长办应当建立河长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相关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县、乡级河长办应当建立涉河涉水信息共享机制。

  解读:河长办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开展综合协调、政策研究、督导考核等日常工作,协调组织执法检查、监测发布和相关突出问题的清理整治等工作。落实河长确定的事项,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察。

  七、如何开展河道专管员招聘和购买社会服务?

  县、乡两级根据所辖水域数量、大小和任务轻重等实际情况按照有关规定招聘河道专管员,负责相应水域的日常协查及其情况报告,配合相关部门现场执法和涉河涉水纠纷调处等工作。县、乡两级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相应水域的日常巡查及其情况报告、保洁等相关工作委托专业化服务机构承担。

  解读:考虑到我省河流纵横、水系密布,仅仅四级河长体系管理还不够。因此,设立河道专管员,开展日常巡查与信息反馈,及时发现并协助河长解决河湖有关问题,解决河长制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对于进一步强化水域管理保护意义重大。此外,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允许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水域管理保护,有利于提高水域管理保护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水平。

  八、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如何衔接?

  各地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执法,依法集中行使涉河涉水等生态环境领域的行政处罚权。鼓励各地完善生态环境资源司法联动机制,促进涉河涉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解读: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无缝衔接,各地也积极探索设立河长制检察官联络室、生态环境审判庭、河道警长、生态综合执法局等,加大涉河涉水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此,为进一步提高流域生态执法的震慑力和执行力,确保河长制工作真正落地生效,作了如上规定。

  九、《规定》有哪些亮点?

  一是作为首部专门规范河长制工作的地方政府规章,将河长制从改革实践提升到了法规层面,有利于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二是将全面推行河长制过程中形成的设立河道专管员、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好经验、好做法均被写入了法规,上升到了法制层面。三是有助于推动涉水事务由单打独斗向群策群力、部门督导向共同督导、单一治理向整体治理的转变,破解“九龙治水”难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