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防震减灾中心政府信息公开
  • 索 引 号: FZ00403-2500-2009-00036
  • 主题分类:
  • 发文机关: 福州市地震局
  • 成文日期:2009-06-01
  • 标    题: 汶川地震与防震减灾考察报告
  • 发文字号: 榕震〔2009〕28号
  • 发布日期:2009-06-01
  • 有 效 性: 有效
汶川地震与防震减灾考察报告
榕震〔2009〕28号
来源:福州市地震局 时间:2009-06-01 00:00

各县(市)地震办: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好学习调研阶段工作,以提高地震工作者应对地震灾害预防和地震应急处置管理的能力,2009年4月16日至23日,福州市地震局及各县(市)地震办主任一行7人,参加了由中国地震局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汶川地震与防震减灾》培训班。在成都市,我们听取了韩渭滨的《汶川地震及几点启示》、洪时中的《汶川大地震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以及徐德诗的《地震灾害与应急救援》报告,并先后深入到都江堰市区和“5·12”地震的极震区北川县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和北川县地震现场听取了绵阳市防震减灾局副局长安心灵的解说。深刻感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无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的抗震救灾精神,对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做好地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一、汶川地震中地震部门的做法和经验
 从震区的几位地震局的领导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在震前和震后,震区当地的地震局为防震减灾“三+一”体系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应对汶川地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四川省局韩渭滨在介绍“汶川地震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中指出:
 1、汶川8级地震使得已有预报经验和认识受到严重冲击;余震趋势预报经受住考验,但准确预报单次强余震还很困难。
   (1)大形势研究缺少过硬的方法,单靠震例和经验很难满足社会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强大形势判断的研究,选取尽可能有构造意义的统计范围,用尽可能长时间的资料,多用一些震级下限,多做一些探讨。既然方法没过关,对于所得到的危险性结论,不能轻易放弃。
 (2)重视历史地震与活断层滑动速率的研究,历史上多强震与滑动速率高的活动断裂带应预测为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同时应该认识到,滑动速率低的活断层积累足够长的时间也可能发生强震。历史上没有记载强震,不等于今后不发生强震。
 (3)这次地震前发现和收到的前兆异常很少, 地震前兆的复杂性,积累的震例太少,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预报经验还需要积累和充实,已有经验必须不断经过地震实践检验、修正或舍弃。要加强地震前兆机理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4)以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观测技术在速报、震源破裂过程、余震序列跟踪,以及深部构造等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台网密度没有显著加大,台站建设、管理与分析预报脱节没有明显改善,数字化资料应用于地震预报的探索刚刚开始,应用软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群测点大量减少都可能对这次大地震前收集和识别的异常和前兆现象少产生影响。
 地震预报的进步需要以观测技术进步为基础,不断探索新的前兆观测量,研发新的观测技术和应用处理软件,拓宽频带,提高灵敏度、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并且尽可能加密台站,合理布局台网。观测、预报与科研相结合。研究市场经济环境下群测工作的稳定和发展及与专业工作的关系。
 (5)这次余震总趋势、最大强余震的强度以及中强余震集中发生时段的判定是正确的,对于为抗震救灾服务和成都等城市的稳定是很有意义的。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所用方法还是经验性的,还不可能100%的正确。至于一段时间以后的单个强余震的预报还比较困难。
 今后不仅要进一步研究地震序列与震后趋势判断的科学预测问题,而且应该加强大震附近不同位置上城市震后趋势可能遭受影响情况的研究。
   2、震前防御工作接受了挑战,既看到了抓好安评和做好抗震设防的减灾效益,也暴露了重灾区安评给出的设防标准偏低,或没有按规定设防的灾难,充分说明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的重要性,而且震前防御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成都市主城区没倒塌一栋房屋,没压死1个人,与成都市按Ⅶ度设防,抓好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与抗震设防有关;震中高烈度区大量倒房,主要是因为设防标准定低了,这次地震极重灾区破坏烈度达到IX度-XI度,但第四代区划图在该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0.15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Ⅶ度-Ⅶ度强。这本质上还是长期预报水平低;在高烈度区,设防与不设防结果不一样。在都江堰市据调查,按Ⅶ度设防的房屋,在经历Ⅷ ~Ⅸ度地震作用后,倒塌和严重破坏者不超过两成,过半数的房屋处于轻微破坏和基本完好状态。包括紫坪铺在内的许多水库、堤坝虽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错位等险情,附属设施遭到一定破坏,但由于做了安评并按水电部门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大坝主体并未产生大的破坏导致严重后果,避免了震区中峡谷地区,以及成都平原遭受更大损失。
 (2)农房倒塌的比例更大,甚至远到重庆、云南都有农房倒塌。说明农村依然是抗震设防管理的薄弱环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起步晚,力度还不够。
 (3)学校、医院垮塌严重,伤亡惨重。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要特别重视学校、医院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地震安全性问题。
 (4)科普宣传教育与科普示范学校建设发挥了作用,但还有很大潜力。
 (5)汶川地震使我们加深了对跨断层建筑物灾害惨重,一般抗震措施难以取得成效的认识,要加强活断层勘察,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或者研究抗错断措施。
 3、汶川地震的应急救援在我国历史上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取得效果最显著,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还有很大潜力。
 四川省地震局8分钟完成了地震速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3分钟,震后22分钟,四川省地震局第一批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由42名专家组成的第一批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于5月12日19时从北京飞赴成都,5月13日1时抵达都江堰市。
 专业紧急救援队发挥重大作用。
 开放式救援发挥重要的作用。
 排除了次生的堰塞湖险情,避免了更大的伤亡。
 这次应急救援不仅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全力以赴,而且得到国内外最广泛的支援.
 四川省局韩渭滨在最后谈到他的体会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① 速报能不能更快?能不能提供烈度速报?
 ② 应急预案应增补应对巨大地震的内容,应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适应性。
 ③ 应急指挥系统应适应巨大地震的情况,要解决大地震应急通信保障问题,要便于大地震发生后为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服务。
 ④ 震害预测、震灾评估与信息的收集、上报与提供服务也有待改进与提高。
 ⑤ 紧急救援队伍、装备与技术训练须进一步加强、充实与提高。
 (二)成都市局的洪时中介绍了成都市的工作:
 1、“5·12” 大地震当天成都市的应急反应工作:
 (1)及时建立应急指挥体系,依法启动Ⅰ级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2)及时发出政府声音,发布《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告》,接受记者采访,发表电视公开讲话。
 (3)及时打通交通生命线,形成生命通道。构建医疗生命线。筑牢物资生命线。
 (4)及时聚集社会力量,征集车辆、大型机具。献血。进行社会引导,广开言路,听取群众意见。
 2、“5·12” 大地震当天应急工作的效果:
 成都消防支队800名官兵在震后1小时赶到灾区,抢险救援工作全面展开。
 第一批医疗队到达灾区,第一批伤员开始得到救治。献血工作全面展开。
 第一批志愿者队伍已经组成,并已赶赴灾区救灾。第一批救灾物资已经运往灾区。
 成都火车北站10万急于出川的人们,听了市政府公告和讲话后,主动散去了约 7万人。
 凌晨1时30分,市领导再次检查紧急避难场所时发现,市体育中心两侧的帐篷比起下午已明显减少。
 在公安局的 “天网” 上看出,大概到凌晨三四点钟的时侯,在室外的人减少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3、整个地震应急期间,成都市所做的主要工作
 (1)争分夺秒抢救伤员和被困群众。
 (2)想方设法安置受灾群众。
 (3)千方百计加强基础保障。
 (4)集中力量抓好卫生防疫。
 (5)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
 (6)努力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7)及时启动实施灾后重建工作。
 4、成都市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应急工作的效果和启示
 掌握了主动,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应急救援、过渡安置的任务,率先开展了全面的灾后重建工作,生产生活全面恢复,社会秩序安定。在抓好自身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较好地发挥了全省抗震救灾的通道、基地和窗口作用。
 (1)坚持开放性是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基础。
 
 (2)注重科学性是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根本。
 (3)形成系统性是政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关键。
 5、汶川地震对地方地震工作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1)大震不可不防,必须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2)大中城市的震后趋势判断至关重要。
 (3)准确定位,摆好位置,发挥好地方政府地震主管部门的作用。
 汶川地震后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完成的几项工作
 ●  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震情。
 ●  加强监测,跟踪震情 。
 ●  强化宣传,安定人心。
 ●  及时完成了成都市地震烈度分布图,成都市重灾区活断层分布图,汶川8.0级地震成都市灾后重建地震评价规划用图的编制。
 ●  完成汶川8级地震对成都市的影响与成都地区的地震安全性

 课题研究。
 (4)力争主动,高度重视媒体作用,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  地震发生后,要主动与媒体合作,占领舆论阵地
 ●  宣传要有针对性,回答群众最关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  宣传要注意科学性,也必须讲政治。宣传口径要统一
 ●  新闻发言人和专家发言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

 (三)四川省绵阳市防震减灾局安心灵副局长介绍了绵阳市防震减灾局的工作和应急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及灾后恢复重建完成的主要工作。
 1、绵阳市是“5·12”地震受灾最重、损失最大的地区。
 2、“5·12”地震应急工作“有力、有序、有效”。
 3、千方百计及时向省地震局反映绵阳灾情。
 4、舍“小家”,顾“大家”,全力以赴做好应急工作。
 5、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宣传。
 
 6、及时做好强余震地震应急与现场考察。
二、汶川大地震的教训
  (一)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
   1、 汶川8级地震表明已有预报经验和认识受到严重冲击。震前异常不明显:地震前宏、微观前兆异常不突出,没有地震短临预报,对南北地震带中的断裂构造活动也认识不清。
   2、 震后最大强余震震级及时间预报的复杂性。
  (二)在震灾预防方面
   重灾区安评给出的设防标准偏低,或没有按规定设防。
  (三)在震后应急救援方面
   1、通讯不畅,甚至中断,造成了在第一时间内无法判断宏观震中,给救援带来极大的困难。
   2、信息不畅,造成震后范围和破坏情况快速收集无法正常进行。除了因通讯中断外,收集地震破坏的渠道、来源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三网一员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地震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不强。
   原来制定的预案都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大多是纸上谈兵,又缺乏应有的检查,在这次地震中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震害预测不准确。
 在初步判断上与实际的震害相差太多,主要是灾害数据库不健全,在人口分布以及房屋统计上没有全面的资料;应有的地图不健全,震后的灾害破坏情况无法快速掌握。
三、汶川大地震的启示
  (一)在地震监测方面
 汶川8级地震表明已有预报经验和认识受到严重冲击,余震趋势预报经受考验,准确预报单次强余震还很困难。预报经验还需要进一步积累、充实,已有经验必须不断经过地震实践检验、修正。还要加强地震前兆机理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要研究地震序列与震后趋势判断的科学预测问题,加强大震附近不同位置上城市震后趋势可能遭受影响情况的研究。
   (二)在震灾预防方面
 (1)灾害数据库的建立,能保证掌握房屋和人口的分布,为决策和评估提供依据(地图,特别1:5万地图、各乡镇村人口和房屋的分布)。
 (2)加强抗震设防。除了重点项目需要进行专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外,对现有的房屋的抗震设防情况也要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加强农村房屋的抗震设防以及福州市区的预制板房和平潭县等地的石结构房的抗震设防。
 
 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了抓好安评和做好抗震设防的减灾效益,也暴露了抗震设防偏低等所带来的灾难,充分说明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的重要性,而且震前防御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在地震应急救援方面
   (1)加强通讯保障建设。在信息和网络时代,通讯手段必须多元化,短波电台必须实行备用制。
   (2)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预案要重在实用,简明扼要,除了市直相关部门等要编制预案外,各重点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也要做好预案的编制工作,并要加强演练工作。
   (3)地震部门应急装备应配备齐全。平时准备好现场工作应急工作包(除食物外),一旦地震发生,应急工具、地图、野外装备等应急装备能马上投入使用,发挥作用。
   (4)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还要大力加强。志愿者队伍可以通过学校、网络系统进行培训。
   (5)市、县地震部门的后勤保障工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6)应急救援队伍应该进行有效整合,各自为阵、无序进入救灾现场,可能影响救援工作的开展。
四、几点建议
 (一)要理顺省地震部门与市、县地震部门的关系,地震部门在管理体制上的区别,不应成为地震信息上共享的障碍。省地震部门应该为市、县地震部门主动提供必要的震情信息服务,以便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地震部门在应急期间,定时、统一地向政府提供震情会商意见,是防止地震谣言产生和蔓延的根本保证。
 (二)市、县地震部门的人员编制、知识结构、工作经费、装备与防震减灾任务之间的矛盾历来十分突出,在汶川大地震中反映尤为明显,建议要给予充分的加强。有条件的县(市)可以先行组建地震灾害救援队,并配备一些地震应急装备及用品。
 (三)加强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县(市)要加强地震志愿者队伍建设,紧紧依托当地团组织、红十字会,做好志愿者的登记、确认、培训等工作,使地震志愿者成立防震减灾工作的一支生力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福州市作为国家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在防震减灾工作方面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觉。虽然,我们这次在汶川地震灾区考察的时间不长,去的地方也不多,但给我们的震撼是强大的。以上的一点感想和体会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们福州市的地震工作者们能认真总结这次 “5.12” 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防震减灾工作中建立起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志愿者等),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意识,尽最大努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努力争取政府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提高强震预测预报科技水平,搞好群测群防工作,充分发挥“三网一员”的重要作用,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各类建筑对地震、地质和山洪等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设防标准,尤其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场所应按照灾害避难场所的标准建造,以应对各类突发性自然灾害,为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二OO九年六月一日

                                                           福州市地震局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