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信息技术学科考试说明

日期:2018-05-04 09:00 来源:教育局 浏览量:905
| | | |

                                                       (适用于2017级高中学生)

 

一、命题依据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课标》)和福建省教育厅颁布的《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结合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题。

二、命题原则

1.导向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立德树人,体现时代性,促进学科教学全面落实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2.基础性原则。试题难易适当,覆盖面广,突出重点,各部分比例适当,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业水平。

3.科学性原则。试题结构合理,考试内容逻辑严谨,文字表达准确,符合生活实际。概念用语及符号与《课标》及相关教材相一致。

三、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应坚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教育立意、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理解、运用、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依据教学内容(考点),采用丰富、直观的感性材料(如事例、图像、数据等),考查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对信息的辨别、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四、考试内容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也是作为普通高中学习内容与义务阶段学习内容相衔接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传递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软件环境:Microsoft Office 2003。

1.信息获取

1)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载体形式及名称。

3)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4)能描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5)了解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6)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7)知道信息来源多样性的实际意义。

8)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信息需求。

9)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信息来源。

10)了解计算机、相机、摄像机、扫描仪、麦克风、录音机等常用的采集信息工具的特点和用途。

11)熟练掌握使用域名登录网站和浏览网页的方法。

12)知道通过专题网站获取信息的优势。

13)能运用专题网站获取信息。

14)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15)能运用搜索引擎网站获取信息。

16)熟练掌握从网页上下载信息的方法。

17)了解域名的组成。

18)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19)能描述计算机常见硬件设备的名称及其用途。

20)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方法及用途。

21)能使用软件的帮助信息,解决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2)了解信息编码的方法。

23)知道二进制数特点、掌握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间的转换方法。

24)能合法地获取和使用网上信息,并掌握信息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

25)了解电子邮箱的格式。

26)熟练掌握通过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27)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中关于磁盘、磁盘分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基本操作方法。

28)知道常见的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Dos、Mac OS、Unix、Linux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iOS、Android。

29)了解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结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0)能区分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2.信息加工与表达

1)熟练掌握文字处理工具软件(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

2)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3)熟练掌握图表处理工具软件(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

4)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分析数据,表达意图。

5)熟练掌握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方法。

6)能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恰当的多媒体工具软件处理信息,呈现主题,表达意图。

7)了解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处理加工图像文件的方法。

8)了解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处理加工音频文件的方法。

9)了解使用多媒体加工软件处理加工视频文件的方法。

10)了解在网络中发布信息的规范和基本方法。

11)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12)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

13)了解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智能控制、机器人学、语言理解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

14)了解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15)了解Visual Basic编程环境。

16)了解在Visual Basic窗体中添加控件的方法。

17)了解算法的思想与方法,了解使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及伪代码描述算法的方法。

3.信息资源管理

1)了解常用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

2)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3)能描述常用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4)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5)了解Access界面;掌握在Access数据表中添加记录的方法。

6)了解Access二维表结构。

7)了解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

8)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特点。

4.信息技术与社会

1)能运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学习,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社会道德问题。

3)能认识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

4)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的一般措施。

5)了解计算机病毒特征及危害性。

6)了解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

7)了解常见的计算机杀毒软件名称及其特点。

8)知道使用常见杀毒软件,查杀病毒及预防病毒的方法。

9)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10)了解QQ、微信等常见社交软件的特点及基本功能。

(二)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以问题解决与程序设计为主线,揭示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体验算法思想与方法,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软件环境:VB6.0。

1.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1)了解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2)了解问题分析与算法设计之间的关系。

3)理解算法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使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了解使用伪代码描述算法的方法。

5)了解计算机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

6)了解程序设计语言产生与发展过程。

7)了解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特点。

8)了解源程序的翻译方法,比较编译型语言与解释型语言的优势与不足。

2.程序设计基础

1)理解常用的数据类型、变量、常量的概念;熟练掌握定义常量、变量数据类型的方法。

2)掌握VB中运算符、函数、表达式的表示方式;熟练掌握将数学表达式转换为程序能接受的表达式的方法。

3)熟练掌握使用顺序结构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

4)熟练掌握使用分支结构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

5)熟练掌握使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的基本方法。

6)了解模块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7)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8)能依据算法编写程序。

9)能阅读简单的程序。

10)能正确书写赋值语句。

11)能运用选择语句编写程序。

12)能运用For……Next语句编写程序。

13)能运用Do循环语句编写程序。

14)掌握使用InputBox()函数输入数据的方法。

15)掌握使用Print语句输出数据的方法。

16)理解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思想。

17)能运用单步调试方式调试程序。

3.可视化编程

1)理解可视化编程的概念与方法。

2)熟练掌握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设计用户界面的方法。

3)掌握在可视化界面中调试程序的方法。

4)知道属性、方法、事件的基本特点,掌握其应用方法。

5)熟练掌握在VB中添加控件的方法。

6)熟练掌握在VB中设置控件属性的方法。

7)能运用解析法编写程序。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

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它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内容相衔接。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体验计算机多媒体的多彩世界,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软件环境:Photoshop CS,Premiere 6.0,Flash MX,Cool Edit。

1.多媒体技术与社会生活

1)了解媒体多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2)了解多媒体技术历程与发展趋势。

3)了解多媒体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4)了解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中的普遍应用。

5)理解多媒体技术在呈现信息、交流、表达思想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6)描述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

7)理解多媒体作品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和非线性等特征。

8)了解多媒体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9)了解流媒体特征及其应用领域。

10)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范畴。

2.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加工

1)了解常见的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类型和存储格式。

2)了解常见的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的呈现和传递方式。

3)了解常见的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信息的基本特征。

4)掌握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信息的采集方法。

5)能根据信息呈现需求,使用适当的工具编辑和处理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

6)了解图像和图形的特点及区别。

7)掌握计算位图文件大小的方法。

8)了解像素、灰度、色彩深度、饱和度、对比度、明度、图层等基本术语。

9)熟练掌握使用Photoshop编辑图像的方法。

10)能描述位图与矢量图的特征。

11)了解Cool Edit多轨编辑界面。

12)掌握在Cool Edit波形编辑界面中设置波形特效的方法。

13)了解音频文件/模转换的基本方法,能计算音频文件的大小。

14)了解Flash编辑窗口组成。

15)理解的概念,掌握补间动画和逐帧动画制作方法。

16)理解动画生成的原理。

17)了解元件的概念及制作方法。

18)掌握遮罩动画与路径动画的制作方法。

19)了解Premiere 编辑窗口。

20)熟练掌握在Premiere 编辑窗口中导入视频、编辑视频和导出视频的方法。

21)掌握计算多媒体文件压缩比的方法。

3.多媒体信息表达与交流

1)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2)能根据给定的案例,从问题实际出发,规划、设计多媒体作品。

3)理解采用非线性方式组织、规划、设计多媒体信息的基本思想。

4)能应用适当的多媒体集成工具,根据创作需要制作多媒体作品。

5)能描述多媒体集成工具的特点。

6)了解发布多媒体作品的方法。

7)掌握鉴赏和评价多媒体作品的方法。

(四)网络技术应用模块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因特网的主要应用和网页制作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网页设计、制作、评价的一般方法,体验网络技术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

软件环境:FrontPage2003或Dreamweaver,文件上传下载工具。

1.因特网应用

1)了解因特网的基本服务、特点。

2)能列举因特网应用的具体实例。

3)了解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产生的背景、工作原理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使用搜索引擎等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

4)掌握通过因特网实现信息交流的方式与方法;了解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及其局限性。

5)知道因特网内容提供商、因特网应用服务提供商、因特网服务提供商的英文缩写。

2.网络技术基础

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2)理解按照网络覆盖范围、网络管理方式和网络传输介质分类的方法

3)理解浏览器/服务器(B/S)和客户机/服务器(C/S)两种应用模式的概念与特点。

4)理解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5)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理解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理解因特网TCP/IP协议族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6)了解几种因特网服务常用的网络协议

7)了解分组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技术和报文交换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8)熟练掌握IP地址的概念、格式和分类。

9)了解子网掩码及网关的概念和功能。

10)理解域名和域名的组成格式。

11)了解因特网IP地址和域名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管理机构。

12)了解正向域名解析和反向域名解析的方法。

13)知道域名解析系统(DNS)的功能。

14)熟练掌握计算机TCP/IP属性设置的方法。

15)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了解常用网络设备名称及用途。

16)了解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等数据传输介质的性质和特点。

17)了解无线传输设备的名称和特点。

18)了解接入因特网的常用方法。

19)了解服务器的基本用途;了解代理服务器的概念与作用。

20)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方法;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了解基本的网络安全设备名称及用途。

21)掌握使用工具软件上传下载文件的方法。

3.网站设计与评价

1)理解万维网、网页、主页、网站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了解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的概念。

3)了解常见网页文件格式及特点。

4)掌握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网页。

5)掌握规划、设计、制作、发布与管理简单网站的基本方法。

6)了解超文本标记语言的英文缩写及其特点。

7)能描述几种常用的网页布局类型。

8)掌握合理评价网站建设质量与运行状况的基本方法。

(五)数据管理技术模块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它与必修模块的内容相衔接,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与数据管理有关的基本知识,了解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使用数据管理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

软件环境:Access2003。

1.数据管理基本知识

1)理解数据、数据库、数据管理技术的定义。

2)理解关系型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理解关系所表达的含义。

3)了解数据库在多媒体和网络方面的应用,能举例描述其应用价值。

4)了解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计算机世界之间的数据抽象概念及相关术语。

5)理解数据模型的概念。

6)理解建立概念模型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使用实体—关系(E-R)图描述概念模型的方法。

7)理解实体—关系(E-R)图的基本元素。

8)掌握建立数据模型的方法。

9)理解数据类型,了解数据表中关键字的概念。

10)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11)了解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12)了解需求分析的主要作用。

13)能从实体属性中确定主键。

14)能确定实体之间的联系及其类型(1:1、1:n、m:n)。

15)了解关系模式数据规范的基本方法和意义。

16)会使用第一范式和第二范式设计数据库。

2.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1)了解Access的主要特点及数据库文件格式。

2)了解常用的Access窗口工具按钮名称及功能。

3)掌握数据收集、数据分类和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

4)熟练掌握创建数据库、创建数据表和查询表的方法。

5)熟练掌握设置数据类型、字段大小和字段名的方法。

6)熟练掌握在数据表中添加记录的方法。

7)熟练掌握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建立多表之间关系的方法。

8)熟练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常用的数据筛选、排序的方法。

9)能创建选择查询、参数查询和操作查询。

10)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统计及报表输出的基本方法。

11)掌握关系型数据库中数据导入和导出以及链接的基本方法。

12)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概念。

13)掌握SELECT、INSERT、DELETE、UPDATE语句的使用方法。

3.数据库应用系统

1)理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描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数据库应用范畴。

3)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思想与方法。

4)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了解需求分析的方法。

5)能根据需求分析,设计简单应用系统功能模块。

6)能应用Access窗体向导功能、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用户界面。

7)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测试方法。

五、考试形式

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总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六、试卷结构

(一)试卷结构

试题共分为两大类型: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满分为40分;第二部分为操作题,共6题,满分为60分。

试题内容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考生在四个选修模块之中任选其中一个)这两部分组成,各占50%左右的分值。

(二)试题难易比例

全卷难度值约为0.80。

七、题型示例

(一)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例1】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说明目前信息技术正向着(    )。

A.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B.多元化方向发展

C.网络化方向发展 D.虚拟化方向发展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

从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应用领域可以预测:信息技术与多学科领域组合,产生多元化应用;网络技术发展,形成网络系统;多媒体技术应用,实现多样化处理信息方式;各种应用系统不断增强的智能化功能,延伸了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虚拟出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工作环境,帮助人们获取有关知识与技能。到目前为止,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分别是语言产生、文字发明、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明、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本题属容易题。

【例2】指纹识别主要是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中的(    )。

A.智能代理 B.模式识别 C.机器翻译 D.专家系统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关于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学生通过对具体应用实例的分析,了解智能信息处理的应用领域。智能信息处理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工信息,其主要研究领域有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等。 模式识别是利用计算机对物体、图像、语音、字符等进行自动识别的技术。语音输入、OCR、手写输入、指纹识别等采用的都是模式识别技术。

本题属容易题。

【例3】计算机软件系统一般分为(    )。

A.高级系统和低级系统 B.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C.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计算机系统可以分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硬件系统是计算机的躯体,而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信息处理任务。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具有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功能,可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DOSUNIXMac OS)、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软件等。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所编写的计算机软件的总称,它涉及计算机应用的各个领域。常用的应用软件有字处理软件、财务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学生学籍管理软件等,软件具有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

本题属于较难题。

【例4】在D盘下建立一个新文件夹,以学号+姓名命名; 机器人.doc文稿保存在学号+姓名文件夹中。该文稿中的文字(楷部分)内容如下:

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一是使机器人智能化,具有多种功能,尤其是家用智能机器人,更引人注目。人们想使用远程遥控,让机器人实现照顾老人、照看病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功能。人类想方设法研究开发出可以用在医疗卫生与日常生活等领域的高端智能机器人。二是尽可能减小机器人的体积,甚至比绿豆还小。人们正在研发微型机器人,身长比1毫米还要小,在如此微型的机器人中,却仍然安装有电动机、电池、传感器和照相机等装置。微型机器人在外科手术中有很大的作用,医生只需要在人体腹腔处开一个小孔,让机器人钻入人体,随后,在电脑的指挥下,机器人就能够切除人体病变组织,或者拍摄人体内脏细胞活动的情况, 协助医生查找病因。

如今,高技术的研发标志之一就是制造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目前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

按如下要求操作:

1)文稿的第一行为标题,将标题文字设置为居中,字体为黑体,字号为三号

2)将正文中第二段文字如今……明显的发展趋势。移到第一段一是使机器人智能化,前面,成为第一段。

3)将正文中文字二是尽可能减小机器人的体积……协助医生查找病因。另取一段作为文章第三段。

4)将文稿正文所有段落设置为首行缩进2字符,行间距设置为1.5倍行距,字体设置为宋体,字体大小设置为小四

5)保存文稿。

[答案]

[说明]本题的考查的是关于应用Word字处理软件进行文稿排版的技能操作。

要求熟练掌握使用Word进行文稿的排版及文字的编辑。如页面设置;字体大小、字符颜色的设置;段落设置;创建表格等文稿的排版技能。

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二)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

【例1】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分别是(    )。

A.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B.顺序结构、树形结构、循环结构

C.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流程结构

D.流程结构、循环结构、树形结构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对程序三种基本结构的了解程度。

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分别是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在顺序结构程序中,各语句是依次按顺序执行的。在选择结构程序中,要通过检验条件是否成立来决定某个分支是否执行。在循环结构程序中,需要重复执行某些语句,直到条件满足为止。

本题属容易题。

【例2】下列关于程序设计语言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机器语言是由二进制数01构成的,可以被计算机直接理解和执行

B.汇编语言是一种符号化的机器语言,所以也可直接被计算机执行

C.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一样不依赖于硬件,移植性好

D.高级语言不仅容易掌握,且其执行效率比汇编语言高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以及对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认识。

机器语言是机器指令的集合,计算机只能直接执行机器语言。汇编语言是符号化的机器语言,与机器语言同属低级语言,但更容易被人读懂与理解,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需要经过转换(即汇编)才能被计算机执行,且程序对机器依赖性高,移植性不好。高级语言更接近于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同时又不依赖于计算机硬件,因而更容易掌握和使用,也便于开发、维护,可读性更强、通用性好,但必须经过编译或解释才能被计算机执行。一般来说,低级语言难学但运行效率较高,高级语言易学且移植性高。

本题属容易题。

【例3】设a=2b=3c=4d=5,则下列表达式值为True的是(    )。

A. a+c>b+d B. a<c And b>d C. a>d Or b>c D. Not c>d

[答案]D

[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VB的运算符与表达式,涉及算术、关系、逻辑三种运算。

VB中,当一个表达式中包含多个且不同性质的运算时,首先应该遵循如下的优先运算顺序:算术运算符字符串连接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

对于同一种性质的运算,如算术运算,其遵循的优先运算顺序为:

^(指数运算符)→ -(取负)→ *(乘)/(除)→ \(整除)→ Mod(求余运算符)→+-(加法和减法运算符)

对于逻辑运算,其优先运算顺序为:Not → And →Or

此外,各关系运算符优先级相同。

本题属难题。

【例4】设计一个程序用于判断(a+b)/3的值是否为整数,并输出判断结果。(ab均为大于0且小于1000的整数)

[答案]

Private Sub Command1 Click()

Dim a As Integer

Dim b As Integer

a=Val(Text1.text)

b=Val(Text2.text)

If (a+b) mod 3=0 Then

Text3.text=能被3整除

Else

Text3.text=不能被3整除

End If

End Sub

[说明]本题属于程序设计题,着重考查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分支结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程序的编写与调试。

判断(a+b)/3的值是否为整数,可以通过算术运算(a+b) Mod 3来实现,如果余数为零,表示(a+b)/3的值是整数,否则不是整数。

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

【例1多媒体技术一词中的媒体是指(    )。

A.信息的表现形式 B.存储信息的实体

C.各种信息 D.各种信息的编码

[答案]A

[说明]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内容为多媒体技术的概念。要能理解在计算机领域中媒体的特定含义,能列举常见信息的载体。

在计算机领域中,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各种磁盘;另一种是指信息的载体,即信息的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指后者,如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信息的载体即称为多媒体

本题属容易题。

【例2】视频文件能播放活动的画面、声音及字幕,这主要体现了多媒体技术的(    )。

A.集成性特征 B.数字化特征

C.交互性特征 D.实时性特征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超媒体结构等多种特征。其中,集成性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包括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统一获取、统一组织、统一存储与合成等特性;交互性是指用户可以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操作,这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加深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延长信息保留的时间。借助交互式的操作,用户可以按在自己的意愿来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

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例3】下列选项是对声音采样时设置的参数组合,其中声音质量最好的是(    )。

A.单声道、8位量化、8000Hz采样频率

B.双声道、8位量化、16.6kHz采样频率

C.单声道、16位量化、8000Hz采样频率

D.双声道、16位量化、22.05kHz采样频率

[答案]D

[说明]本题考查计算音频文件存储空间的方法。

音频文件的存储空间大小与采样时的参数设置和音频的时间长度都有关系。WAV音频文件所占磁盘的存储空间的计算公式:

存储空间=采样频率×量化位数×声道数×时间长度÷8(其中单位分别是:采样频率:赫兹;时间:秒;量位数:位;计算结果:字节)。

音频的采样频率越高,量化位数越大,声道数越多,则质量越好。

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例4】利用Premiere软件对视频文件test.avi进行简单编辑。导入素材文件test.aviexam.bmpMusic.wav,对test.aviexam.bmp之间添加Band Slide过渡效果对Music.wav文件进行剪辑,使之播放时间与影片时间与影片时长一致。

[说明]本操作题提示如下:

Premiere中新建工程文件,预设方案选择Multimedia Video for Windows

1)导入test.aviexam.bmpMusic.wav三个素材文件;

2)依次把test.aviexam.bmpMusic.wav三个素材文件分别导入到视频1A、视频1B、音频1轨道中;

3)在test.aviexam.bmp之间添加Band Slide过渡效果,对Music.wav文件进行剪辑,使之播放时间与影片时长一致;

4)保存工程到考生文件夹,文件取名为K1.ppj,再输出电影文件到考生文件夹,文件取名为视频作品.avi

(四)网络技术应用模块

【例1】下列关于防火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防火墙通常由软件或硬件组成                     

B.防火墙不能阻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               

C.防火墙能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D.防火墙能防备所有的威胁

[答案]D

[说明]本题考查的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

古时候人们在建造木制结构的房屋时,用砖块堆砌了坚固的围墙,以防火灾的发生和蔓延,这种防护建筑物被称之为防火墙,这是它的本义。在今天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借助了这个概念,使用防火墙来保护重要的系统和数据,让网络中的服务器设备免受外部的攻击。这些防火墙是由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系统构成的,能够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通过强制实施统一的安全策略、隔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但是,防火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网络安全问题,它不是万能的。安装了防火墙的网络系统依然存在着安全隐患,如:它不能防止感染了病毒的软件或文件的传输,不能防止来自网络内部的攻击等。

本题属容易题。

【例2】保证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物理安全是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物理安全措施的是(    )。

环境安全;设备安全;防火安全;网络病毒防护策略;加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答案]C

[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有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两方面。物理安全的风险主要有地震、水灾、火灾、雷击等环境事故以及设备遭遇被盗、被毁、电磁干扰、电源故障等威胁。因此,在网络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保护人员和网络设备不受电、水、火灾和雷击的侵害,要建设防雷系统;布设照明电线、动力电线、通信电线时要保留一定的距离;暖气管道与冷热空气管道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设备应具备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抗电磁干扰能力等。网络病毒防护策略、加密解密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则属于逻辑安全的范畴。

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例3】网络中的各节点通过点到点的方式连接到一个中央节点(又称中央转接站,一般是集线器或交换机)上,由该中央节点向目的节点传送信息。则称这种拓扑结构是(    )。

A.星型拓扑 B.总线型拓扑 C.环型拓扑 D.混合型拓扑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点为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

在局域网中,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有三种:总线型、环型和星型。在总线型拓扑结构中,总线上传输数据通常以基带形式串行传递,每个节点上的网络接口板硬件均具有收、发功能,总线上发送信息的目标地址与某节点的接口地址相符合时,该节点的接收器便接收数据,其他节点则将数据忽略。

在星型拓扑结构中,网络中的各节点通过点到点的方式连接到一个中央节点(又称中央转接点,一般是集线器或交换机)上,由该中央节点向目的节点传送信息。该结构便于集中控制,易于维护和保障安全。可以在不影响其他用户工作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地增加或减少设备,因此被广泛采用。

在环型拓扑结构中,传输媒体从一个端用户到另一个端用户,直到将所有的端用户连成环型。数据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在各个节点间传输,数据从一个节点传到网络拓扑结构的另一个节点。

将两种或几种网络拓扑结构混合起来构成的一种网络拓扑结构称为混合型拓扑结构(也有的称之为杂合型拓扑结构)。

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例4】任务一:利用任意上传工具软件,把网络技术/上传文件文件夹中的文件apple.rar上传到站点Ftp://服务器/Upload目录中。

任务二:利用任意下载工具软件,从站点Ftp://服务器中下载一个pear.rar文件到网络技术/Download文件夹中。

[提示]任务一:打开网络技术/上传文件文件夹,复制文件夹中的apple.rar文件,然后使用IE 浏览器登录Ftp://服务器,打开Upload目录,进行粘贴,完成上传操作。

任务二:使用IE 浏览器登录Ftp://服务器,登录成功后,复制服务器中的pear.rar文件,打开网络技术/Download文件夹,进行粘贴,完成下载操作。

[说明]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比如网站建设,避免不了要在本地和服务器之间进行文件的相互双向传输。对于传输频率较频繁、文件数量较多、文件容量较大的情况,通过要借助FTP软件来完成。常用的FTP软件有CuteFTPflashFXP等,在使用FTP前,首先得知道服务器的IP地址以及帐号密码等信息。

(五)数据管理技术模块

【例1】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    ).

A.数据库系统阶段 B.文件系统阶段

C.人工管理阶段 D.计算机管理阶段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点为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

本题备选项有一定的干扰性,要求学生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才能正确排除干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数据管理处于人工管理阶段,数据的编排、存放等均由计算机程序员完成,没有专门的软件可管理数据,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应用程序,数据不能共享,且不具有独立性,一旦数据结构需要修改,就要修改整个程序。数据管理进入文件系统阶段后,在文件系统中,数据可按其内容、结构、用途组织成若干个独立文件,应用程序可通过操作系统从文件中读取数据,但此阶段数据的独立性差、冗余度大,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后,出现了能解决多用户、多应用程序共享数据的专门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它将所有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以对数据实行统一的、集中的、独立的管理, 数据库中的数据是按某种模型组织起来,可以被用户或应用程序共享的集合。该阶段实现了数据的结构化,数据能共享,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且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本题属容易题。

【例2】下列关于关系型数据库中二维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中不允许有重复的字段

B.表中任意两列数据不允许对换

C.表中要有一个组合数据项

D.表中任意两行数据不允许对换

[答案]A

[说明]本题考查点为关系数据库中的二维表(关系)的概念。

学生通过对题目中备选项的分析辨别,了解关系数据库中的二维表(关系)的基本性质。不是所有的二维表都能称为关系,关系数据库中的二维表(关系)具有下列性质:

1)表中每一列的数据类型必须相同;

2)表中不允许有重复的字段;

3)表中不应有内容完全相同的行;

4)任意交换两行、两列,不影响整个表的内容,也就是说,行和列的排列顺序是无关紧要的;

5)表中每一个字段必须是简单的数据项,而不是组合数据项。

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例3】下列关于数据模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数据抽象称为建立数据模型

B.从信息世界到机器世界的数据抽象称为建立数据模型

C.从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要经过一次数据抽象

D.从机器世界到现实世界的数据抽象称为建立计算机模型

[答案]B

[说明]本题考查点为数据模型的概念。

学生通过对题目备选项的解读,了解数据模型的概念。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用户的观点,将现实世界数据现象抽象为信息世界概念模型,即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及其联系,转换成信息世界中的实体及其联系,概念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第一层抽象;然后再把信息世界的概念模型(实体及其联系)转换为机器世界的数据模型(数据及其联系),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

本题属中等难度题。

【例4】按以下步骤完成操作:

1)打开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在D:\db\文件夹下新建一个名为电器销售管理.mdb的文件。

2)在电器销售管理.mdb数据库中按表1要求创建一个名为显示器销量的数据表。

1

字段名

字段类型

字段大小

/否主键

ID

文本

8

品牌

文本

10

 

型号

文本

10

 

单价

货币

 

 

销售数量

数字

整型

 

3)通过在设计视图中创建窗体/新建/视图打开窗体设计窗口。

4)按照表2要求在设计窗口中添加控件,设置控件属性。 对象数据来源于显示器销量的数据表,窗体名称为数据录入

2

对象

对象名

绑定字段

输入掩码

类别

操作

文件框

Text0

ID

 

 

 

文件框

Text1

品牌

 

 

 

文件框

Text2

型号

 

 

 

文件框

Text3

单价

货币

 

 

文件框

Text4

销售数量

 

 

 

命令按钮

Command0

 

 

记录操作

保存记录

命令按钮

Command1

 

 

记录操作

保存记录

[答案]

[说明]本题为操作题。

窗体是人机交互的窗口。本试题要求学生理解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理念,掌握通过窗体来插入、修改、删除或显示数据库中数据的方法,了解按照需求设计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用户界面的过程。

Access2003提供了多种控件,常用的有文本框、标签、命令按钮等。用户可以应用自动创建窗体向导创建窗体使用向导创建窗体两种方法进行局部细节设计和对象属性设置。

本题属容易题。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