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日期:2011-09-13 00:00 来源:福州市人民政府
| | |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市科技局组织编制的《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2011—2015)

二○一一年八月

目  录

……………………………………………………………………5

一、科技发展回顾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6

(一)主要成效…………………………………………………………6

1、科技事业全面推进…………………………………………………6

2、科技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6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7

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7

5、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8

6、知识产权工作卓有成效………………………………………………9

7、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再上新台阶……………………………………10

8、科普教育得到加强…………………………………………………11

9、社会发展科技再谱新篇章…………………………………………12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3

1、机遇…………………………………………………………………13

2、挑战…………………………………………………………………14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6

(一)指导方针…………………………………………………………16

(二)基本原则…………………………………………………………17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7

2、坚持扩大开放统筹资源……………………………………………17

3、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17

4、突出创新集聚产业升级……………………………………………17

(三)发展目标………………………………………………………18

1、总体目标……………………………………………………………18

2、具体目标……………………………………………………………18

三、战略重点……………………………………………………………19

(一)实施“七大科技创新工程” …………………………………… 20

1、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20

2、区域创新体系工程…………………………………………………22

3、企业创新能力工程……………………………………………23

4、科技保障民生工程…………………………………………………25

5、两岸科技融合工程…………………………………………………27

6、知识产权工程………………………………………………………28

7、科技惠农平台工程…………………………………………………30

(二)加快三大科技产业基地建设…………………………………31

1、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31

2、软件园………………………………………………………………34

3、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36

四、保障措施……………………………………………………………38

(一)转变观念,加强科技工作领导…………………………………38

(二)增强科技进步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38

(三)加快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9

(四)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39

(五)实施科技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40

(六)加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41

(七)加强榕台技术对接与交流,建设对台科技合作先行区………42

(八)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合作、海内外科技交流水平………………43

附件1:重点项目………………………………………………………45

(一)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45

(二)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建设……………………………………45

(三)海峡软件新城建设………………………………………………46

(四)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建设……………………………………47

(五)农业“五新”技术推广项目建设………………………………48

(六)“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建设…………………………49

(七)海西新药创新平台建设…………………………………………49

(八)海西(福州)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建设……………………50

(九)国家级技术转移平台建设………………………………………51

(十)福州科技馆建设…………………………………………………51

(十一)成立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52

附件2:参考图表………………………………………………………54

 

  序  言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尽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抢占新一轮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的主要手段。“十一五”期间,福州市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实现了35%的发展目标,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成果丰硕,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时期,福州市必须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体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比翼齐飞,并形成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动力。 

  《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在总结“十一五”以来科技发展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福建省中长期(2006-2020)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福建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工作分解方案》,立足福州市实际,谋划未来五年福州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部署、重点领域等,为福州市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一、科技发展回顾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主要成效 

  1、科技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海西先行的思路和举措,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发展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有374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福州市连续8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获批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相继进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工作城市”等行列。 

  2、科技发展软环境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先后颁布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会中心城市的决定》、《关于实施福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若干配套政策》、《福州市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确认暂行办法》、《福州市扶持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奖励办法》、《福州市专利保护与促进若干规定》、《福州市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若干规定》等政策、法规,并强化了激励自主创新政策宣传与落实,提升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同时福州逐年加大科技投入,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营造良好的环境。2009年,福州全社会R&D经费投入46.07亿元,占GDP比重达1.77%。这些政策的实施和科技投入的增加为提升福州市综合科技实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2010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97.2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截至2010年底,福州市共有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77家,占全省的40.5%(除厦门外)。国家级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软件园等不断壮大,载体功能日趋完善。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共申请专利3428项,其中发明专利1541项,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792亿元,总收入达778亿元,净利润56亿元,实际上缴税收24亿元。新大陆环保、高意光学、伊时代等8家企事业单位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市软件园、星网锐捷等9家企事业单位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9年5月,福州科技园区在更名为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从原来的“一区四园”发展为“一区五园”,即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辖洪山园、马尾园、仓山园、台西园和海西园。这五个科技园,加上福州软件园,成为福州市高新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4、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 

  继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深入实施。“十一五”期间,我市企业共承担155 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01个省创新资金项目,213个市创新资金项目;全省有352个产品被认定为福建省首批自主创新产品,其中福州市有162个产品入选,占全省总数的46%;确认968个“三新”项目。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3家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另有21家企业获首批“福建省创新型企业”称号(全省62家,福州占34%)。5家企业入选2010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全省6家,福州占83%)。 

  5、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福州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开展农业“五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提升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茶叶等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科技水平,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农业科研开发体系得到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各级农业科技计划293项,其中国家级星火31项。全市共有市级农业科研机构3个,县级农业科研所11个,140个市、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推广网;已建立3个省级星火行业创新中心和2个省级星火学校,9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37家市级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80家市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9家。建立了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1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3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星火科技“一县一业”、“科技富民强县”专项以及科普惠农的措施等推进了区域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6、知识产权工作卓有成效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在全省率先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行列。全市12个县(市)区全部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福清、闽侯进入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福清、闽侯、鼓楼、仓山、晋安、马尾入选省知识产权强县。承建了我省首个国家专利技术(福建)展示交易中心,设立了福州知识产权实施与产业化基地。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140家企事业单位获得各级各类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称号,其中国家级17家、省级63家。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专利奖评审,4个专利项目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2件专利入选首届福建省专利奖,占全省总数的27.3%。资助专利申请、奖励授权专利2万多件,金额逾1600万元,促进了专利申请与授权量稳步增长。2010年专利申请量6134件,授权量4215件,分别比2005年增长246%和377%。截止2010年底,专利申请总量累计36571件,居全省首位;授权22000件。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986件和1739件,分别占全省的43.3%和43.2%,均居全省首位。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雷雨”、“天网”知识产权执法专项行动,率先建立大型商场超市专利联络员制度,共立案受理18件专利侵权案件,查处假冒专利案件20件,涉案金额数百万元。2009年福州市被列入国家知识产权执法系统“5·26”工程。知识产权课程被纳入党校、市公务员局继续教育、高校培训课程,市知识产权局与市公务员局、福州大学、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分别联合挂牌成立了三个“福州市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培训体系。 

  7、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有市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等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拥有孵化面积18.4万平方米,在孵企业430家。2009年12月,福州863软件专业企业孵化器服务中心被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金山科技企业孵化器跻身国家、省重点孵化器行列。福州生物医药孵化器在孵企业福大百特、泰普生物分别承建“酶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建省现代酶技术工程实验室”、“福建省分子诊断技术工程实验室”。2005年底,福州市仅有纺织服装、工业自动化和建筑智能化等6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陶瓷、塑胶、模具、水产品深加工、机电装备与自动化等30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覆盖全市支柱或重点产业的60%,其中3家已经被省科技厅批准成为省级中心。建成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市级11家,2006年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共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7家。福州技术市场有效地拓展了技术交易功能,从单一促进成果转化向激励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资源配置三大功能转变,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成果在榕落地转化。2009年福州技术市场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初步建立了科学数据信息资料库、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网上系统、科学技术专家库管理库,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公平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 

  8、科普教育得到加强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29个部门参加的福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工作,并把推动科学普及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科技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规划,列入日常工作计划,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教育培训与科普活动广泛开展,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定期举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对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起到了带动作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显著增强。至“十一五”期末,我市科协组织覆盖全部乡镇、街道,科普工作者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初步形成,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好的组织、经费及人员保障。 

  9、社会发展科技再谱新篇章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加快构建全市公共服务信息化统一平台,“中国福州”门户网站群不断发展提升,12345便民呼叫中心品牌效应凸显,网上行政审批系统、行政处罚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系统、行政电子监察系统等平台建成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政府主要部门无纸化办公和公文传输电子化。城市空间地理数据库和市民卡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了国家级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福州市医疗卫生新农合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福州市医疗保险网络和VPN网络系统资源为参合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科技强警建设不断深化,福州市成为全国首批21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之一。市地震预防工作跃居全国领先水平,建立了集地震应急、防震减灾信息管理与决策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中心。建成或基本建成华能福州电厂一期、二期机组烟气脱硫,亿鑫冶金、鑫海冶金烟气脱硫改造,洋里污水处理厂一期技改,红庙岭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发电厂等一批重大工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持续位居全国前列。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切实加强,洋里污水处理厂二期、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等重大项目和各县(市)、大学城新区等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闽江、敖江流域福州段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国家要求的地表水Ⅲ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位居全国前列,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9%,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7%。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也均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科技提到了发展战略的全新高度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科技创新再次被全球提上新的战略高度。为了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塑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各个国家正以科技为切入点,重点构架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将继续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予以大力推进。 

  (2)海西开创先行先试和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使海西建设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福建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得到国家部委大力支持,已有51个国家部委和大型央企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合作协议或会议纪要。在规划布局上凸显海西独特地位,在项目布点上支持海西九大支撑体系建设,在政策措施上推动海西率先发展,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上支持海西先行先试。二是海内外反响热烈,台湾方面积极响应,港澳地区主动呼应,海外华侨密切关注,海西区建设成为福建在海外的一张名片。三是周边省、市积极参与,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正在形成,共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区域经济合作得到加强。 

  (3)福州全力打造海西龙头城市 

  按照“疏解老城、开发南台、拉开框架、发展新城”的思路,福州近年大力实施“东扩南进、沿江面海”的滨江滨海城市发展战略,坚持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并举,城际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加快,高铁、地铁进入大发展和全面提速阶段。未来5年内,沿海铁路线(温福―福厦―厦深)的建成,将使福建铁路连结成网。它可以使福建融入全国铁路网中,横向可以促进福建中心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交流,接受其辐射;纵向可以加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推动福州-南昌-武汉出海大通道的形成。另外,农村人口向城镇、城市转移步伐加快,城市化率将继续大幅提高。福州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福州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加快福州城市化进程方面发挥科技的主导作用。 

  2、挑战 

  (1)科技创新机制体制还不够健全 

  创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机制尚未完善,部门和地方科技计划缺乏高效衔接,联合攻关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组织不够充分,政、银、产、学、研联动推进成果转化机制不够灵活。创新行为与制度及市场化激励的紧密联系尚未切实形成,对创新者激励方式和激励手段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激励机制。 

  (2)区域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 

  科技资源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区域的快速发展,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人才等科技创新要素纷纷流向这些地区。而我国的总体科技资源又非常有限,导致资源配置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我市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与发达城市差距越来越大。 

  (3)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福州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比例低。外资企业虽是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力量,但其研发中心多数不在福州。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尚待完善,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比较弱,体制性障碍仍存在。内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创新能力较弱。 

  (4)科技投入资金不足 

  近年来,福州市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虽然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但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现状相比,科技投入资金仍然有限,与发达城市的差距较大,难以形成科技竞争力。有限的科技发展资源配置和结构不尽合理,政府资金引导效率不高, 难起带动作用。多元化投入渠道尚未建立,具有市场杠杆效应的成果转化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基金的设立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科技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规模低于先进省市,且差距较大。针对科技活动的社会基金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民间资本无法进入,影响了企业科技活动的开展。 

  (5)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 

  尽管福州市企业在人才使用、培养、引进和交流上做了许多工作,但在总体上仍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匮乏,特殊专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和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领军人物更是稀缺。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劳动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先进省会城市和兄弟地区,引进的人才往往因无法施展才能和待遇偏低等问题也难以扎根。 

  (6)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福州市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中介机构的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起点低,力量弱,体制单一,存在经验不足、重视不够,政策法规缺位、市场规则不健全、资金配套不足等诸多困难与问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少,发展缓慢,缺乏活力,能从事高质量专业科技中介服务的机构更少;信息共享平台缺乏,未形成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气候。 

  二、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构建大协作机制,先行先试,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谋划大项目,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自主创新,着力突破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福州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要注重引进关键技术、知识产权和关键零部件,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自主品牌建设。扶持建立一批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先进技术向中小企业辐射和转移。 

  2、坚持扩大开放统筹资源 

  扩大改革开放,密切跟踪国际金融危机所催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潮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鼓励引导本市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积极与国(或境)外企业、研发机构合作研发,成为承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活跃载体。 

  3、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 

  全面推进福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金、产、学、研、用有效协作的大机制,充分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科技资源积聚的优势,先行先试推出新举措,着力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路径,促进科技和经济更加紧密结合,为实现福州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4、突出创新集聚产业升级 

  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谋划大项目,聚焦支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活动。遴选和培育具有前瞻性、成长性、带动性的“源头”企业,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成与发展。注重传统产业链环节,引导上下游企业向核心企业集中,加速推动福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福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支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科技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良好结合的局面基本形成,民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专利侵权等违法行为得到明显遏制,率先建成区域创新特色鲜明,创新辐射面广、创新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创新型城市。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福州市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科技经费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5%,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3%,财政科技投入对社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 

  ——科技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申请总量比重达25%以上,发明专利授权数超过120件/百万人,到2015年,专利申请量达10000件以上。新建150家企业技术中心,培育150家以上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鼓励企业申报各级科学技术奖,获得国家、省、市科技奖300项以上。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在信息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新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30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2个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9%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并力争实现亿元以上产值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一五”时期倍增。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海洋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在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制造、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海洋、工艺美术等领域优先构建10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针对半导体照明、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30家市级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实现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服务覆盖全市80%以上的主导行业。 

  三、战略重点 

  “十二五”期间,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一科技战略做好各项工作。重点实施“七大科技创新工程”和十大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好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力争在2015年,初步建成创新基础良好、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型城市。 

  (一)实施“七大科技创新工程” 

  1、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 

  (1)新能源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电、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快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积极拓展新能源产业链。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市场开拓的步伐,推动新能源汽车工业的跨越发展。利用国家对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全力做大做强光伏产业。 

  (2)节能环保产业:以建设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为重点,引进台资知名企业,形成外延—芯片—封装—应用等完整的产业链,做大做强LED产业。依托重点节能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实施节能环保项目,培育一批节能环保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加快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承揽国内外节能环保工程总包业务,带动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发展。 

  (3)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培育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现代医疗器械、生物医学分析仪器等产品,重点开发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海洋药物等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4)新材料产业:依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等知识创新资源,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领域的科技攻关,重点推广低能耗化学建材,发展特种功能、高性能金属、光伏、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新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光电材料、催化及光催化材料、改性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等的产业化,尽快形成具有福州特色的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 

  (5)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发展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国家(福清)显示器产业园、福州软件园、海峡动漫产业基地、东南IC制造业基地等一系列产业载体。发展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计算机外设、通信及网络终端、应用软件及动漫创意等优势领域。重点支持核心材料、关键工艺、云计算、背光模组、整机等平板显示关键技术,引进液晶第六代和第八代生产线,完善产业链;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产品,积极推进智能光网络、超长距超高速光传输等技术研发。 

  (6)物联网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下一代互联网(NGI)、下一代网(NGN)等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物联网、传感网等领域的产品研发,突破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加快“三网融合”的步伐,加快信息识别和传感技术的产业化,促进物联网技术在食品安全、灾害监测、现代物流、智能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7)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加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重视开发、引进和推广海洋高新技术,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能源业、滨海矿产业和海洋信息服务业等四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强中试基地及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建立区域海洋研究中心,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和海洋信息开发等产业。 

  2、区域创新体系工程 

  (1)发展和完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在现有的30家福州市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基础上,继续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整合科研力量和创新资源,成立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的行业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中小企业的科研实力,培养地方急需的中高级人才。对行业技术创新中心通过辅导、考核和支持,增强其服务的意识和服务水平。 

  (2)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立福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推动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大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及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金山孵化器扩建和改造工程,积极推进海西孵化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孵化园)和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建设步伐,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3)构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的各类科技资源建设“福州市技术转移中心”,打造“研发、转化、交易、服务”便捷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在榕转化和技术转移,同时吸引技术经纪人和科技中介机构入驻,为经纪人开展经纪活动提供信息、财务、商务等服务。依托 “福州市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种类齐全、覆盖面广的科技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同城无障碍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发挥“福州科技成果对接网站”作用,与在榕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建立机制,营造氛围,推动对接。 

  (4)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现代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立足优势,重点发展:一是信息服务业,包括硬件设计顾问、软件设计顾问和服务、数据处理与数据库服务等;二是研发服务业,包括医学技术开发、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三是技术性服务业,包括城市规划设计、民用工程服务、建筑服务、水电气技术设计、机械工艺设计、技术测试分析、工业设计等。 

  3、企业创新能力工程 

  (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装备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和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产业集群。 

  (2)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启动市级创新型企业认定工作,建设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融资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鼓励企业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瞄准国际前沿,发挥比较优势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在电子信息、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高成长性、高效益、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示范企业。 

  (3)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省会城市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紧紧围绕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依托“6·18”活动平台,推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对接。根据福州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成立平板显示、软件、通讯工程、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合作模式,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设立市校科技合作专项,大力推进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鼓励在榕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合作,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联合攻关,或转化研发的成果,共同解决产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难题。 

  (4)促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和实施品牌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品牌集聚要素、整合资源的重要作用,以品牌战略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支撑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知名品牌为标志、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大力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和特色农产品证明(集体)商标,努力创建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引导社会资源向名牌企业集聚,提高名牌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名牌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其配套生产,以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及相关支撑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5)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支持一批重点企业承担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 

  4、科技保障民生工程 

  (1)加大科学普及力度。财政科普专项经费每年以10%的额度逐年递增,到2015年,财政科普专项经费投入达到人均2元,高于国家、福建省的要求。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每年定期举办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使福州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显著发展,全市居民接受科普教育面达到70%,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5%以上。 

  (2)加大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障投入。重点推广应用常见病、多发病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重大传染病(AIDS、病毒性肝炎、流感、结核病等)的监测、防治技术,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重点推广应用食品安全中跨部门关键污染物监测点与网络、预警和食品污染应急处理技术体系,主要食品化学污染物检测基本数据库,食品和生物污染的监测预警、检验鉴定、防治疫苗与药物、污染消除、应急处置等技术和装备。重点研究开发食品中农药与兽(渔)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与饲料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食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监测、监控、溯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设备,心脑血管、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筛检、干预和防治关键技术。 

  (3)注重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围绕公共安全,研究预测、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置等关键技术,构筑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消防先进技术,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污染溯源管理系统技术,完善安全标准,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 

  (4)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以内河治理为核心,大力推广应用污水治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重点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的研究,研究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技术;开发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技术与工程示范,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 

  (5)推进科技强警工作。建设公安信息化网络、通信、运行保障与信息共享技术体系。重点推广应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信息查询系统、警用无线指挥调度平台、公安图像传输系统、信息网络安全系统、公安指挥系统、情报信息分析研判平台、指纹自动比对信息管理系统、交通管理信息公共查询平台、动态巡逻防控网络管理应用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 

  (6)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数字福州”,建设完善的宽带、移动高速、多媒体城域网,大力推进城市管理资源的数字化和有效共享,重点建设和完善城市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建立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实现城市各专业管理系统协同运作,对城市空间和对象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数字化和网格化管理,增强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综合监管能力,推动政府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福州现代化、国际化进程。 

  5、两岸科技融合工程 

  (1)积极推动榕台高新技术产业对接。抓住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机遇,促进榕台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光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等领域先进制造业和软件动漫游戏产业的深入对接。密切跟踪台湾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转移的最新动向,大力引进台湾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为榕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创造新增长空间。 

  (2)铺设对台多层次科技合作通道。着力打造榕台经贸互动的科技支撑平台,重点推进两地在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和中草药、现代农业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承接台湾优势科技产业西移。创建台资科技企业服务平台,以技术服务合作为切入点,推动两地在技术成果交易、专利技术转让、专利代理人考试、创业投资基金等方面实现无障碍流通。依托闽台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在为两岸企业专利实施、加快产业升级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进行先行先试。加强榕台高技术服务业合作,积极引进台湾金融、财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台湾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来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转移机构或研究分支机构,构筑两岸研发资源集中区,扶持在榕台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 

  (3)深化榕台农业科技和信息的交流合作。加快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步伐,推进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连江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基地等一批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做好引进、示范、推广台湾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优良种苗、设备和管理经验工作,引导台商投资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观光农业等产业,积极拓展合作平台。加强榕台信息合作,建立榕台农业信息、商业信息交流平台,逐步实现两地农业商业信息联网。 

  6、知识产权工程 

  (1)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强化企业创造与运用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加大知识产权申请的扶持与奖励力度,培育重点产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的转让、许可、资本化出资和质押融资等流通机制,促进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竞争的能力。培育特定领域知识产权,推进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新品种研究与培育,扶持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挖掘传统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品牌。 

  (2)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强化市、县两级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综合协调机制,保障各县(市)、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加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优势企事业单位培育工作,提升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开展知识产权分析与评估,防止重复建设,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 

  (3)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健全知识产权行政、司法保护体系,强化执法能力和条件建设。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信息通报制度和执法协作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假冒和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联系制度,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支柱和特色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及维权援助工作,提高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与贸易壁垒的能力。 

  (4)加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健全各类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重点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大力扶持和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信用评价和失信惩戒等诚信管理制度,提升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水平。扩大榕台及对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建立台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站等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平台。 

  7、科技惠农平台工程 

  (1)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科技大户以及外商独立创办、或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等形式,联合开发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地。以福州市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把园区建设成农业高新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科研人才培训示范的载体;以福州市星火计划示范基地为基础,开展优质、安全、高效配套种养技术、设施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研究,示范和推广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山海协同发展;以福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为辐射源,对其承担的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的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开发及新成果应用转化项目予以优先扶持,为“三农”提供一线科技服务。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实施一批星火计划项目。一是二是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攻克一批海洋活性物质提取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一批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微生物制剂等新产品,加快推进产业化示范应用,加速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深入实施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大力推广“五新”项目,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持续做好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工作。围绕建设和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扶持10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系统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真正做到让科技特派员能“下得去、留得住、有实惠”,促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常态化运行。 

  (二)加快三大科技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调动福州地区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软件产业园、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等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强化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把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促进福州市产业向以高附加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1、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 

  (1)战略定位 

  以高端研发、科技孵化和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有机交汇,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意、创业相互融合,带动发展动漫创意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液晶面板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机电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打造“研发创意+先进制造”于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全国乃至国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具有21世纪发展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2)总体规划 

  海西园功能区划包括:孵化创业园、电子信息技术园、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园、资源与环境技术园、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园、总部经济区、动漫创意园等七大园,以及科技文化展示区、综合配套服务区、高尚居住区、商务配套区等四大区。 

  由中国科学院、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简称“海西研究院”)将落户海西园。它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简称“福建物构所”)为基础和依托,建设海西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简称“海西材料所”)、海西先进制造与集成研究所(简称“海西制造所”)、海西动力研究所(简称“海西动力所”)3个非法人研究所和海峡两岸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简称“两岸交流中心”),共同组成海西研究院。 

  ----孵化创业园:占地约13公顷。根据企业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按企业实际需要提供厂房。 

  ----电子信息园:重点发展通信交换设备、光电子器件、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计算机整机制造等通信设备、液晶面板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A、B、C区组成,其中A区面积约为35公顷,B区面积约为60公顷,拟引入液晶面板企业入驻,C区面积约为87公顷。 

  ----生物与新医药园:引入和发展生物、新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入驻,主要以新产品研发设计、办公为主,面积约为40公顷。 

  ----资源与环境园:引入和发展新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入驻,主要以新产品研发设计、办公为主,面积约为46公顷。 

  ----新能源与节能园:引入和发展新能源与节能园设备制造企业入驻,主要以新产品研发设施、办公为主,面积约为48公顷。 

  ----总部经济区:引进电信、移动、联通和国家、省、市级的工业设计机构入驻,发展总部经济。 

  ----动漫创意园:引入和发展动漫创意及相关创意设计企业入驻,面积约为57.3公顷。 

  (3)发展目标 

  加快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建成科技东路、乌龙江大道、高新大道三条主干道及创业路、创意路、创业中路、创新路、新洲路、高岐路等十条支路,全面完成创业园、一期安置房以及已经入驻海西园企事业楼房的建设任务。在原有“一区多园”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整合产业布局,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培育科技人才机制和创新机制。着力突破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福州高新区建设成为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基地、高新技术项目孵化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家培养的基地、创新集聚的基地。“十二五”期间,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税收40亿元以上的目标。 

  2、软件园 

  (1)战略定位 

  通过发展特色软件产品,提供特色信息服务,丰富、延伸软件产业链;通过扶强扶大,培养软件龙头企业,带动中小软件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软件产业集群;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研发,紧跟国际软件产业发展潮流,基本掌握最新软件开发技术,成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海峡西岸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服务基地、闽台软件及信息服务的合作基地、国际知名软件出口和信息服务的外包基地。 

  (2)总体规划 

  根据软件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福州市软件产业的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实施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把发展特色软件产品作为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年平均增长20%,到2015年,力争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占全国、全省的比重有明显提高,软件产业总体水平在国内同等园区中进入先进行列。 

  ——进一步做精做强行业应用软件。在电信、电力、证券、金融、医疗、教育、石化、烟草等重点行业中,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开发大型行业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中间件。 

  ——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努力开发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纺织等企业所需的企业管理、信息采集、供应链管理、流程控制、工业自动化、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等应用软件或服务。 

  ——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提升软件与服务外包水平,顺应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发展趋势,开拓以加工、处理、传送信息为主的通信网络增值服务。 

  ——培育壮大动漫游戏产业。整合两岸技术资源,构建动漫游戏产品研发基地,开发包括网络游戏、动漫画、手机游戏、3G新业务、数字音乐、数字出版、新媒体影视等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的动漫和游戏精品。 

  ——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选择通信设备、数字视听产品、智能自助设备、数字机顶盒、汽车电子等具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产业领域,引导企业发展以SOC技术方向的嵌入式软件构造技术,形成与硬件产品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嵌入式软件产业。 

  ——不断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微控制器芯片等整机专用芯片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发展目标 

  ——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年平均增长20%,到2015年,力争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占全国、全省的比重有明显提高,软件产业总体水平在国内同等园区中进入先进行列。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倍以上,软件企业承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和省级重大技术创新项目比“十一五”期间有明显增加。争创福建省软件名牌产品10项。 

  ——软件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重点培育和发展2~3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形象好、附加值高、市场份额大的特色软件产品产业链。培育10家上市企业。 

  ——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有新的突破。培育形成2~3家大型软件外包企业,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企业超过50家,成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软件人才结构进一步完善。到2015年,园区软件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吸引培养一批软件产业的领军人物、复合型企业家、中高级软件项目管理和骨干技术人才。凝聚一批软件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信息技术企业家以及科技中介专家队伍。 

  3、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 

  (1)战略定位 

  该园将建成研发型的工业区,实现园区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以及环保、生态、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将其打造成以生物医药、光电、机械为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区和福建省科研型高新技术制造基地,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软环境突出,对台和欧美高端企业有极强影响力的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基地。 

  (2)总体规划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87公顷,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036公顷。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一区、两园”。“一心”指园区内公共服务与研发中心,“一区指配套建设的居住区,“两园”指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机电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用地面积为131.76公顷,以生物工程、生化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主,打造药剂制造基地、中试基地研发中心和医药物流园;机电产业园用地面积为303.83公顷,以成套设备制造、精密机械、光电、电子及相关产业链为主,打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基地、电网成套设备及配套产业制造基地。 

  (3)发展目标 

  1、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大力发展光电产业、包括IT芯片、LED、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机电制造业和生物产业,培育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2、以科技和研发为核心,延伸发展软件服务、工业设计、医药孵化等功能,促进新城与区域先进制造业的升级和飞跃。 

  3、以园区建设为载体,通过试验平台、企业孵化中心、生产力中心、生产服务中心的建设及生产服务、融资等软环境建设,营造“企业社区”。 

  4、以区域资源为依托,加强与大学城、周边科技园区的智力和科技资源互动协作,提高新城科技研发和创新水平。 

  5、至2015年,园区实现产值达200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科技工作领导 

  1、继续加强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强有力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建立福州市科技工作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构建政、金、产、学、研、用有效协作的大机制,统筹各类社会资源,推动大协作,发展大科技。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构建与市场经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2、制订和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加强执法监督。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确保现有政策的充分有效实施。加紧出台《福州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若干配套》,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吸引人才创业投资、有利于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有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政策。 

  (二)增强科技进步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环境 

  1、推进实施城市知识产权战略,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以建设福州市知识产权实施与产业化基地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从机构、机制、资金、人才四个方面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保障:加强全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配套政策和文件,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加大资金投入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适应福州市知识产权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等。 

  2、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塑造鼓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创新文化,弘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城市精神,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杰出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制度和氛围;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公众文化素养,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建立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加快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加快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以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创新体系,着力引导和推动企业创办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进步机制,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创建更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借助三大科技产业基地,结合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榕设立研发中心。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和引导各行业协会建立由企业以成员形式参与投资创办行业技术中心、检测中心等,为相关行业提供本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的技术研究,为产业提升服务。 

  (四)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建设 

  1、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切实依法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市区(县)两级政府编制预算和预算执行中超收分配,都要体现科技投入法定增长的要求,强化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力。 

  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继续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福建省级厅局支持,加快推进福州国家高新技术园区进入“新三板”试点,积极探索科技发展风险投资基金投入与使用,逐步构建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 

  3、调整科技投入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重大科技专项、科研基地、科技队伍建设、科技基础条件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应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的支持,形成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投入结构。加强对政府科技投入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实施科技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 

  1、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健全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福州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根据福州市科技发展的实际需求,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科技人才资源年度统计调查和定期发布制度。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与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紧密结合、有机衔接,通过实施科技发展规划凝聚、培养人才;加大政府对科技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同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强对研发人员载体平台建设,保障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项目的实施。 

  2、推进科技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实施更加开放、更富创新性的科技人才智力引进与培养政策。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灵活的措施统筹域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制定针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的优惠政策,提高人才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立高层次人才跟踪服务制度,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拓展开放式人才培养渠道,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其他人才培养机构,建立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科技人才培养的供需衔接。不断提升福州与台港澳的人才交流合作水平,建立内部培养与外部交流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大力度宣传有关科技人才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鼓励科技人员潜心开展创新活动,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方法,形成公平、公正、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六)加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将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科技特区,将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成省内重要的产学研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加大招商引资、引智的力度,充分利用海内外科技资源和市场,引进一批技术密集、带动作用显著、位于产业链高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落户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跨国科技合作与分工。 

  3、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海洋经济为主攻方向,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为核心,培育、推动一批成长性强的企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5%以上。 

  (七)加强榕台技术对接与交流,建设对台科技合作先行区 

  1、充分利用福建省定为全国首批“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的契机,加强榕台科研合作和产业化的顶层设计,以海峡西岸科技协作联盟为平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形成两岸产业高效对接的机制。重视并加大对台资企业本地化科研活动的扶持,促进台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更大范围的迁移或在榕设立研发机构,带动榕台联合实施科技攻关及吸引台湾高科技成果来榕转化。 

  2、充分运用好两岸经济协议(ECFA)机制,推动两岸科技资源的交流。福州市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科技部、省科技厅等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开展对台科技合作先行区建设,承接台湾优势科技产业西移,为来自台湾的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一个商业化、产业化的承载平台。 

  3、以工业设计创意园为平台,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台湾岛内中小创意企业、创意人才来榕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和集聚福州市的工业设计企业,提升工业设计的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的目标,进而增强福州市工业设计对相关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的支撑能力。 

  4、合建高科技园区。除努力建好现有的涉台园区外,还应积极引导台商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提高园区对产业的孵化能力,可施行“BOT”运作方式,即由台商投入资金进行园区基础设施的构建,按合同进行前期经营管理,后期转交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可划出一片土地,允许台商独资或与其他企业合资创办园区创业中心,按企业运作方式和台湾管理模式对园区进行规划、建设。推动福州高新区与台湾新竹科技园、内湖科技园等合作,打造海峡两岸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对接的先行平台。 

  (八)不断提升区域科技合作、海内外科技交流水平 

  以海峡西岸科技协作联盟为平台,加强与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市科技合作,推进福州市与相关区域共同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联合举办科技博览会、交易会、项目推介会等,丰富和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内涵。根据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技术,有针对性选择相关的研究开发机构、跨国公司等,开展科技经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标准、管理与发展经验。通过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建立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交流、柔性流动的有效机制等,积极与国外科技教育机构开展技术培训合作,扩大与国外政府、国际性组织及民间各个层次技术经济合作与交流。 

 

 

附件1:重点项目 

  (一)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规划用地面积1235公顷,定位于以高端研发、科技孵化和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产业有机交汇,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创意、创业相互融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一个“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先行区和海峡两岸高新技术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2.建设年限:2011-2015年 

  3.总投资:200亿元 

  4.建设目标:到2015年,海西园一期建设全面完成,主要路网框架形成,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企业集群规模化,高端研发集聚,总部经济效应初步形成。预计园区内注册企业1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家,上市企业15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实现海西园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税收40亿元以上。海西园二期的招商、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5.责任单位:福州高新区管委会 

  (二)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海西研究院由科学与技术研究、产品与成套技术开发、支撑服务和管理服务4个业务模块构成,重点在功能材料的结构化学、新能源材料、激光技术集成与应用、先进动力等17个研究领域,布局团簇化学、锂电池关键材料、全固态激光技术集成、蚌线发动机技术等48个研发方向。一期规划地上建筑面积66800m2,总投资为6.67亿元。 

  2.建设年限:2011年-2015年 

  3.总投资:6.67亿元 

  4.建设目标:至2013年,完成福建物构所内部组织结构与布局调整,完成海西材料所、海西制造所、海西动力所3个非法人研究所和两岸交流中心新建单元建设。至2015年,海西研究院人员总体规模将达到2000人左右(流动人员与固定人员的比例超过1:1)。根据建设需求和发展趋势,在保持福建物构所存量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中国科学院和福建省人才计划,面向全球新招聘110名以上学科、领域带头人,引进350名科研骨干。共建15—20个工程化研发、中间试验示范和产业化基地 

  5.责任单位: 中国科学院、福州市人民政府 

  (三)海峡软件新城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海峡软件新城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新城坐落在闽江与乌龙江两江分流入城口,沿甘洪路向北为杜坞生活区,向南承启大儒世家高尚生活带,向西与淮安顶级别墅群隔江相望,东与软件园前四期工程紧密相连。定位为“国际科技软件新都、海峡两岸高科技发展的引擎”。 

  2.建设年限:2011年-2015年 

  3.总投资:9亿元 

  4.建设目标:海峡软件新城产业分布将主要在信息智能、现代服务、国际采购(IPO)、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等方面。建成后的海峡软件新城,将是基于两岸合作交流、面向世界,同时结合中央技术区(CTD)、中央活力区(CAZ)及闽台文化(Culture)为主体的创新型3C科技园区,拥有网络化、数字化等全方位的先进设施。海峡软件新城是一个集生产、生活与生态为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社区型城市,聚集来自国际与两岸的科技精英,着重于对整个福州软件园乃至福州地区的产业带动作用,将成为两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以及东南沿海最具影响力的高科技创新园区。 

  5.责任单位:福州市软件园管委会 

  (四)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 

  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287公顷,总建设用地面积约1036公顷。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心、一区、两园”,即园区内公共服务与研发中心、配套建设的居住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机电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用地面积为131.76公顷,以生物工程、生化医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主,打造药剂制造基地、中试基地研发中心和医药物流园;机电产业园用地面积为303.83公顷,以成套设备制造、精密机械、光电、电子及相关产业链为主,打造电子通信设备制造基地、电网成套设备及配套产业制造基地。 

  2.建设年限:2011年-2015年 

  3.总投资:200亿元(一期) 

  4. 建设目标:该园将建成研发型的工业区。实现园区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以及环保、生态、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在“十二五”前,将其打造成以生物医药、光电、机械为特色的创新创业示范区和福建省科研型高新技术制造基地,成为生态环境优美,软环境突出,对台和欧美高端企业有极强影响力的闽台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基地。至2015年,园区产值达200亿元。 

  5.责任单位:金山工业区管理委员会 

  (五)农业“五新”技术推广项目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实施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创新与应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重点开展新品种的引进、选育,优势农作物的脱毒、组培、嫁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设施生产、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等技术。年建立新品种示范区10万亩以上,薯芋类脱毒苗推广6万亩以上,瓜类、茄果类嫁接技术推广3.5万亩以上,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年新增3项,设施生产新增2万亩,引进示范新农药10种辐射示范50万亩,引进示范新肥料3种辐射示范20万亩,节能减排技术3项,资源循环利用1项,实用新型农机具5种示范面积10万亩。 

  2.建设年限:2011-2015年 

  3.总投资:5000万元 

  4.建设目标:力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6%以上,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新农药总体防效达8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推广农作物统防统治,100%覆盖水稻高产示范基地。 

  5.责任单位:福州市农业局 

  (六)“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检测平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品牌企业,形成外延—芯片—封装—应用等较完整的产业链。在城市道路、隧道、公园、停车场等方面照明中使用LED功能照明灯12500盏。根据我市LED产业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研发实力强、生产规模大的知名企业,壮大我市LED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聚度和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设年限:2011-2015年 

  3.总投资:2亿元 

  4.建设目标:通过示范城市的建设,政府将加大政策扶持以及对半导体照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质量。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攻克半导体照明产业共性技术,推动LED产业技术链条的横向整合和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整合,2015年形成年产值300亿元左右的产业链规模。 

  5.责任单位:福州市科学技术局等 

  (七)海西新药创新平台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所在地为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内新医药产品创新的一流中心。在从事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培养人才的同时,侧重科研项目的产业化。 

  2.建设年限:2011-2015年 

  3.总投资:4500万元(第一期) 

  4.建设目标:中心拟通过3-5年运作,形成10-20项相关生物医药专利,提供一批可产业化(一期临床)的新药品和培养一批新药研发人员。 

  5.责任单位:金山工业集中区管委会 

  (八)海西(福州)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工业设计创意基地总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建有福州市工业设计创意工作室60个;工业设计产品制作室和公共服务平台;专利成果和工业设计作品展示大厅;建成集信息发布、学术讲座和会议交流为一体的多媒体功能厅。 

  2.建设年限:2011—2013年(第一期) 

  3.建设投入:300万元(第一期) 

  4.建设目标:创意基地定位于“创意·创业”,为综合型创意创业基地,扶持对象为中小型企业,包括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广告会展、企业策划等初创型企业。创意基地的目标是建成一个集工业设计、广告会展、企业策划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和福州市专利成果和工业设计成果的展示平台。 

  5.责任单位:福州市科学技术局 

  (九)国家级技术转移平台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增设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估、技术转移风险担保、科技资源共享等服务功能,完善相关专业数据库,扩充“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建立技术经纪人培训机制。完善福州技术市场服务体系,设立技术转移服务中心。完善国家专利技术(福建)展示交易中心服务功能,建设和发展形成一个诚信和高效的专利技术展示交易服务平台。 

  2.建设年限:2011-2015年 

  3.总投资:300万元 

  4.建设目标:建设完成全市科技成果、科技信息及各类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转移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实现服务方式从简单的牵线搭桥向为技术转移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的转变;形成一支有较强自身实力和科技服务能力的科技中介队伍;建立城市与农村相呼应,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福州技术市场体系。 

  5.责任单位:福州市科学技术局 

  (十)福州科技馆建设 

  1.建设内容及规模:福州市科技馆建设规模为3.3--4万平方米。其中新馆建筑面积3---3.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8--2.1万平方米,业务保障用房0.6---0.7万平方米,其他辅助用房建筑面积0.6--0.7万平方米。同时建设市科协学术交流、办公用房,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福州活动基地活动场所,其建筑面积约需0.3--0.5万平方米。 

  2.建设年限:2011-2015年 

  3.总投资: 3亿元 

  4.建设目标:福州市新馆与福建省科技馆在功能定位上实行错位定位的原则,将建成以海洋生态科技为特色的专业科技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历程、最新成就;充分体现福州市科技发展历程、创新成果,科技精英(榕籍院士专家)的成长、创新成就;青少年创造发明成果。形成集科技展览、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科技活动场所。 

  5.责任单位: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十一)成立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1.建设内容及规模:以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搬所为契机,将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与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进行合并,新组建福州市农业科学院,达到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制,做大做强我市的农业科研工作,为福州市农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建设年限:2011-2015年 

  3.总投资:1亿元 

  4.建设目标:福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立后,应加强科研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强化学科建设,同时加强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突破农业产业化的技术瓶颈,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 

  5.责任单位:福州市农办、福州市农科所、福州市菜科所

 

 

 

附件2:参考图表

表1 “十一五”期间福州市科技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主要指标

目标

完成情况

2009

2010

全社会R&D经费

投入占GDP比重(%)

2

1.77

2(测算)

高新技术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35

34.31

35

发明专利申请量年递增率(%)

20

34.9

36.8

专利申请量年递增率(%)

15

17.3

19.8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个)

10

29

36

省级或省级以上

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个)

10

31

50

表2 2006-2009年福州市R&D经费投入情况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R&D经费投入额(亿元)

21.98

29.32

38.07

46.07

R&D/GDP(%)

1.32

1.48

1.67

1.77

表3 2006-2010年福州市财政安排市本级科技支出及占市本级预算支出情况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市本级财政科技支出(亿元)

0.66*

1.27

1.49

1.64

1.95

占市财政预算支出比重(%)

1.54

2.38

2.33

2.58

2.59

注:*0.66(仅指科技三项费用,2007年起实施政府财政分类改革,“科技三项费用”并入“科学技术预算科目”

表4 2006-2009年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高新技术

企业数

(个)

产业产值(亿元)

企业数

(个)

产业产值(亿元)

企业数

(个)

产业产值(亿元)

企业数

(个)

产业产值

(亿元)

福建省

980

2988.67

1302

3769.7

207*

4456.5

478*

5182.17

福州市

298

842.58

369

986.35

123

1253

226

1355.06

泉州市

377

272.44

298

443

23

582.56

110

832.73

厦门市

261

1405.37

360

1726.3

123

1822

424

1938.63

福州占

全省比重

30.40%

28.17%

28.34%

26.16%

59.40%*

28.12%

47.30%*

26.10%    

注:*2008、200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扣除了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个数。

表5 2006-2010年福州市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

年份

专利申请量(项)

专利授权量(项)

总数

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总数

发明

实用新型

外观设计

2006年

2468

560

857

1051

1440

118

613

709

2007年

3256

994

974

1288

1734

119

798

817

2008年

3794

1138

1291

1365

2018

187

1040

791

2009年

4708

1530

1954

1224

3072

323

1248

1501

2010年

6134

2216

2781

1137

4215

529

2324

1362

表6 2006-2010年福州市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情况

年份

高新技术增加值

(亿元)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比重

2006

227.31

1656.94

13.72%

2007

243.47

1974.59

12.33%

2008

336.3

2284.16

14.72%

2009

373.6

2604.04

14.35%

2010

445.49

3123.41

14.26%

表7 2009年部分城市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照表

城市

福州

青岛

苏州

杭州

深圳

R&D/GDP(%)

1.77

2.03

2.19

2.6

3.6

注*青岛为2007年数据

图1 2001-2010年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值情况

图2 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技术领域分布图(单位:家)

  图3 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图(单位:万元)

图4 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图

图5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结构图

图6 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