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讲堂]百白破联合疫苗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8-05-21 16:46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来源:本网 浏览量:
| | | |

1890年,KitasatoBehring用三氯化碘处理白喉杆菌和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减弱其毒性,用以注射动物,制成能中和毒素的抗毒素,建立血清疗法,并为制备类毒素打下基础。1913年,Behring提倡用白喉毒素和抗毒素免疫。1923年,GlennyRamon提出用白喉类毒素做人群免疫;1924年破伤风类毒素问世;1926年百日咳疫苗问世。

20世纪50年代,第一代百白破联合疫苗诞生,其主要有效成分是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百日咳全菌体配制而成的百日咳毒素,称为全细胞型百白破联合疫苗(WDPT)。该疫苗能够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这3种疾病,减少了注射针次,但是接种后的反应如发热、局部疼痛、注射部位有红肿和硬块等不良反应率非常高,少数甚至可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先研制成功含有丝状血凝素(FHA)和百日咳毒素(PT)两种主要保护性抗原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ADPT),实践证明ADPTWDPT接种后的副反应低,而且预防效果更好。我国于1993年自主研发成功了ADPT,经人体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证实,我国研发的ADPT具有保护效力更高,不良反应更少,效果更稳定等优点。

百白破联合疫苗简史:

1906年,百日咳杆菌成功分离培养和繁殖;

1932年,Kendrick制成百日咳疫苗;

1947年,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研制成功;

1981年,Sato研制成功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1995年,我国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研制成功,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也随之上市。

我国现行的百白破联合疫苗免疫程序:

共接种4剂次,分别于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

补种原则:

13月龄-5岁未完成百白破联合疫苗规定剂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前3剂每剂间隔≥28天,第4剂与第3剂间隔≥6个月。

2)≥6岁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和白破疫苗累计<3剂儿童,用白破疫苗补齐3剂;第2剂与第1剂间隔1-2个月,第3剂与第2剂间隔6-12个月。

3)根据补种时的年龄选择疫苗种类,3月龄-5岁使用百白破联合疫苗,6-11岁使用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儿童用),≥12岁使用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成人及青少年用)。

接种禁忌:

1)已知对该疫苗的任何成分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4)注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类疫苗后发生神经系统反应者。

    接种后反应:

个别人可有注射局部疼痛、红肿、硬结或中低度发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局部硬结通过热敷、理疗等处理可逐步吸收。

 

参考文献:《疫苗学》《中国药典》《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