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纹箭镞瓦当

日期:2009-11-23 10:00 来源:福州晚报 浏览量:194
| | | |

  ■陈萍 文/图 

  瓦当也叫瓦头,是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于铭文中或自称为瓦,如“都司空瓦”,或自称为当,如“京师庚当”,亦有称作的,如“长陵东”。它起着装饰屋檐和保护椽头的作用。 

  瓦当从形制上可分为半圆形瓦当和圆形瓦当,就图案纹饰又可分为素面、画像纹、图案纹、文字瓦当。 

  瓦当的出现就目前所知始于西周,西周至春秋流行半圆形瓦当,战国时圆形瓦当出现,秦汉时期是古代瓦当的鼎盛时期,琳琅满目,绚丽多彩,圆形瓦当居主导地位。 

  现藏于福州市博物馆,1988年出土于福州市冶山路省财政厅宿舍工地的西汉初,闽越国时期的云纹箭镞瓦当,因其精美的纹饰、图案与文字,堪称该时期同类产品的精品。该藏品为圆形瓦当,胎质为泥质夹少量的砂,制作比板瓦与筒瓦更加规整。图案由卷云、圆泡和箭头等组合而成(见图)。细细品赏,这个云纹箭镞瓦当,在造型、工艺上都可以体现了汉代的瓦当,是古代瓦当鼎盛时期的精品。 

  从结构上看,博物馆珍藏的汉代瓦当讲究整体造型,采用中轴对称结构(以瓦当心为中心点),螺旋结构、放射结构、自由结构等造型。上下左右分作对称界格,每一界格为一单元重复一个连续图案。这种对称结构给人飞扬流动的美感。 

  从造型上看,西汉的瓦当造型优美,它从秦代的半圆形发展为全圆形,瓦当的外围为单线,富有动感和韵律美。 

  综观各个朝代的瓦当的题材、造型结构,各有其特色:瓦当的实物最早见于西周中晚期陕西扶风召陈遗址,饰有重环纹、同心圆纹、弦纹等。造型较粗糙,规格也不统一,纹饰简单质朴。 

  春秋时主要流行素面半瓦当,洛阳周王城亦有云纹半瓦当出现,所饰花纹,各组纹饰之间,常用凸棱的单线或双线隔开,外缘围以两三条凸棱作边缘,宽窄不等。 

  战国时期圆形瓦当出现,所饰图案有画像纹和各种图案纹,地域色彩明显。 

  秦瓦当基本以圆形瓦当为主,也有半瓦当,如菱纹半瓦当,所饰纹样可分动植物画像纹、云纹两种图案。 

  汉代圆形瓦当居主导地位。汉瓦当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字瓦当大量出现,变化多端。云纹种类减少,逐渐向定型的卷云纹统一。配套的四神画像瓦当是汉画像瓦当的代表之作。 

  魏晋时圆瓦当也以云纹为主,但有明显的特征,即边轮内周围均用双线并加以爻纹区别于汉瓦当,文字瓦当大为减少,字体以隶书为主,异于汉文字瓦当,如“大晋元康”、“太康二年八月造”。十六国至北朝,瓦当的云纹趋于简化,瓦当用井字分界成九路,空格处加四乳丁如“富贵万岁”、“传祚无穷”,字体介于楷隶之间。南北朝时瓦当花纹中出现忍冬纹和莲花纹以及兽面纹。 

  隋唐至五代莲花纹成为瓦当主要的纹饰,花纹和边轮之间饰一圈密集的乳丁为前代少见。早期的莲花双瓣突起,晚期单瓣低平。有肥瘦之别。五代和宋初莲花纹变成长条状和菊花纹相似。隋唐时出现了佛像纹瓦当。宋则流行牡丹纹瓦当,且兽面纹逐步替代莲花并波及辽金、西夏一直延续至清代。宋元时期的兽面纹鬃毛甚多,纹理也比较繁复区别于前代兽面纹。明清时期主要流行龙纹瓦当。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