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二千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日期:2010-07-22 09:05 来源:《中国福州2010》 浏览量:259
| | | |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设。唐开元年间,设福州都督府,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并一直延用至今。元代时设“福建行中书省”,由此福州成为省城。1946年,设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设为福建省省会。

  福州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唐代韩愈曾赞誉:“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当时福州的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教育、文化更为发达,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当时,福州开设的巢经楼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被称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明清以来,福州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地区,成为近代中国海军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

  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渊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孕育出了以昙石山文化、中国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为代表的闽都文化品牌。全市现有华林寺大殿,林则徐墓,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清瑞岩弥勒造像,崇妙保圣坚牢塔,罗源陈太尉宫,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福建船政局建筑群,鼓山摩崖题刻,永泰名山室,长乐圣寿宝塔,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福州文庙,罗源栖云洞造像,长乐显应宫泥塑,闽侯灵济宫碑,严复故居等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题刻、中国最古老木结构建筑的华林寺、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题刻、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名胜古迹蔚为大观,斐声海内外。

  福州人民智慧勤劳,心灵手巧,创造出巧夺天工、琳琅满目的地方传统工艺品。其中,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漆画、根雕等也久负盛名、享誉中外。同时,福州先民还留下了诸多独具特色与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十番音乐、评话、伬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软木画、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罗源畲族医药、陈靖姑信仰和罗源畲族服饰等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福州也是闽菜的发源地。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以选料精细、制作严谨、清新靓丽、雅致悠远而闻名于世。闽菜“佛跳墙”、鸡汤氽海蚌分别被誉为百菜之王、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等福州名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馔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鱼丸、扁肉燕、芋泥、鼎边糊等为“中华名小吃”,肉松、燕皮等是旅游购物、往来馈赠的佳品。

 

  昙石山文化 福建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昙石山文化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福建省、福州市高度重视昙石山文化的研究、挖掘与开发。2001年,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开馆。2006年,编制完成了《昙石山遗址保护规划》。2008年,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对游客开放。

 

  马尾船政文化  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创办于1866年的福建船政,位于福州马尾,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作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工业基地尤其是造船基地,福建船政是中国自制的第一艘铁壳舰船、第一架水上飞机等诸多“第一”的诞生地,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也留下了丰硕的文化成果。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专业技术高等学府和海军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严复、叶祖?、邓世昌、刘步蟾、魏瀚、萨镇冰、陈季同、王寿昌、詹天佑等一大批精英人才,引领近代中国海军和工业、科技、教育发展。船政文化所展现的开放、革新、图存、自强的优秀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更是福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历史骄傲。近年来,福州市积极推进马尾船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2005年,中国船政文化主题公园建成开放。2006年,福建马尾造船历史陈列馆开馆。近期,福州市正积极建设船政文化旅游区,着力将马尾船政建设成为展现中国近代水军历史的开放式国家遗产公园和联接两岸文化交流的海西文化港。

 

  三坊七巷文化  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鼎盛于明清,现存古建筑200多座,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和内涵。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是闽都文化象征、福州文脉所在。2009年,“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入选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在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05年底开始,福州市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和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等原则,认真组织实施“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40.8亿元。目前,保护修复后的南后街和林则徐祠堂、林觉民故居、水榭戏台、二梅书屋等重要古迹已开放接待游客,整体保护修复工程可望于2011年完成,并将申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

 

  寿山石文化  国之瑰宝出闽中

  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寿山田黄石被称为“石帝”、“石中之王”,自古就有“一两田黄数两金”的说法。寿山石已被列为“国石”第一候选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被指定为国家礼品。寿山石雕也是福州传统工艺“三宝”之一,讲求相石取巧、因材施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