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五里亭新立林则徐“敬节堂”古碑

日期:2010-07-28 08:47 来源:福州晚报 浏览量:
| | | |

  位于福州东郊鼓山镇后浦村的古迹五里亭,新立了一块林则徐“敬节堂”古碑。

  敬节堂古碑正面阴刻“省会敬节堂业”6个大字,仿宋体,端庄遒劲,字径各为9×13厘米。花岗岩石质。碑长103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是当年敬节堂房产四至范围的界碑,完整无损,牢固地立在水泥墩上,掩映于花木丛中(如图)。

  据史籍记载,清道光五年(1825年),闽浙总督赵慎畛调任云贵总督即将离开福州时,倡议在省会福州创建敬节堂,作为救济那些死去丈夫又无子女赡养的妇女的慈善机构。时外任布政使的林则徐、刑部尚书陈若霖等乡贤立即响应并慷慨捐银筹建。是年,敬节堂在福州潘安巷落成。林则徐一直关心着敬节堂,道光六年(1826年)回福州守母孝时,还特意撰写了《敬节堂章程并叙》,为该慈善机构的性质、资金来源、管理和发展做出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和计划,保证了福州唯一的妇女慈善机构得以正常运行。

  50年后的光绪元年(1875年),潘安巷的敬节堂因常遭洪灾而搬迁到光禄坊铺。“嗣后,乐善者各仿其事”,多处建敬节堂,如光绪七年(1881年),“乐善者”在乌山天后宫东就建了敬节堂。

  创建敬节堂,关心敬节堂,体现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心民间疾苦、扶危济困、热心公益的慈善精神。这精神是林则徐伟大爱国主义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新立在五里亭亭园内的敬节堂界碑,成了我们研究林则徐慈善思想难得的文物资料。

  敬节堂界碑是后浦村人林利本、卞美珍夫妇抢救保护下来的。去年夏天,他们在梅峰路旁见到汽车卸下一大堆杂石中,发现其中一块沾满泥土的条石上有模糊的字迹,央求司机转让。司机说这些杂石、条石是东家买来准备打断后砌房基的,既然可供研究,我就做主送给你们吧。林利本夫妇连声道谢,竟忘了问石之出处,连忙雇车运回家。就这样,在石匠的铁锤下抢救了敬节堂界碑。

  林利本是福州市委党校副教授、文史专家,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夫人卞美珍系晋安区第一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市劳模。他们热爱家乡的文物保护事业,曾抢救并捐献国家二级文物福州汉代匏壶和镇海楼清代铭文砖,抢救并主持修复福州古代送别长亭五里亭,并向市多家博物馆捐赠古钱币、古首饰等文物。今次,他们怀着强烈的责任心,为福州的文保事业又做了一件好事。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考证,林利本夫妇认定此碑正是当年林则徐捐建的敬节堂界碑。一年来,它一直存放在五里亭亭园。古迹五里亭所在地后浦村的村民绝大多数姓林,与林则徐同宗同源,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一致认为此碑应立在五里亭亭园内,让林氏宗亲和子孙后代能时常在此缅怀林则徐宗亲的丰功伟绩,继承其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慈善思想;同时,也让参观者能在此近距离地观看林则徐的珍贵古碑文物,弘扬林公热爱人民、关心民瘼的崇高精神,帮助弱势群体,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古迹五里亭历史悠久,景物多多,已列为晋安区文保单位。亭园内立着的清代耕田碑、官河界碑、水源保护碑和民初的建桥碑,见证了东郊的历史。如今新立了敬节堂界碑,为五里亭再添新的文化底蕴,从此,福州又多了一处林则徐人文景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