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之州
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年)派兵平叛,灭闽越国,拆除冶城,将居民迁往中原。宋《三山志》载:晋太康三年(282年),既诏治郡,命严高治故城,招抚昔民子孙。高顾视险隘,不足以聚众,将移白田渡,嫌非南向,乃图咨以郭璞。璞指其小山阜,曰:“是宜城,后五百年大盛。”于是迁焉(子城)。自晋迄六朝皆仍之。
郭璞《迁城记》道:“桑田为海,人事更改。六旬甲子,当有其害。更着重衣,周回重载。郑国归朝,重关为待。鸟出木空,千载不昧。前有双眉,重施粉黛。溪涧水来,尽归于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稳首东日,高山镇寨。木自添金,因城右兑。但见蛇影,莫知坐亥。事过方知,知而未会。龙山高山,光照其代。巧妇能裁,得令人爱。若解修心,得其终倍。市笼放火,聚集磊磊。有一老翁,手持竹筒。重添新宰,在言不在。铭曰:泰康之载,迁插瓯基。四邑牢城,层峦三径。洪许南流,瑞龙地应。其主螺女,现对花峰。千载不杂,世代兴隆。诸邦万古,繁盛仁风。其城形状,如鸾如凤,势气盘拏,遇兵不饥,遇荒不掠,逢灾不染。其甲子满,废而复兴。”
严高筑城取土而成的城郊东北和西北的洼地,筑成东湖和西湖。山上溪水汇集两湖中,既防涝又防旱。两湖以五凤山的续脉龙腰山为界,调节气候。福州城山清水秀,物产丰饶。
永平至永嘉年间 (291—312)“八王之乱”,中原士族和民众南逃避难,首次大批入闽,“衣冠南渡”。史载“自永嘉不竟,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右族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迁入闽中”。
唐天宝十四年 (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第二次的北方人南迁,给福州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唐中和年间(约882年)经济繁荣,人口大增,福建观察使郑镒再在东南隅进行拓修,设6个城门,城门外均有护城河。在乌石山西麓凿南湖,后引西湖水流入南湖,灌溉城西南田地。
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随王绪农民军入闽,中原人士南下归属,并就地娶闽越族遗民女子为妻,人口迅速繁衍,又一次实现大规模的民族融合。据《闽县乡土志》载:“及唐季王氏来闽,随之者有36姓。”
唐天复元年(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筑罗城,故罗城又名“威武军城”,把子城围成内城。罗城以大航桥河为分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经济区居城南。形成“三坊七巷”的布局雏形。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王审知的南北夹城建成后和罗城连成一起,把屏山、乌山、于山3个制高点都围在城中,提高了福州的防御能力。当时还建筑了7座佛塔,现仅存其中的定光塔(白塔)和坚牢塔(乌塔)。王审知还创办了鼓山白云峰涌泉院(明永乐年间改名涌泉寺)。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北方人口纷纷南迁,形成福州历史上第四次移民高潮。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驸马都尉王恭修建福州旧城。先在屏山巅修“样楼”。从楼中可望大海,又名镇海楼。
明代学者王世懋在《闽部疏》中写道:“天下形势,易辨者莫如福州府,诸山罗抱,龙从西稍衍处过行省,小山坐其中,乌石、九仙二山东西峙作双阙。其外托东山高大,蔽亏日月,大海在其外,是谓鼓山。西山迤逦稍卑,状若展旗,曰旗山,以配鼓。其前则印山若屏,似人巧凑泊而成者,然犹未睹水所经宿也。登道山以望,则大小二水,历历在目。大江从西南蛇行方山下,南台江稍近城而行。大江复从南稍折而东北,南台江水合之,汪洋弥漫,东下长乐入海,其山川明秀如此。”
明《闽都记》道:“三峰峙于域中,三绝标于户外。甘果方几,莲花现瑞。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所都耶。逢兵不乱,逢饥不荒。沙合路通河口,海滨邹鲁,而自古记之。”自闽越王无诸建都城于福州,一直是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从地理上看,福州城地势较低,降雨集中在6月至9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夏日四周环山散热较慢。自宋代以来,提倡在城内植榕,榕树根深叶茂,既保持水土,又遮阴蔽日,称榕城。
福州山脉走向似龙从西北向东南延伸,龙腰分隔东、西两水。相传王审知想凿通龙腰,使东西两水汇合,白天开凿晚上即复合,从此再无人开凿。
东山似鼓,西山似旗,鼓在旗之前,奇特的地理说明福州确是吉祥福地。南宋以来,福州曾两度成为偏安小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