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山”之地名

日期:2013-03-05 09:45 来源:福州晚报 浏览量:137
| | | |

  城北郊

  升山

  在晋安区新店镇的北部。相传在汉代有个叫任敦的道人在山上修道炼丹,不久,白日羽化,鸡犬升天。唐天宝六年(747年),玄宗“以仙公之上升,诏改升山”。直到现在,升山上还有“任公台”、“洗药池”、“熙春台”、“不溢泉”、“鬼磨石”、“仙升岩”、“岩孕芝”、“龟池”、“揽翠亭”等古迹。

  升山也称“飞来峰”,相传于战国时,一夜从浙江会稽飞来。不久,一个从会稽来的游方和尚,声称会稽一夜风雨,有山飞走了,不意在福州找到,因此这座飞来的山就称为“飞来峰”。唐代周朴有《升山》诗写:“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莫浪猜。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蓬莱。岩边古树泉冲落,顶上浮云照日开。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浮埃。”其实,飞来峰只是升山前面的一座小山峰。

  浮仓山

  在新店镇浮村,《闽书》说:“晋太康中,凿东湖,山在湖心,上平下方,若仓然。”《八闽通志》又说:“旧传越王无诸仓廪焉,故名。”后亦称“浮村”。清叶观国有《咏浮仓山》诗说:“小艇平流刺短蒲,东湖行过又南湖。如今剩有浮仓色,不见熊兵跳雪珠。”近代发掘有“浮仓山文化遗址”。

  卧龙山

  在新店镇义井村,又名伏龙山,唐时有寺曰“龙邱”,为福州城“龙脉”所在。

  相传,福州“龙脉从北峰‘龙迹石’而来,经卧龙山入城”,故名。有三石如“品”字,称“品石岩”,宋代的西湖至卧龙山下,所以辛弃疾《三山雨中游西湖》的“贺新郎”词有“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可见当年此地是难得的游览胜地。明高瀔的《楚岩歌》写:“卧龙山对莲花开,赤日摇光倒影来。万壑香风扶我醉,一筇凉雨逐仙回。”徐勃也有《游品石岩》诗说:“城北青山固自佳,笺经台址久沉埋。逶迤经路之形写,鼎立岩扉品字排。昔日招提空翠楚,古人名姓蚀苍崖。徘徊欲访前朝迹,竹露松烟湿草鞋。”

  马鞍山

  在五凤村,亦称五凤山。《八闽通志》说:“以形似名”,因山形的起伏如“马鞍”,故名。宋时有地藏院,有江湜《晚登马鞍山》诗说:“塔铃不语风,林寂鸟声畅。觅径下山时,却见山僧上。”清林则徐墓葬于此。清杨庆琛《马鞍山拜林文忠公墓下作》写:“跨鹤乘螭不可期,精神如水复奚疑。风云气郁山邱重,雨露恩深草木知。定论千秋凭史在,易名一字与公宜。我来手摘溪毛荐,三步还深腹痛悲。”

  胭脂山

  在新店镇战坂村。《榕城考古略》说:“莲花山下,高凭一阜,土色深红,曰胭脂山。相传闽王女葬此,洗胭脂粉聚积其旁。”因称胭脂山。明林垠《过闽王冢》诗曰:“满地胭脂一派分,樵人空自识王坟。玉鱼金碗无寻处,隐隐青山镇白云。”清叶观国《咏胭脂山》诗曰:“粉碗珠奁褪晓妆,他时香冢枕前冈。胭脂山似胭脂井,留与行人吊夕阳。”

  龙腰山

  在北门屏山的西麓,据说是福州“龙脉”的腰部,故称。自古有“龙腰不可凿”之说。明董应举《省城山川议》说:“省城自龙腰过脉。”又说:“龙腰最微最贵,此一城之命脉,不可不保护。妄凿盗埋,法诚宜禁。”

  凤池山

  在晋安区新店镇西北部的益凤村过溪水库的西北侧,清林枫写的《榕城考古略》说:“(凤池山)在马鞍山北。《名胜志》:山椒有池,广可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浴此,故名。”五色鸟就是凤凰,所以其池叫凤池,其山称凤池山。山上有泉,称水帘。《榕城考古略》说,凤池山上还有擢秀亭、凤池轩、览辉亭、华严阁等胜迹。宋代名流大多留诗凤池山。李纲有《游凤池山》诗曰:“凤去空余旧浴池,竹梧交荫翠参差。云随屐齿生松磴,泉合琴心泻石坡。幽讨平生如此少,清闲今日许谁知。道人为筑紬书室,杖履来游更卜期。”

  福州还另有一座“凤池山”,在福州东部的鼓岭。《榕城考古略》说:“在大顶峰北,有浴凤池,广可十亩,唐末樵者见有五色雀浴此,故名”。

  铜盘山

  在城北。《闽都记》说:“有大小铜盘连属者”,故名。

  莲花山

  在晋安区新店镇之北。清林枫《榕城考古略》说:“一名永福山。山形高峻,上锐下圆,若菡萏。”“菡萏”即“莲花”,所以称“莲花山”。有宋朱熹《题莲花峰》诗曰:“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绕空山,绕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雨外。”

  寿山

  在晋安区北峰寿山村,以产寿山石而称。宋代有黄榦的《寿山》诗写:“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莹煌。世间荣辱不足较,日暮天寒山路长。”寿山上有狮子头山,惟妙惟肖,风光秀丽。宋朱熹《狮子洞》写:“碎石零落洞门低,半日游足腹空鸣。康乐莫辞双屐健,虎象只在狮头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