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溪寺·百丈龙
千年古刹佳溪寺,又名多宝庵寺,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与宁德毗邻的满盾村珍珠龙潭上游。该寺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原为木石结构,早年有游僧入住,或因庙宇颓废、或因寂寞难耐陆续离去。直到圆通和尚住持该寺后,才使得这里有所改观,他翻修庙宇,在寺前新建山门。圆通曾想以50万元的价格卖了寺前的两棵百年罗汉松,来新建寺庙,被林业部门阻止。几天后,罗汉树却被盗贼挖走了,圆通生病两天后就圆寂了。
之后,佳溪寺日渐凄凉,濒临倒塌。村民祈菊芳于2007年春天发起重建佳溪寺倡议,得到各方居士的热情支持与慷慨解囊。同年九月,该寺的大雄宝殿破土动工,翌年10月竣工落成。新建的佳溪寺整体建筑仿古,尤显庄重。
青山环抱的佳溪寺,集百丈瀑布、珍珠龙潭、蝙蝠岩、剃刀梁等景点而名扬八闽大地。佳溪水从寺前绕过,直奔百丈崖面,从峭壁上散落成无数的珍珠,串起一道雄浑无比的“百丈瀑布”。这些珍珠碧水从瀑布下一弥勒佛石两旁再往下流,形成弥勒挂珠二级瀑布的奇妙景观。弥勒佛石底座下,深藏着百丈龙潭,据《罗源县志》记载,因崖高百余丈潭而得名。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也有记载:“潭高百丈,缘崖攀藤,仅到中井。”
被清乾隆帝敕封为“白项珍珠龙王”的百丈龙,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林家村村民林鼎城介绍,清初,松山镇泥田村有一张姓村民,长期在中房宝胜寺当斋工,夏夜,山间宁静时分,他躺在寺边的石桥板上才能入睡。
一天夜里,恍惚间,张斋工见桥下金光闪烁,看到桥下草地上有大小两只蜈蚣,玩着一颗通体透亮的明珠。他一声断喝,吓得两只蜈蚣弃珠而逃。张斋工拾起珠子揣在怀里,回到佛殿地板上继续睡觉。
为避免撞见蜈蚣,此后,张斋工每夜都在佛殿过夜,连续梦见一花白胡子老人向他讨要珠子,并说明他是蜈蚣龙,因孙子贪玩,不慎弄丢明珠,希望归还。
张斋工曾想把珠子还给人家,但贪欲占了上风,他把珠子吞进肚子,以免蜈蚣龙纠缠。黎明时分,老人又来到梦里哭诉说:“明珠乃我三千年修炼所得,没想到被你吞服,四十九天后,尔将化龙升天……
此后,张斋工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平静。直到一天傍晚,他感觉浑身奇痒,跳进溪里洗澡时,发现身上长出许多鳞甲,这才想起了白胡子老人的告诫。化龙的那天清晨,张斋工找来老和尚,说明原由后,便在乍起的风雨声中化龙腾空远去,此后定居百丈深潭。
榜登清顺治年间第十七名进士的林长存,曾任广东林山县知县、廉州知府等职。一次,他回乡省亲,碰上家乡林家村旱灾连连,村民苦不堪言,在族长恳请下,他与祈雨队伍前往龙潭,为百丈龙王写下门书,以便龙王将来被诰封为“百丈龙”。龙王也念旧情,每逢旱季,只要村民有求,就布施雨水,得到村民的爱戴。
古称河阳的中房,旧时由于水利设施落后,百姓只能靠天吃饭。粮食收成的好坏影响着他们的生活,遇上旱季,他们便成群结队地到百丈龙潭祈雨。
千百年来,百丈龙潭不知迎送了多少“礼龙”队伍?他们中如愿的,自然欢天喜地;垂头丧气、讪讪而回的不在少数。据说,清代有一蔡知县,上任时恰逢地方旱灾严重,作为父母官,他心急如焚,率乡绅前往百丈龙潭“礼龙”,结果无功而返。有人便作“白字诗”戏弄曰:“蔡(菜)猪要吃糠,祈雨四人扛。去时云遮日,转来露露光。”蔡知县知道后很恼火,也挥笔题四句:“百姓你莫癫,本县不是仙。旱天求得雨,高山可种田。”以作回敬。
据祈菊芳介绍,当年日军从满盾村经过时,见村里一时浓雾笼罩,为防不测,只好继续前行,没有在村里留下恶迹。村民认为这是百丈龙的显灵,庇佑了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