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灵岩寺
久闻连江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二批开放寺灵岩寺的大名,偕友自隶属于道澳村的山门后自然村,沿着蜿蜒的通山公路盘旋而上。不久,隐于苍松翠柏之中别具特色的壮观寺院便映入眼帘,果然令人耳目一新。
矗立于放生池中的观音菩萨栩栩如生的白色塑像首先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接着尚在装修中的新建于2012年的天王殿牵走了我们的视线。沿着小路而上,步过停车场,站在大雄宝殿前,面对绿野碧山,心旷神怡。场前正面立着两座造型别致的焚纸钱塔,左边是钟楼,紧邻的是4层客堂及客房,右边是与年代久远的膳厅、楼舍相连的古寺和鼓楼。
大雄宝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歇山屋顶,双檐翘角,琉璃碧瓦。殿中主供释迦牟尼佛、消灾药师佛、阿弥陀佛,大殿两傍分列十八罗汉。背面佛龛主供观音菩萨,左右为文殊、普贤菩萨。
踏着数级石阶而上,便达大悲楼。佛阁挺立着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菩萨塑像,旁为两位童子。二层为玉佛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据介绍,由于运输不便,这尊高大的玉佛滞留途中历时数月,在主持释开延的护送下,备尝艰辛,才从缅甸安然运抵此寺。
观罢大悲楼,沿石级而下,右拐便到灵岩古寺。寺里的“灵峰相对终无语,岩水中流自有声”这副镶入“灵”、“岩”两字的楹联道出了此寺山水风光的特色和易名的缘由。此寺原名“云居下庵”,又名净居寺。位于连江名山之一的云居山麓,上倚云居寺,东毗静室寺,各距一公里左右。寺周裸岩嶙峋,重叠交错,洞壑众多,胜景天成。坐落于后山的叠嶂岩群中夹有小石室,出口处横卧一石狮,素称“狮子守洞”,惟妙惟肖。通往云居寺途中有“风动石”,风吹辄动,力撼则否,甚为奇妙。山后的“飞鳄”,状似腾空欲飞。在寺附近犹如仙桃的岩石之下,还有一块似虎状的岩石,似乎在守卫仙果,十分逼真。古楼舍处有石阶直通一岩洞,洞中巨石盖顶,酷似一片瓦,滴水不漏,原安放观音佛像,素称“观音洞”。
从寺内遗存的清代石碑记载可知:灵岩寺始建于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清光绪壬午年间(1882年)、民国37年(1948年)两度重修。据管理人员介绍,追溯寺之缘由,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寺院所在地一带原是数十亩水田,一道澳村农民来此种田兼放鸭,不但稻谷年年丰收,更为惊奇的是,鸭子所下的蛋多是双簧。因而料定此乃好穴地,于是搭起简易草寮居住于此。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年复一年,草寮屡经狂风暴雨侵袭,岿然挺立。此事纷纷扬扬,传播于邻村近里,民众认为此系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可保风调雨顺,民安众康,于是道澳村民便自发筹资捐款,盖起了下庵寺。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收入日益丰盈,希望心目中的神佛让他们的美好祝愿、虔诚祈盼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让立德扬善的高风亮节发扬光大,乡民前后共集资1000多万元,扩建、新建、修建了大雄宝殿、大悲楼、天王殿、放生池、接待厅、住宿楼、膳厅、骨灰塔、通寺公路等。邻近乡村的群众纷纷献资,黄岐半岛、琯头、城关、罗源、福州等地的信众也踊跃捐款。
据住持介绍,随着寺庙档次的提升,规模的扩展,游客和信众日增,尤其是每逢农历四月八日释迦牟尼佛诞,二月十九日观音佛诞,九月九日登高节,来此观赏旖旎风光和烧香拜佛的游客、信士数百成千。2012年,该寺隆重举行观音佛开光盛典,信士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顺着原路返回,蓦然发现,在小道和登山公路衔接处的路旁,一块岩石上镌刻着“古刹重光”四个醒目大字。欣逢太平盛世,灵岩寺不仅是重光,还放射出引人注目的厚重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