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街的前世今生
马尾地名源于横浦山(今称马限山)西南麓距离江岸约40米处一块形似奔马的礁石。人们只能在闽江退潮时一睹“石马”真容。马头指向长乐营前一方的闽江水域称为“马头江”,马尾所指西北闽江水域称为“马尾江”。按照晚清以来的习惯,由横浦山、莺脰山、鸡头山包围成的“弓”字形土地就是“马尾”。据笔者考证,马尾地名是由宋代“石马”(礁石名)——明代“马尾江”、“马渎江”、“马江”(水域名)——清初“马尾”(陆地名)逐渐演化而来。
自古马尾人传说当地是“飞凤落阳(下凡)”地势的风水宝地。晚清船政衙门南侧有山体呈凸形向西南递降形伸入农田,这就是莺头鼻。莺头鼻前农田一片,寓意“飞凤”饱食五谷。“飞凤”呈展翅飞翔之势,南翼是横浦山,北翼是鸡头山。船政天后宫正是骑坐于山体“莺脰”之处。当地人用福州话称此山为“莺脰山”,今人误译为普通话的“婴脰山”。
古代马尾原始聚落称为“中岐”而非“马尾”。福州话语境所谓中岐,乃是群山环抱之山麓。中岐村正是位于“飞凤”北翼环抱的山麓。中岐村原始地理坐标应是位于兴福境地头神高将军庙以下。其村口位于村落西侧即大王宫(今马江幼儿园)正前方的路口,古称“中岐口”。以狮尾山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朏山邵氏迁中岐村的古墓(俗称“朏头墓”)为证,中岐村历史可追溯至明末。到了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海禁”政策,迫使长邑(今称长乐)凤庄周氏与松下王氏迁居此地。周、王两姓繁衍成了中岐村最大的家族。中岐村依山傍水、背阴向阳,成了先祖选定的宜居环境。马尾街的人文活动从这里开始。
晚清马尾街社会形态的转型
马尾在近代一跃成名完全是因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和同治年间“洋务运动”两件大事。尤其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船政创设于马尾中岐村之后,使中岐村从农业社会迅速转型为工商社会。
近代马尾街社会转型促使区域居民姓氏多元化。以单一姓氏家族聚居形成的村落是农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清初,中岐村是以长乐迁中岐村的周姓和王姓为主要居民。这正是中岐村具有农业社会的显著特征。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从闽江下游两岸各村各种姓氏男性人口有2000多人前来船政务工。这批近代中国的第一批农民工多携带家眷在中岐村定居,从而促使中岐村人口姓氏多元化。
近代马尾社会转型促使区域地理空间拓展。19世纪初位于莺脰山麓的中岐村里坊大致有:周厝里、王厝里、薛厝里、杨厝里、石狮里、万富里、上排行、下排行(头门壳、二门壳、三门壳)、三落里、粪池弄、成泰埕、三叉街、三角埕、埕里、楼井下、人仔里、龙眼坪、荔枝埕、文经埕、金瓮头、拾墓顶、朏头墓。这是清初中岐村最核心的人文重心区域。同治年间船政衙门前开辟了官街,使该区域的人文重心从山麓的中岐村逐步转移到位于江边商贸兴盛的船政官街。船政通过填江造地不断拓展厂区陆地,形成联安里(又称衙门里),也拓展了居民区的空间。直至20世纪30年代—40年代马尾街形成中岐保、新街保、故道保三片区划。其中尤以新保街(前街)为船政新近填造而来,属于船政官界。
近代马尾街社会转型促成街道建筑风格多元化。莺脰山麓中岐村的房屋多是清初建设的福州地区传统古民居。其特征为黑墙黑瓦、风火山墙、穿斗减柱、花岗条石铺地、土木构筑的建筑。民国19年(1930)4月浦沿街和官街300多间房屋毁于火灾。之后,马尾街重建工程由马尾海军要塞司令部当局主持,总工程师为永泰人鄢礼和先生。两年之后重新布局的马尾街道相继落成,形成前街、后街、桶街、故道尾。建筑为户户毗连的商业街道。建筑临街正立面以花岗石垒筑基础和门槛,以青砖构筑墙体。为防火患,建筑内部特别将厨房与其他生活空间筑以砖墙隔离。建筑每隔五间筑以高8米、厚1米多的山墙隔堵。建筑内部均为两层,上下以“流溪木料”隔层。临街一层商铺设有宽敞的门面,因门面跨度大,故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二层为居民寝室,前街建筑特别精致,其二层临街窗户多呈尖顶的哥特式。屋顶为黑瓦,呈四面坡状。屋顶垛头多呈三角等几何立体状,具有明显的西洋风格。使马尾街建筑形成中西风格相互辉映的情景。
近代马尾街社会转型促使居民生活工商化。清同治年间船政初创时的中岐村,开启当地社会的工商化历程,引发了官府与当地乡民的思想冲突。这冲突集中表现在著名的“乡民抵制官府征地”事件上。至今,马尾民间仍流传船政创办之始官府与民众双方矛盾十分尖锐。乡民忧虑官府征用中岐村大片农地,将使民众子孙缺乏口粮无以生计,从而群起反对。官府回应:往后乡民子孙可进入船政务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这种剧烈的思想冲突颇能反映农业社会的中岐村村民面对社会工商化的保守心态。据民国25年(1936年)统计,在马尾街总人口8203人之中,有1090人从商,有645人从工,有538人从军警,有102人务农……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马尾街以从事工业和商业人数最多,鲜明地体现出近代马尾街工商社会的特征。
中岐村以船政的兴办而发达,民众在开办实业的商业活动中获利不少。马尾港是闽江下游水路枢纽,船舶运输发达。这使马尾港一带的水菜商行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发展壮大。马尾街的民间商业龙头老大该属“聚山”、“成泰”两家水菜行。民国初年,马尾街有俗语“金聚山、银成泰”,来形容两家由王氏经营的水菜行生意兴隆,富甲一方。马尾街的客栈经济也十分发达,官道头“潮江楼”集酒楼与客栈于一体,是马尾街规模最大的客栈,为本地人周用樑所开。其次有官道头“莲江楼”、“华南栈”,故道尾“永安居”、“庆澜亭”、“隆兴栈”等。鱼牙行在马尾街规模也较大。“万成春”、“振和祥”、“楷记盛”、“通盛隆”4家著名的鱼牙店都位于官道头一带。
除此之外,20世纪40年代马尾街还有:“同隆”等布行(货源多来自上海)、“三新”等裁缝店、“太丰”等米行、“宝枝”等京果行、“生利”和“祥丰”等酱园店、“万有”等苏广店(百货)、“瑞宝”等打金店、“国光”等照相馆。马尾街以“世利五香花生蚕豆”享誉海内外。医药业著名的商号有:“寿德康”、“仁济”等。接生医馆以陈金仙女士经营的“益生堂”最出名。马尾街其余的商贸活动就是每天早晨文经埕市亭的肉摊、鱼摊。还有众多走街串巷叫卖的小贩,如:卖香烟、麦芽糖、山楂、橄榄、锡箔祭衣、收元宝灰等,都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总之,在近代西风日盛的背景之下,马尾街受到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近代马尾街社会转型的动力正是“因工而兴,因商而盛”,呈现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城镇独具的海洋商贸型文化特征。马尾镇在中国沿海城镇近代化的人文演进历程中,具有鲜明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