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鼻抗倭话“泥橇”
在东南沿海的连江马鼻一带,渔民讨小海的生产工具,俗称泥橇,雅号“木马”。每当落日黄昏,晚霞红遍之时,马鼻广阔的浅海滩涂上,千“橇”驰骋,万“马”奔腾,构筑起一幅海上的特别风景,美不胜收!
据史书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流窜到连江沿海侵扰,副总兵戚继光率军水陆会剿,从浙江打到福建连江沿海,连日征战告捷。但是到马鼻后却屡攻不胜,原因是倭寇占据了马鼻海域中的一个小孤岛。这个孤岛涨潮时战船可疾驶灭敌;一旦退潮,四周皆为滩涂,无法行走,且孤岛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倭寇得以苟延残喘。连江儒生陈第应戚继光之邀,连夜赶往马鼻与戚将军共商抗倭对策,并献上《平倭策》,提出要因地制宜,以智取胜,采取泥橇战术。戚将军欣然接受,翌日,即以泥橇训练士兵。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时值盛夏,炎炎烈日之下,戚将军率领500名将士潜到孤岛下,命令士兵脱下草鞋,放在岩边,然后一个个跳入海中佯装游泳。待潮水退后,倭寇以为有机可乘,倾巢而出。戚家军故意佯装向海滩深处退去,扔下草鞋,倭寇平时羡慕戚家军穿草鞋在山路上行走如飞,得到草鞋如获至宝,便纷纷穿上草鞋。此时,埋伏在附近的戚家军发起冲锋。草鞋沾上海泥,越沾越紧,滩涂深软,越挣扎越往下陷,一个个倭寇如钉入海泥的木桩,动弹不得。骑上泥橇的戚家军,突然疾驰而至,在滩涂上痛杀顽寇。不多时,数百名倭寇毙命于浩浩海滩,凯歌奏响戚家军第二次入闽剿倭之大捷!后来,功不可没的“泥橇”,也一直用在战场上,成为灭敌的特别武器。
如今,“换了人间”的马鼻还留有“平倭台”“倭头街”等地名。数百年来,乡人为纪念戚继光抗倭的丰功伟绩,还在马鼻龟山关帝庙左侧,兴建戚参军祠,以供后人香火奉祀。
时至今日,集战功和故事于一身的泥橇,融入体育竞赛和舞蹈的元素,以民间劳动娱乐形态,编成饶有情趣的“泥橇舞”,成就了一种新颖的体育竞赛项目。
泥橇由于其特殊功用,先后被省、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建博物院民俗馆,不但有“泥橇”实物展出,还有引人入胜的文字介绍:“泥橇,又名土板、木马、土溜,源于抗倭,连江马鼻沿海一带渔民在滩涂讨小海的生产工具。多由杉木制成,前端翘起,长约2.2米,宽20厘米,厚5厘米,板中间设有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