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民为红军长征胜利倾其所有

日期:2017-01-05 09:44 来源:福州晚报 浏览量:2892
| | | |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福建是红军长征的

  起点,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战略基地。红军长征是中国旷古未有的伟大壮举,而福建人民为红军长征胜利,在人力上倾其所有,在物力上倾其所有,在战争中敢于牺牲……这一系列的重大贡献,必将在华夏大地上永远鸣响。

  人力上倾其所有

  福建是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从1928年起,福建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起义。1929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入长汀后,各地群众展现出极大的革命热情,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创建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苏维埃政权,开辟了闽西、闽南、闽北、闽东和闽中等革命根据地。

  福建为中央红军补充了大量的兵源,为红军战略大转移提供了根本的人力保证。在长征开始时担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元帅后来回忆说:“中央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向红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红军战士大多来自江西和福建。”福建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当兵就要当红军”是福建中央苏区青年的口号。

  1934年4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提出开展“红五月突击扩红运动”,要增加红军5万人。闽赣省掀起了“猛烈地扩大红军”的热潮。出现了父母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妻子把朝思暮想的丈夫送上前方、弟弟抢着替哥哥去杀敌的生动场面!截至6月底,福建参军人数达到7160人,长汀县荣获“红色五一扩大红军的模范长汀县”奖旗。

  9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又发出《关于九月间动员三万新战士上前线的通知》。至长征前夕的9月26日,长汀县再次超额完成计划,送到补充团的新战士多达1292人,宁化县又有200多人参加红军。

  同月,红军在连城县松毛岭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战后从长汀、上杭动员2000多人参军。

  连年战争需要不断扩充红军。至长征之前,中央苏区红军家属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上杭等区乡甚至占三分之二。福建子弟兵遍及长征的红军各部,比较集中的有: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6000余人、红九军团的二十二师2000余人。上杭县才溪乡曾有3000余名青壮年参加红军,占当地青壮年总数的80%。后来,才溪才有了“九军十八师”的美誉。

  10月10日起,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共8万多人,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了战略转移——长征。近3万名福建儿女踏上了长征路,约占参加长征部队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们来自福建的近30个县市,其中以闽西的长汀、上杭、宁化、永定、连城、建宁为最多。在红军长征队伍中,有30位女战士,其中福建籍的有吴富莲、邓六金、谢小梅。她们随同主力红军踏遍千山万水,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被称为福建“长征三女杰”。

  在长征队伍中,福建籍指挥员在各自负责部门,各显神通,各尽其能。郭化若、罗舜初等在参谋部门,为红军长征行动出谋献策;刘忠、苏静等在情报部门,为红军获取军事、政治情报;赖际发等在后勤部门,保证前方后勤物资供应;刘始明等在工兵部队,遇山开路、逢水搭桥;傅连璋、江一真等医护人员救死扶伤……

  物力上倾其所有

  福建是中央红军的后勤保障基地。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下,真是做到了倾其所有,“最后的一尺布用来缝军装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块门板做了担架,最后的老棉袄盖在那担架上!”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发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战斗进入紧要关头,福建各苏区积极动员,踊跃支前。1934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苏维埃政府要求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闽赣省要完成收集3.4万担粮食的任务。至7月中旬,仅宁化就收集到7480担。至9月初,长汀县完成30954担,兆征县完成20504担,汀东县完成16259担,上杭县完成5241担,新泉县完成3010担,全部超额完成任务。

  在筹粮的同时,福建苏区人民积极筹款、筹物。在筹款方面,1934年五六月间,兆征县筹款达1.7万余元,长汀县共筹款7000余元。广大妇女也不甘落后,许多闽西妇女将闽西暴动以来剪掉发髻后闲置在家中的金银首饰卖掉购买公债,有的捐出自己陪嫁的耳环、手镯,把到期的公债票、借谷票无偿退还政府。1933年7月21日,中央执委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仅宁化就推销公债203000元。

  在筹物方面,长汀县收集5万床被单,募集20万双草鞋,仅赤男区一次就向红军部队送去1700多双草鞋。长汀红军斗笠厂1934年8月的产量超过了20万顶。中央被服厂长汀第三分厂的工人们天天加班生产军用被服。在苏区,从1934年6月15日至22日,就收集到了铜1600公斤、锡200多公斤、铁700多斤,还有子弹壳90多公斤。

  战争中敢于牺牲

  1934年9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军队夸口在10月占领汀州(长汀),11月会师瑞金。

  长汀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都——江西瑞金的东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国民党调集5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连城松毛岭推进。松毛岭是东往龙岩、上杭、连城,西通长汀、瑞金、赣州的一条必经之路,成了中央苏区东线最后的屏障和红军长征前在闽的最后一战。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松毛岭与敌人鏖战。福建省军区紧急动员苏区青年参军参战,组织了2000多人的地方武装开上前线,投入保卫松毛岭的战斗。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去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当时松毛岭附近几个村子“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就是说成年男子全部参加武装支前工作,门板都卸掉作为担架,就连少先队、儿童团也行动起来。仅长汀县塘背村参加修工事的就有200多人,做担架745副,妇女送布草鞋560双,儿童运竹杯1359个。

  战斗整整持续了七天七夜,空前激烈,尸横遍野。在血与火的激战中,红军给敌军重创,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全线后撤。1万多名红军将士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长汀县钟屋村观寿公祠堂前的大草坪上召开万人誓师大会。当天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前往江西瑞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苏区沦陷后,各苏区的革命武装实现了战略转变,转入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开辟了闽西、闽粤边、闽北、闽东、闽中和闽赣边共六块比较稳固的游击区,保持了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各地游击战的开展,保存了自己,打击了敌人,有效地牵制国民党军队4个纵队、15个师的兵力,不仅消耗了敌军的大量财力、物力,而且有效地减轻了主力红军的压力,有力地配合了红军长征。

  在福建境内的中国红军抗日先遣队为配合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在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1934年7月5日,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革军委决定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率先北上。7月7日,红七军团由瑞金出发执行中央关于“到敌人深远后方,进行广大的游击活动,在敌人最受威胁的地区,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指示。这支由6000多名指战员组成、担负着特殊重大战略任务的部队,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孤军深入,横跨四省几十个县,行程达2500多公里。它是策应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的长征前锋,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序曲,是第一支打出抗日旗号的红军队伍,为新四军北上抗日打下坚实基础。

  参加长征的近3万福建子弟兵大部分牺牲在长征途中,到达陕北时仅剩下2000余人,其中在湘江战役中牺牲5000多人,在甘肃高台战役中牺牲2000多人。可以说长征的胜利,是包括福建儿女在内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