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福州摩尼教盛行

日期:2017-10-13 10:52 来源:方志委 浏览量:
| | | |

    作者:叶真铭

  2012年,福州台江区浦西福寿宫被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世界宗教研究所等国内权威专家学者正式确认为摩尼教寺院遗址,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见《福州晚报》2012年5月8日报道)。摩尼教寺院遗存为何会出现在远离摩尼教发源地的福州?令人好奇。查阅史料,发现宋代福州地区摩尼教盛行,因而遗留下摩尼教遗存是不奇怪的。 

  摩尼教,也称作牟尼教、明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今伊朗),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216—276)揉合古代波斯之琐罗亚斯德教(又称为祅教)及基督教、佛教思想所创立之宗教。摩尼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认为光明必会战胜黑暗,故人当努力向善,以造成光明世界。因而又有“明教”之称。摩尼教创立后传播于中亚、罗马帝国、印度等地,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约于6—7世纪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于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摩尼教传入内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从宋朝开始,“明教”这一称呼才真正被广泛应用。 

  摩尼教传入福建也是在唐代。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唐武宗“会昌灭佛”中,连带禁了摩尼教,有一位明教僧侣呼禄法师避难来到了福建继续传教。《闽书》卷七《方域志》“泉州府晋江县”记载:“(唐)会昌中(841—846)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摩尼教对僧侣称呼)者,来入福唐(今福清市),授侣三山(今福州市),游方泉郡(今泉州市),卒葬郡北山下(清源山)”。可见,福州是摩尼教传入福建最早的落脚点。 

  因明教屡有反政府之举,因此宋代统治者以“吃菜事魔”和“魔教”侮称明教,并视之为邪教。南宋初年对于“吃菜事魔”的取缔尤为严酷。南宋高宗一再颁布禁令,因告发株连,被籍没流放者不计其数。宋代摩尼教转入地下,向东南沿海秘密渗透。这种秘密宗教的参加者不喝酒,不吃荤,互相以财相助,很受贫苦民众欢迎,“吃菜事魔”在东南民间一直禁而不止。宋代福州摩尼教还渐趋兴盛。早在宋真宗(998-1022)赵恒时,北宋中央政府修《道藏》——《大宋元宫宝藏》,将摩尼教经书编修入藏。同时,朝廷还敕令福州地方官搜集《明使摩尼经》,由福州士人林世长呈送到京城,皇帝赏授他为“福州文学”官职。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著有笔记小说集《夷坚志》,收录其所见所闻,为研究宋代社会生活保存了不少宝贵资料。《夷坚志》中说:“吃菜事魔,三山尤炽。为首者紫帽宽裳,女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所事佛衣白。”南宋僧人志磐仿正史编年体编写的佛教史书《佛祖统记》(南宋宝祐六年(1258)起稿,至咸淳五年(1269)书成)也称:摩尼教“皆假名佛教以诳愚俗,今摩尼尚扇于三山”。三山者,有学者认为是今天闽浙交界的太姥山、括苍山(丽水境内)和雁荡山,实误。三山就是今天的福州市。福州于唐末始有“三山”之称。唐末以前,福州的城垣有“冶城”(汉代)和“子城”(晋代),规模都较小,仅将一座屏山包在城中。唐末五代王审知连续修筑“罗城”和“夹城”,福州城范围进一步向南扩展,把乌山和于山也圈入城内,奠定了今日福州城区“三山鼎峙”的独特城市格局。从此“三山”就成为了福州的标志与代称。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南宋绍兴年间(1158—1159)曾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福州决曹,亲眼见过明教徒的活动情况。他在《老学庵笔记》(所记大多为其亲历、亲见、亲闻之事。该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态度严肃,资料性强。)中记载,“闽中(福州)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即摩尼教)。亦有明教经,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衔赘其后。”信教之人“烧必乳香,食必红蕈,故二物皆翔贵。至有士人宗子辇,众中自言今日赴明教会,予尝诘之:此魔也,奈何与之游?则对曰:不然,男女无别者为魔,男女不亲授者为明教。明教,妇人所作食则不食。然尝得所谓《明教经》观之,诞漫无可取。又或指名族士大夫家曰:此亦明教也。”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陆游在《应诏条对状》中说摩尼教之危害甚于“盗贼之兴”,希望朝廷采取严厉措施进行取缔。其所描述颇为翔实:“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淮南谓之二禬子,两浙谓之牟尼教,江东谓之四果,江西谓之金刚禅,福建谓之明教、揭谛斋之类,名号不一,明教尤甚。至有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其神号曰明使,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白衣乌帽,所在成社。伪经妖像,至于刻版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等为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雕监。以祭祖考为引鬼,永绝血食,以溺为法水,用以沐浴。其他妖滥,未易概举。” 以上可知,陆游在福州为官时,读过明教经书,见过明教中人,并且曾与明教中人有过辩论。说明虽然当时宋代朝廷严令取缔摩尼教,但摩尼教在福州地区仍然非常流行,信徒公开参加教会活动,不避外教徒,甚至有以信明教为荣的味道;明教经书假借官府之名刻版雕印,广泛传播,非常容易获取;有很强大的势力,不仅“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就连很多“名族士大夫家”也已供奉信仰之。 

  上述这些史料记载都说明宋代,尤其在南宋时期福州摩尼教较为流行。因此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摩尼教流行中国考》中说:“大中祥符重修道藏,明教经典乃得因缘编入。东都盛时,其流盖微,南北之交,斯回复炽。寻其原起,别出三山,盖海播贾胡之传。”认为宋代摩尼教重新开始流行,寻找其缘起,“别出三山”,甚至认为福州是宋代摩尼教的主要传播中心。 

  此后,元、明、清各代封建统治者也都下过限制摩尼教活动的禁令,遂使各地摩尼教逐渐消亡。而史学界一般认为,包括福州在内的福建地区是摩尼教后期主要的传播活动区域,也是世界摩尼教最后的消亡地,因此在福建各地保留下较多的摩尼教遗存是不足为奇的,随着摩尼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许还会有更加惊人的发现。 

  (本文摘自:《福州史志》2016第1期)

    (作者单位:市数字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