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恩燕
一、民国时期榕台中医药交流
1911—1949年,不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还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期间;不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中医学的发展都面临着空前的困难。
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1929年国民党政府都曾提出要废弃中医中药的主张,但都受到广大人民的反对而被迫中止执行。中医在逆境中仍有发展,中医官办机构,全国性有卫生署中医委员会及中央国医馆,福建省设有分馆,由刘通任馆长,蔡人奇、陈天尺任副馆长,福清等地设有分馆。中医学校最早在福州有1917年陈登铠创办的三山医学讲习所、1929年王德藩等创办的福州中医学社、1931年蔡人奇等主办的福州中医专门学校、1943年姚亦珊创办的福州国医专修学校。这些学校为培养中医人才做出了贡献。福州最早的中医学会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成立,选举方澍桐为会长。后有中医公会组织,会址在福州南后街,还有中医公会联合会组织等。中医刊物在福州有蔡人奇主办的《医铎》、刘通主办的《福建国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行医方式是以个体开诊所为主,未建立中医医疗机构。
189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为了永久霸占台湾,消除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观念,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各种“改革”。其中对中医采取自然淘汰制管理,即举办一次考试后不再许可方式,使中医因死亡老残而自然逐年减少。因此,在其侵台初期,曾对台中医师进行过一次考试,然后颁发许可证,并规定了许多限制,继而对中医采取扼杀、取缔政策。据1897年统计,土人医1070人,包括汉医1046人、洋医24人;而至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时,台湾持有从事中医业务许可证者仅97人,台湾地区中医药事业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摧残。
1.中医教育交流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不准中医设学校,不许列入教育计划,但中医药界一些团体与个人为了传播与传承祖国医学,不顾当局的阻挠,各地相继兴办中医学校,力争中医学校加入教育系统。例如在福州有私立福州中医专门学校、福州中医学社等。这些中医学校的创办,吸引了大批有志于中医药发展的同仁,也吸引了许多台胞来福州学习中医药。在台湾,面对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文化同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广大台胞,一刻也没有停止反抗日本殖民文化统治的斗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同日本殖民主义者展开长期的斗争,以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台湾本土文化。不少台胞甚至不畏艰辛,回到祖国大陆学习汉语、学习中医。
2.中医专家交流
民国时期,海峡两岸中医药界的人员交往虽然规模不大,但并没有中断。日本占领台湾,使得在台湾从事中医药的环境日益恶化,促成部分台湾中医师回到祖国大陆行医。20世纪30年代初,台湾医师吕耀唐客居福州行医时,应用枯痔药条秘方治疗内痔收到良好疗效,仿效者不乏人在,对福建中医药治疗痔疮的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另有台湾高雄医师杨运铨,自费从台湾来福州,跟随福州南门兜圣庙路口“瑞来春参行”名医郑孝铭抄方把脉数年,学成后归台行医,后亦成为高雄名医。20世纪40年代后,福州地区赴台湾地区行医者较多。如:
魏开瑜,福州人,中医师,福建三山国医专门学校毕业,暨南大学文学士。1945年去台,历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中医师特考典试委员,台北市中医师公会常务理监事、代理理事长,卫生署中药委员会委员,台湾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等。
赵执中(字伯安),连江人。中医师,出身医家。福建高商毕业,法商学院肆业。参加连江县中医师考试,经考试院中医师检复及格。曾任福建连江社会服务处主任医师等职,1948年春去台。1971年退休后在南投镇执医。
庄国俊(字耀甫),福州人,中医师。福建三山国医专门学校毕业。曾任永安县中医师公会监事、福建省中医师公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福州市中医师公会理事。去台后居基隆市行医,曾任基隆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台湾省中医师公会常务理监事、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委员等。
陈钦铭,福州人,中医师。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史地系、中国文化学院史地研究所。1966年中医师特种考试及格。
3.中药材交流
近代海峡两岸中药材的交流主要是依托两岸经贸活动而进行的。民国时期,福州是福建省最大的土特产出口口岸,也是闽东、闽北,以及闽南部分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品。福州口岸主要输出茶叶、樟脑、木材、纸、药材、香菇、干鲜果等,进口洋货中,以棉布纺织品为多,其次是大米、面粉以及各种工业品和杂货,如洋参、犀角、鱼胶、海参、燕窝、洋酒等。日本货居第一位,且增长极为迅速。日本货多由台湾转运,或径由日本直接进口。据民国23年(1934)的调查,台湾人在福州开设的三星洋行专门从事医疗器具及中药材的输台贸易。民国24年,输台中药材贸易额10434元。从海峡两岸的贸易内容来看,中药材是这一时期海峡两岸经贸往来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规模不大,但并未中断。
二、当代榕台中医药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组织、创办了中医医疗、科研、教育机构,培训中医人员,发展壮大中医队伍,注重开展中医药学术活动,通过群众运动,大量收集、整理单方、验方以及各种民间独特诊疗方法,采取具体而有力的措施,促进中西医整合,福州中医药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全市现有卫生机构2797个(含个体诊所、保健所),其中市级中医院有3个,县区级中医院有13个,卫生院232个。拥有盛国荣、赵棻、俞长荣、俞慎初、黄宗勖、林如高等几十名省级名老中医;有高等中医学院1所,创建于1958年的福建中医学院现有17个本专科专业,其中骨伤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师资雄厚,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医教人员400多名,是全国能面向港澳台招生、培训的8所中医院校之一。创建于1954年的省人民医院是全省第一所中医院,现为三甲医院,拥有高级职称近百人和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省级重点专科,常年接受港澳台人员进修学习。创建于1990年的省第二人民医院,现为三乙医院,有高级职称人员80余名,开设11个病区,该院拥有全省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康复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并有成立于1957年的省级中医药研究院1所,现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研究基地,拥有国家三级实验室1个,二级实验室6个,单是该院就完成了科研课题500多项,取得150多项获奖成果,其中省部级以上成果有68项。福州的经络研究、中医骨伤研究、中医“证”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老年病研究和台湾中医药信息研究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一切为当代榕台中医药的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台湾在1949年后,由于人为因素,中医药事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展缓慢,几乎停滞不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传统的自然药物再度被世界人民所关注,台湾各界对中医药亦日渐重视起来,台湾有关部门也大力推动中医药的普及、科研及管理,从而使台湾中医药得到较大的发展。据2003年台湾《公共卫生年报》统计,台湾地区中医医疗机构有2647家,其中,中医医院44家,中医联合诊所105家,中医诊所2439家,西医医院附设中医门诊59家,执业中医师3337人,中药店7405家,中药厂260家。台湾中医正规教育的唯一学系是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系,目前每年毕业生约为120人左右。台湾中医药研究的主要科研单位有6家,其中台湾中国医药研究所以研究发展为主;私立中国医药学院以中药方剂、脉诊、舌诊、中西医学一元化研究为主;台北医学院以中药研究为主;荣民总医院针灸科以针灸研究为主;高雄医学院以天然药物研究为主;台湾省农业实验所以引种药用植物为主。台湾中医药行政机构为台湾“行政院卫生署”,其下设机构有:“中医药委员会”“医政处”“药政处”“药物食品检验局”等。台湾当代中医药界名人有:陈立夫、陈太羲、陈钦铭(福州人)、陈九如、庄国俊(福州人)、林昭庚(福建人)、黄民德、黄维三、魏开瑜(福州人)、李纯和(晋江人)等53人。台湾中医药学术团体(含支会)有台湾中医师公会全联会、台湾中药商业同业公会全联会等83个。
1.福建中医学院的对台交流
1987年4月,福建中医学院建立了全国首家“台湾中医药研究室”。年底,该院开始为台湾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医药进修班和自学考试。从1988年起,《福建中医药》杂志特辟有“闽台医药”专栏,定期介绍台湾中医药的情况。9月,该院招收第一名台湾本科生入学。11月,在福州召开了“全国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此时恰逢福建中医学院成立30周年,台湾代表11人专程前来参加盛会,国民党元老、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陈立夫寄来贺信和他亲作的学术论文——《中医之理论基础》,这是来自台湾研究中医理论的第一篇论文。鉴于立夫先生的身份和他同台湾中医界的特殊关系,他的举措,对台湾的中医界与福建省的交流起了很大的消除顾虑和推动作用。
1989年2月,福建中医学院开办了面向台湾的中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仅两个月时间,报名者达300多人。1990年,福建中医学院招收了12名台生。同年,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医学术研讨会按期在该院闽台中医药学术交流中心举行。
1991年,3名台湾工商界人士捐资数百万元兴建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福建中医学院杏苑科技馆(199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院台湾校友会捐建福建四大名医等大型校园塑像;此外,许多台胞也向福州市捐赠了不少先进的医学科研仪器和教学、管理设备等。1991年4月,由福建中医学院院长杜建教授主编的《台湾中医药概览》面世,这是海峡两岸第一部综合描述台湾中医药概貌的资料性工具书。台湾卫生机构负责人张博雅亲自审核后感慨地说:“此书搜罗之广泛,实令人讶异。”1991年,福建中医学院又招收台生12名。同时,该院的“台湾中医药研究室”经批准升格为“台湾中医药研究咨询中心”。这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台湾中医药的机构。该中心收藏台湾中医药图书2500多册,报刊70多种,并编辑出版《台湾中医药动态》《港台医学文摘》《馆藏台湾中医药书目》等多种刊物,对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年的学术研讨会年底在福州召开,台湾与往年一样派代表参加。
1992年4月25日,由福建中医学院完成的“台湾中医药文献研究”课题成果鉴定会在福州召开并通过鉴定。秋季,13名台生进入该院本科班学习。同年,国家教委批准福建中医学院为有条件招收台湾硕士研究生的中医院校之一。12月,应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的邀请,福建中医学院院长杜建教授赴台访问,这是国内中医药高校领导人的首次访台,实现了中医药机构入台交往零的突破,走出了双向交流的第一步。
1993年7月,福建中医学院招收的第一届台生毕业。9月,该院除录取2名联考上线台生外,又招收24名台生进入预科班,这种做法得到了台湾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和支持。9月12—15日,首届大陆、台湾、香港三方面的中医药文献电脑数据库工作会议在香港召开,福州、北京等17位专家和台湾卫生机构8位机关人员及香港3位专家,共商如何共建一个高质量的电脑数据库,并在网络化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10月,杜建院长任主编的《台湾中医药纵览》专著出版。10月,在福建中医学院35周年院庆之际,于福州召开了第五届(93年度)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台湾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黄维三教授和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林昭庚博士、台湾武园总裁黄善德先生等分别率团前来参加,台湾中医药界著名人士陈钦铭教授、林良藩先生等也一道前来。
1994年,台湾3名“立法委员”分别致信台湾“教育部”“卫生署”“大陆委员会”要求确认福建中医学院之学历,并推荐该院列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目标。至年底,有9名台湾硕士研究生、102名本科生、预科生在福建深造。
1995年初,福建中医学院又开展灵活的招生办法,招收了第一届外台生春季班。台湾大仁药专就其选派优秀毕业生就读福建中医学院本科专业事宜达成协议。7月,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又建成台湾中医药有关资料的电脑数据库,引起两岸同道的密切关注。11月3—4日,第七届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在福建中医学院召开,共1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
1996年5月,福建中医学院海外教育学院成立;同时专为接待外台生而建的学生公寓“展望楼”也已竣工,这一切都为外台生在该院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1998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该校对台湾实行单独招生,这也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唯一一所享有此政策的学校。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共有400多名台湾生获得了福建中医学院学士以上学位,目前还有160多人在读。同时,有1000多人次台湾中医药界学者前来该校进行学术访问、参观考察、短期培训等。
1999年11月,应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邀请,福建中医学院院长杜建教授和大陆部分高校的校长赴台湾进行中医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学术交流。2001年2月,台湾“第二届立夫中医药著作奖”在台湾举行颁奖仪式,杜建院长的专著《中西医临床老年病学》获优秀奖(大陆只有2名),杜建院长应邀赴台领奖,并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交流。
2002年5月,应台湾长庚大学医学院的邀请,福建中医学院杜建院长赴台就双方合作办学进行了商谈,并签订了派师资赴台讲学的具体事宜。2003年4月,杜建院长又应台湾慈济大学的邀请,赴台研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有关问题。2004年10月,应台湾中西医整合医学会的邀请,杜建院长赴台参加学术交流,并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2005年5月,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李灿东率学院代表团参观访问了台湾大仁科技大学。2007年3月14日,福建中医学院派出中西医结合系谢永财、林海鸣二位讲师赴台湾元培科技大学进行为期2个月的学习。
2.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对台交流
1993年6月,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与台湾正扬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福建康斯壮保健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肝神”系列产品,公司以台商较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开发新产品,每年可生产“肝神”口服液30万瓶,产品以台商自销为主。
1994年11月22日,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国家级著名骨伤科专家王和鸣教授飞抵宝岛。他在台15天里连续举办了6场讲座,并为3个典型病例主刀,其精湛的医术被台湾专家称誉为“学贯中西、骨伤泰斗”。
1996年6月12—16日,国家科技部第一任首席科学家、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经络研究室主任、著名中医专家胡翔龙研究员参加了闽台高校交流促进会赴台访问团,在台湾进行了为期15天的访问交流活动,并在台北、台中举行两场经络研究学术研讨会,受到台湾同行的热烈欢迎。
3.福州市鹤龄医院的对台交流
1989年9月,福州市鹤龄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市政协常委严明森赴台探亲,以其精湛的小针刀医术,为200余位的福州乡亲治病,名声大震,饮誉台湾。许多人经二三次治疗后,多年顽疾得以痊愈。1991—1993年连续三年,台湾一些单位及知名人士,慕名邀请严明森以探亲名义,赴台为民众治病或为同行讲授小针刀治疗机理,除在台北外,还到台中、台南、屏东、高雄、澎湖等10余个县、市,举办讲座数十场,听众达五六千人,并为数千人治病。在台湾极具权威的荣民总医院,也邀请严明森到该院为医护人员讲授小针刀治疗机理,并作示范表演。曾任“行政院”院长郝柏村侍卫官的张仁,中指弯曲不能伸展,又不愿开刀动手术,长年受困扰,严明森用小针刀为其治疗,只两次即痊愈,恢复常态。郝柏村得知,惊叹大陆中医学的成就和发展,拨专款组建台湾中医研究所。严明森撰写的《徒手保健法》一书,为台湾《中国时报》社所青睐,于1991年刊印发行,一售即空,第二年再版,仍供不应求,第三年再版,前后三次共印制发行19.5万册。
4.福州台江区中医院的对台交流
院长吴熙主任医师出生中医世家,擅长医治妇女不育症,人称“送子观音”,台湾地区有不少妇女闻讯前来就医。如台南市一位名叫林锦芳的妇女,婚后10多年不育,为求子她到处求医,不知吃过多少医生的药,均告无效。后获悉福州有个妇科高手,便慕名而来。吴熙为她精心调治,回台不久便喜得千金,林女士越海送来一金字大匾,上书“送子神医”。
5.福州地区其他医疗单位的对台交流
①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设立了华侨病房,设备齐全,由医学专家主诊,近年来,有数以万计的台湾和港澳同胞在该院就诊。
②福建推拿按摩协会,主席吴真辉教授原是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副主任,其推拿按摩术颇具医学理论色彩和现代意识,不同于一般的“土法按摩”。一位台商张先生的夫人,急性胃肠炎发作,又吐又泄,经吴真辉双手在关键穴位按摩,三次就痊愈了。张先生回台湾来信,感激万分。
③卢镜明中医眼科医院,福州市仓山区卢隆平医师用其祖传秘方配制的麝珠明目散治愈许多台湾患者。
④福州谢可珊痔瘘专科医院,福州市台江区的谢国超医师根据祖传秘方加新配方创制了“痔根断”点状注射液,为台北市的林宝忠先生治愈了30多年的内痔。近年来,台湾、香港到该院求诊者络绎不绝。
⑤平潭县医院、县中医院,与台湾一之水隔的平潭岛,时常有台胞慕名到县医院、县中医院就诊。县中医院的陈信芳院长擅治疑难病症,治愈数百名台胞的肺心病、淋病、肝炎、胆囊炎、斑秃等症,被台胞称为“海岛神医”。
6.台湾中医药学者访榕
1989年3月24日,由名誉团长魏开瑜、团长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黄民德先生率领的“台北中医师公会赴大陆中医研讨团”一行58人,从台北启程前来福州,行前,陈立夫先生为研讨团亲自拟定8条考察纲领。4月11日,研讨团与福建中医学院联合主办“1989年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研讨团向中医学院赠送著名医学家张仲景铜像,该院回赠“春回大地”题字及中医药资料。
1994年6月28—30日,台湾健康教育考察团一行11人首次到我省考察访问,受到省卫生厅厅长魏忠义、副厅长陆世法的会见和宴请。考察团先后到武夷山市和省健康教育所访问,该考察团有台湾各级卫生行政官员及从事健康教育的博士、硕士10名,美籍华人、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兼健康传播与卫生教育系主任陈紫郎担任考察团顾问。
2006年2月20日,台湾长庚集团高阶护理主管参访团一行8人到福建中医学院考察、访问。
2006年12月10—11日,2006年海峡两岸四地中医药论坛暨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术年会在福州召开。台湾的中国医药大学林昭庚教授、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原校长陈瑞龙、台湾中国中医临床医学会理事长陈俊明、台湾中西整合医学会秘书长李春兴等参加会议。会后,林昭庚教授向福建中医学院赠送其专著;台湾大仁科技大学黄国庆副校长为福建中医学院中层以上干部作《危机与挑战》的专题报告;台湾中国医学大学黄荣村校长作《如何改变一所大学》的专题报告;台湾元培科技大学蔡雅贤副校长还接受东南卫视的采访。
2007年3月17日,位于福州市杨桥中路的美得生综合门诊部正式对外接诊,8位来自台湾的中西资深执业医师在此坐诊。他们是在我市取得合法资格的第一批台湾医师,主要为在榕的2万台胞服务。
2007年3月20日,台湾嘉南药理科技大学王昭雄校长率团来福建中医学院参观访问,并与该校签定友好合作备忘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中医药往来互通,相互为用,交流频繁,但是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台湾当局有关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存在着许多限制,使两岸交流不能达到更高的层面。仍需要两岸学者、同仁的共同努力与管理层的深切关注。深信海峡两岸同胞的携手合作必将为两岸中医药科研力量的聚合,提升中医药的整体水平,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章摘自:《福州史志》2016第1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