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鸿图一脚踢出个武状元
一百多年前,侯官县城外的江口村,出了一个武状元。六十年后,那时我还小,但老人们茶余饭后,少不了状元公的故事。
一
家乡逢年过节,都要把“状元”的牌匾、状元公穿戴的盔甲、战袍,以及他使用的大刀等在祠堂展览,供人们瞻仰。那时我还是个顽童,但还记得很清楚,大刀足有二百斤,四个大汉还搬得喘气,战袍是用大红毛毡制成,前胸后背缀满一小块一小块宽约二厘米、长四五厘米的铁皮,提起来叮当作响。那顶帽子也是铁打的,有好几斤重,像倒扣的小锅。练武石形状像一把大锁,中间有一个把手,状元公可以抓住把手往头上举。
长辈们经常如教家珍地讲着状元公的故事,说状元公小时候是如何聪明,如何用功念书,如何不怕吃苦,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武。说他家的院子里石头堆得跟山一样,信手拿来举重、抛掷,用头顶、用脚踢,再不然就把一大堆石头一块一块地从院子里这一头搬到另一头。状元公的故事不断在乡间传诵着、演绎着,大家都喜欢讲、喜欢听,人们都以自己能成为状元的乡亲,感到自豪。
二
光绪二年(1876年)宋鸿图赴京应考,殿试时冠盖云集,观者如云。宋鸿图最拿手的是刀法表演。虽然他刀法娴熟,武艺精湛,但观看者都是高官显贵、后宫嫔妃,心里不免紧张,在偃月刀舞上肩部时突然手掌滑出刀柄,眼看大刀就要坠地,宋鸿图急中生智,他右脚向上一勾,大刀从地面跃上头顶,双手向上一抓,又接着飞舞起来。只见刀光闪闪,不见人影。观者无不看得目瞪口呆,一时掌声雷动,连在垂帘后观看的女官、女眷也都大声叫好。考试毕,主考官问宋鸿图用脚勾起大刀的这一招是什么套路,宋鸿图顺口答"魁星踢斗"。殿试的结果,宋鸿图高中武进士,钦赐一甲第一名(武状元),授御前侍卫。
光绪四年(1878年),宋鸿图被选任广东参将,正准备赴任时,突闻其母病逝噩耗,忙请假回乡奔丧,在为母亲丁忧守制期间,新科武状元不幸在家染疾身亡,时年31岁。
宋鸿图,字瑶轩,侯官县镜江(今闽候县南屿镇江口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少年鸿图在私塾念过一些书文,但他从小喜欢耍枪弄棒。清同治八年(1869年)宋鸿图的堂兄宋泰生因喜欢习武,重金到永泰聘来武师,使宋鸿图有拜师学艺的机会。有了良师的指导,又有悟性和吃苦精神,宋鸿图的武功进展突飞猛进。他将一把180多斤重的大刀,耍弄起来犹如雪花飞舞,呼呼生风。同治十二年(1873年),宋鸿图在乡试中取得了第二名(亚元)。亚元的匾额,至今还悬挂在镜江宋氏宗祠的大殿上。
三
宋鸿图不仅武艺出众,书法和诗文也很有造诣,从他手书的四幅条幅上,显示出他非凡的才气,笔锋刚健有力,刚中带柔,糅合了颜体和魏书的风格。王仁堪与宋鸿图同龄,光绪三年(1877年)高中一甲一名进士(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宋鸿图在家守孝期间,赴南屿西来庵烧香,恰逢王仁堪在庵里为妻子求子诵经、拜佛,文武两状元不期而遇,便海阔天空地攀谈起来,越淡越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王状元送了许多经书给宋鸿图,并挥笔写了"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对联相赠。遗憾的是,当王仁堪把写好的对联裱褙好让妻子到江口找宋鸿图时,宋状元却染疾而逝。两位状元传奇式的交往却得到如此的结果,令人唏嘘不已。
宋鸿图的故居在江口青州自然村54号,是座典型的旧式穿斗式木构架老屋,因宋状元尚未赴任先已身故,朝廷还未来得及为他修建状元府第,所以江口的"状元府"只是一幢破败不堪的农家宅第。人们想去凭吊、瞻仰宋状元的遗风,只能在破屋前看旗杆和大门上方的“状元”匾额以及大刀、练武石等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