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界之王”林纾

日期:2011-03-28 16:58 来源:福州日报 浏览量:69
| | | |

  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州光禄坊,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春觉斋主人。少孤,寄养于文儒坊龙山巷外祖母家,由外祖母教其读书识字。5岁到私塾旁听,7岁进私塾。13至20岁,“杂收断简零篇用自磨治”。20岁后校阅古籍2000卷,非但经、子、史籍,且唐宋小说无不搜括。再由博览转为精读。读书如味醇酒。既博学又强记,自言“四十五以内,匪(无)书不观”,能诗、能文、能画。1882年(光绪八年,30岁)中了举人。之后7次进京参加礼部会试,屡试屡败,考不中进士,与仕途无缘。

  这人有“两怪”,也算奇迹。第一,他不懂外语,读不了外文原著,靠“玩索译本,默记心中”,并向当年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师生 “质西书疑义”,却能同王寿昌、魏易等人合作意译十几个国家的世界名著,译著多达185种。翻译时口述的人还没说完,他就已经把文言译文写在纸上了,一字不改。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更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书而走红全国,成了当时中国的“译界之王”,被学者严复称颂:“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版税多多,他用之资助贫困学子上学,学业好的更让出国留学。

  1924年2月5日 (农历甲子正月初一),他撰写对联:“遂心惟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过难”,心情并不太好。到了5月,眼睑肿胀,延请中医诊治,进补药数剂,不见消肿,且精神更为困顿。改服甘寒汤剂,病情有所减轻,自觉舒畅,被请去北京孔教大学讲解司马迁的《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讲学。

  同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公历8月28日)夜,他时而寒颤,时而高烧,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德国医生前来诊治,说是心力衰竭。抢救醒来,卧床不起,每日服药,进食牛奶等流质。他自知不久于人世,28日,强自撑持斜倚病榻,以板承笺,用毛笔书写遗嘱:“清举人林纾,于甲子月日死。长子圭,以母命嗣弟泉。今以圭长子大颖,为次子钧后,发丧。临命书此,与京中及海内至交并及门诸子为别。林纾绝笔。”(注:林纾父林国铨及弟林秉耀均远涉台湾谋生,后秉耀病死台湾,故以长子嗣爱弟)1924年10月19日(农历甲子九月十一)丑时(凌晨两三点)病亡,终年73岁。

  现今林纾墓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店镇过溪村白鸽垅,呈如意型,墓碑上楷书“清莲塘林畏庐先生之墓”;墓柱对联:“著述傥沾东越传,功名早淡北山文”。故居在六一中路莲宅社区;郎官巷严复故居同排向西50米左右开放他的书院——琴南书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