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黄山览胜
黄山,在福州南郊城门镇黄山村,海拔75.5米。黄山,又名凤山,因山形如凤凰展翅,故名。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记载:“凤山,在仁惠里。山形如凤凰展翘,又名黄山,多砺石。郑氏居之。”
明吏部郎中郑善夫《岁晚入黄山治田》诗:“幽栖已傍凤山远,长日看云意独深。漾漾江涛喧永夜,冥冥萝月散青林。田园春近存生事,雕鹗天高寄远心。避地休歌饭牛曲,惊风落木岁方阴。”
黄山有不少名胜古迹。
黄山村遗有明代或其之前的饮井,《闽都记》记载:“饮井。在凤山下,有泉极佳,亢旱不涸。”黄山村尚遗存一批清代古建筑,数年来,村民集资修复了许多庙宇和祠堂。
黄山圣旨碑 黄山村原有明代石牌坊,20世纪80年代修村前公路时出土一块圣旨碑,碑为青石质,高0.6米、宽0.4米、厚0.8米,碑为镂空石雕,碑面中部阳刻“圣旨”二字,楷书,字宽0.85米、高0.9米。两边雕刻双龙,双龙倒立,口对圣旨,脚持宝珠。此圣旨碑今存于晋安区文体局。
黄山圣旨碑疑与林瀚家族有关联。林瀚家族在明代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之美誉,故在城门镇黄山村至林浦村之间竖有数座石牌坊,牌坊之上立有圣旨碑。黄山村出土圣旨碑与林浦村前石牌坊上端也立一块与碑相似的圣旨碑。林浦石牌坊虽为20世纪90年代重建,但其圣旨碑是明代遗物。
黄山村历代出名人,山上有多座名人墓,较著名的有明代郑文苑墓、户部郎中郑公墓,民国福建船政局局长郑清濂墓。
郑文苑墓 在黄山西麓。墓西向偏南20度,平面呈“风”字形,土石结构,三层墓埕,面宽9.95米,纵深15米。周以石构围墙,墙高0.4至1.42米,厚0.27米至0.37米。
封土外表用9块石板覆盖,立体呈“凸”字形,长3.48米,宽1.86米,高约1米。封土前立马鞍形墓碑,碑由三块花岗石拼合而成,碑通高1.16米,宽2.4米,厚0.18米。墓碑中央镌一座高浮雕墓亭,亭高0.93米,宽0.7米。亭为单檐歇山顶。亭顶雕有瓦垅、瓦片、瓦当、滴水;亭身琢有圆柱,柱顶饰斗拱,柱础为覆盆形。亭中间篆刻:“黄山清隐郑文苑寿域。”旁款楷书:“明成化壬辰正月壬子吉立。”
三层墓埕均用三合土铺就,第一层面宽9.95米,进深6.4米;第二层面宽6.2米,进深2.17米;第三层面宽2.95米,进深3米。第二层墓埕前侧竖立一堵石构横屏,上刻“山高拱秀”四大字,楷书,字径0.35米。
郑文苑生平待考,其墓为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
郑公墓道碑 在城门乡黄山西麓。碑为花岗岩质,高2.92米,宽0.92米,厚1.65米。碑额饰有双龙戏珠浮雕。碑文楷书,纵3行,正文字径0.16米,旁款字0.6米。碑文如下:
诰封奉政大夫、南京户部郎中郑公墓道。
大明万历元年春王正月吉日,男孔教、孔英、孔祜、孔道、孔 、孔昭、孔□立石。
郑清濂墓 在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黄山村凤山北坡,东北向。墓较为简朴,土石结构,三层墓埕。封土前竖一块高1米、宽0.64米、厚0.14米的花岗石墓碑,碑文楷书:“凤山。海军造舰总监景溪郑公佳域。”墓碑两侧石墓柱对联:“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1993年,笔者前往实地调查,发现其坟墓的表面残破不堪,建议黄山村委会及村民集资给予修复,幸蒙在村委会支持下,由该村郑义友等人牵头集资并进行全面修复。修复后的坟墓平面呈“风”字形,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修复工作主要是恢复已遭破坏的二层墓埕、重竖已倒塌的墓碑、墓柱、石围屏,用水泥覆盖封顶,用条石或块石修建墓前驳岸和墓后和墓左右两侧山墙。
郑清濂(1852~1927),字景溪,闽县城门黄山村人。船政前学堂制造班第一届毕业生,光绪三年(1877年)留学法国削浦官学,学习轮机制造兼造枪。六年(1880年)回国,任船政前学堂教习。次年赴德国监察为清政府制造的“镇远”、“定远”两舰,归国后授参将衔。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和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慈禧和光绪皇帝回京时,清濂以道员迎銮,先后受慈禧三次召见。三十一年(1905年)擢船政会办,管理船政工程处,并以功授副将加总兵衔。后转文职,官江苏侯补知县,擢监芦汉铁路。后任汴洛、京汉铁路总办、邮传部参议、海军部顾问。宣统元年(1909年)随醇亲王到欧州考察海军,回国后赐工科进士,兼任海军军政司司长,并充留学生廷试同考官。民国3年(1914年)任福建船政局局长,5年(1916年)调任京汉铁路局局长。
黄山砺石 黄山产砺石,《闽都记》和民国陈衍《闽侯县志》等地方志均记载黄山“上多砺石。”砺石即磨刀石,黄山磨刀石驰名古今。旧时,福州不少人的家中均购有黄山砺石以作磨刀之用,故提到黄山,使用过砺石的福州人多会联想起黄山磨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