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存:政声长远祀为神

日期:2016-10-24 11:35 来源:福州晚报 浏览量:1598
| | | |

  林家村位于罗源西北部的河洋溪畔,地处福州、宁德交界。据林氏族谱记载,林家祖先源出莆田八用井,乃闽林十七世九牧迈公后裔。始祖十公于宋元祐三年(1088年)由宁德白鹤钧鱼岭迁入罗源新丰里河阳井垅头。明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杨家墩,即现在的林家村。

  博学多才

  林家村地灵人杰,在明清两朝曾考中十八举人两进士,诰封仕宦以及解元、拔贡、秀才等有230人之多,有“三子十孙一门九顶戴”“乡试会试罗川第一名”的美誉。这些仕外的游子,他们在异地为官,能够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疾苦,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尤以清代廉州同知林长存在当地的斐然政绩,至今依然被后人称颂。

  林长存(1644~1683),字尚孩,号鹤龄,罗源中房林家人。他的故居就在阳溪边上,其后人如今还在这座二层木构建筑里起居生活。

  作为林家林氏第十六世孙的林长存,乃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第二年登马世俊榜第十七名进士,授广东灵山知县。灵山地处边隅,兵燹之后,民人离散。长存上任后,清厘赋役,减免负担,招集流亡者,垦田植桑;构筑城垣,兴办学校。任内三年政声远播。先署任廉州府海防同知,擢廉州同知,卒于任内。当地州民于灵山立庙祀之。

  长存博学多才,书法拔萃,主编康熙版《灵山县志》四卷,有《西灵呓语》《澹园诗集》等传世。

  政绩斐然

  据《康熙罗源县志》记载:“1670年春,公至灵山,清厘赋役,招集流亡,缮城垣,筑桥梁,修学庠,课子弟。三年间,灵山以照。署廉州海防兼理司马,适西孽震邻,公奉檄会师,遇墟越境。而流亡百姓闻公督师,莫不襁负来归。西灵之地得公平定而安集之。会擢廉州同知。无何,公己不禄,灵人哀之,如丧考妣,至今立庙祀之。”

  灵山县历史悠久,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始置南宾县,唐贞元十年(794年)易名灵山县,因县治有西灵山(今称六峰山)而得名。原属广东省,1965年划入广西至今,现属钦州市。

  林长存初到灵山,面对穷山恶水、满目疮痍的地方现状,一如众多初任的为官者一样,为改变现实,壮志雄心地烧起了三把火:一是请愿朝廷,作为奉檄督师,平定山贼乱寇,还地方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二是招集流亡百姓垦田植桑,发展地方经济,并从减轻民众赋役入手,营造一个繁荣开明的生活环境;三是筑城垣、办学校、修水利,致力打造民生工程,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另据《灵山县志》记载:“康熙九年(1670年)知县林长存,相继修复城楼5座、角楼4座、串楼3座、窝铺24间、炮台18个、雉堞530个、水关1穴。”

  难怪修志者颐中子赞曰:“余观《罗志》,历睹诸先生政绩,大者佐廊庙,次者泽里闬,操柄则一方倚庇,职教则多士响风,是城得志泽加之所为也。可谓上不负君,下不负民,中不负所学者矣。后释褐从龙者,得先览是迹,而奋然以兴者乎!”擅长书法诗文

  擅长书法、诗文的林长存,在各地还留下了许多文化痕迹。如,今广西图书馆藏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林长存、王启辅主修的四卷本《灵山县志》胶卷。该志首引林长存原序云:“灵山,其士则美秀而文,其民则乔野而愿,虽在荒徼绝域,犹蒸蒸见文物之盛焉!后经战乱 ,遂致村墟市镇之地,半是绿林啸聚之场。”林氏受命来灵时,欲“考古镜今,典文凋落,搜罗记载,泯灭无闻”。

  《康熙罗源县志》艺文篇录有林长存诗三首。其中《灵山令邑人林长存粤中奉檄督师》云:“捧檄下岩疆,三章约法长。万藏胸中范,一殪釜鱼张。扪虱谈容易,飞鹰疾奋扬。铙歌马上曲,士女遍壶浆。”它详细描写了奉檄督师时的那段峥嵘岁月,以及内心的政治抱负。

  又如《又过线村百姓挈家来归赋诗以慰》:“万山深入最嶔崎,半壑寒烟异昔时,蛛网飞丝当户织,鹿场柔草傍篱梳。新丰鸡犬犹如旧,故里田庐更属谁。百堵共欢还定后,劬劳应绩哲人诗。”那个平定后的休闲时光,目睹百姓的安乐生活,诗人的愿景在他的《秋江晚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该回文诗云:“舟停晚照落红霞,字字题云雁印沙。秋望一天腾雪浪,冷侵双眼入霜葭。鸥飞远渚回樯去,鹤傍孤帆落日斜。秋色暮烟山尽紫,悠悠绿水泛浮槎。”魂归故里

  林长存在任职广西灵山知县、廉州郡丞时,心中总是牵挂着罗源家乡的山山水水,每每回乡时,他的足迹便是留在了名山古刹,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文。其中,他拜访万寿寺时,待品茗之后,且留诗曰:“岭接晴云叆叇苍,蓝舆迢递入微茫。鲸鲵萧寺钟犹远,鸾凤苏门啸正长。一坞浓柯罗贝阙,半岩修竹胜筼筜。客来七碗茶风发,不浸龙皮晚亦凉。”

  林长存死于任上,因其对地方贡献巨大,当地百姓长歌当哭,立庙祀之。为了落叶归根,林家村人把长存遗骨运回家乡后,葬于村里的过溪山西北面的半山腰。该墓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建,坐东南朝西北,平面呈“凤”字形,墓丘石构。墓身面宽6.2米,进深6.5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墓丘前有碑亭,双柱单间,高1.2米,宽1.7米,亭内立墓碑,字迹风化难辨。墓丘前4.3米有石栏,柱高0.65米,栏板长2.08米,高0.36米,外侧刻楷书“川回岳萃”。墓扶手雕螭龙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