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郡守蔡襄

日期:2021-11-15 16:15 来源:方志委 来源:本网 浏览量:
| | | |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自号莆阳居士。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仙游县)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工书,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

刚正不阿 仗义直言

蔡襄家世代务农,他自幼勤奋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19岁得中甲科进士第十名“为开封第一”。初授漳州军事判官,从此,踏上仕途。蔡襄为官刚正不阿,仗义直言,不避斧钺。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为言事忤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他写出了《四贤一不肖》脍炙人口的诗,京都人民争相传抄,契丹使者也购一份张贴在幽州馆舍。他也因此名闻于世。

庆历三年(1043年),他与欧阳修、余靖、王素并称为“庆历四谏”,当时范仲淹等向仁宗皇帝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得到仁宗支持,并颁发施行,这就是“庆历新政”。而他坚决支持范仲淹推行新政。不久,遭到宰相章得象等的反对,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均遭贬逐。蔡襄愤以亲老为名辞归养亲。他两度知福州,政绩卓著,如修建水利,奏减州民丁口税,教民医药以治疾病,发动州民植树,办学兴善等,习俗因而大变,州民为之刻石纪功。他也二次知泉州,发展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并建成万安桥(即洛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生产 修建水利

蔡襄把发展农业生产放在首位,修复古五塘灌溉稻田。

五塘原在东湖一带,位于城的东北部。晋代严高筑城时,与西湖同时开凿。由于东湖湮塞,溪流无所归。水发则苦涨,水浅则忧旱,他倡导修复古五塘,疏通溪水,灌溉农田达三四千顷。从而,增产增收,农民感德,在塘侧建立蔡襄生祠。

关心民疾苦 奏减丁口税

他到任后,关心州民疾苦。五代闽国时,王氏诸主横征暴敛,征收丁口税。宋初,仍然按这一旧制施行。鉴于“朝耕丈尺之田,暮入差徭之籍”,故民苦税重。他便上疏朝廷,尽力减轻州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州民无不喜悦,曾为蔡襄刻石纪功。

重视教化 办学兴善

当时州人“求学”甚难,他决定广设乡校,加强基础教育。蔡襄礼贤下士,对当时有名望有学问的人士,十分尊敬。聘请郡士周希盂、郑穆、陈襄、陈烈等为州教授,他也常至学舍执经讲问。在教学上,蔡襄确定了“文章与礼法并重”的方针,使文化教育大为普及,州民都能知礼夺法,促进民风淳化,社会安定,州民安居乐业。

改革陋俗弊习 树立良好风气

蔡襄作《五戒》文,禁戒陋俗弊习,如:不孝父母,却在父母死后,破产卖宅大办丧事;因争产而致兄弟不和;嫁娶苛求财礼;富商财主盘剥人民,却以不义之财,布施僧道,祈求福报等等,提倡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提倡医学知识 遏制巫医歪风

当时州民患病,往往不就医而请巫,蔡襄便选取官府医书《太平圣惠方》中若干有实用性的药方,刻板悬挂于衙门,为病者提供医方,并作《圣惠方后序》,书于碑,揭露巫术的荒谬与危害,劝患者用医药治病。又挑选聪慧青年,学习医药,为州民诊病处方,同时严厉禁止巫觋,取缔数百家,遏制了巫医风。

发动植树 绿化福州

他下令福州所属十二县,在路旁空地遍栽松柏。从福州大义渡口至漳、泉的七百里路大道两侧,遍栽松树,荫庇道路。人民作歌称颂曰:“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

鼓励扩植荔枝 适应外贸出口

闽都每年盛夏荔熟,以一尝古荔的风味为乐。在他笔下,“荔枝”却成为珍品。“荔枝干”不仅列为贡品,而且还供外贸出口。他在《荔枝谱》中载:“制成干果以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西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故商人贩益广,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可见当时福州的荔枝,在外贸出口中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

二次到任知泉州 六年建成“洛阳桥”

蔡襄二次任泉州知府。当时,他一方面组织州民发展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另一方面克服种种困难,花了六年(1053—1059年)时间,建成雄跨晋江和惠安两县,长三千六百尺,宽一丈五尺的万安桥(洛阳桥),从而,促进了福建南北交通的发达,与海内外贸易的繁荣。

蔡襄为官三十七载,官至端明殿学士。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病卒于家,享年56岁。赠吏部侍郎,加赠少师,赐谥“忠惠”。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据《福建通志》载:鼓山灵源洞左径三尺许有他手迹。“国师岩”三字乃他楷书。他文章精萃,一生著述很多,有《茶灵》、《荔枝谱》、《蔡忠惠集》等著称于世。

(林炳钊)

(来源:《可爱的福州丛书之三 福州人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