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前估传说
由于这地方是南北人来人往必经之地,加之城楼上有滴漏计时设备,定时撞钟报时,所以也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地方。就是鼓楼前这个地名,至今在海内外乡亲心目中仍抹不的原因。我们的先辈,因为向往、怀念鼓楼前,遂给这个地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鼓楼前拾柴配"便是至今尚被 福州人所津津乐道的一则。柴配即木屑,也有人写成"柴沛"或"柴皮"的。
鼓楼在唐末五代十国时就存在了。传说当时分别来自连江和罗源的年轻人徐得兴和俞百均,虽异姓胜同胞,他们的亲密关系,《闽都别记》第32回引徐得兴的话说:"实不相瞒,我二人都是十五六岁时,并在福州鼓楼前药材店中学艺,日夜无比相爱,遇闽王新建鼓楼,柴配任人拾去,店主亦命我二人去拾,来炒药起火。他被木料压将死,抬回店中,我立誓他死我也死,幸渐渐复活。我遂废寝食,日夜服伺医治,过月余始愈,二人加倍亲爱。至三年艺满,各去一方,便寻不得,惟梦想而已……"从这段文字中可见二人乃生死患难之交,故后来福州人形容非同一般朋友关系时,都说是"鼓楼拾柴配朋友"。
又传说古时鼓楼上有一座自鸣钟,会自动报时,被人视为宝贝。福州传说中谋宝出了名的宋代福建布政司许攸(《闽都别记》中写许悠),对自鸣钟垂涎三尺,遂设法用一,座劣钟偷换走自鸣钟。
鼓楼上的滴漏计时、挂时辰牌和自呜钟,是早年福州人知时、计时的唯一根据。懒惰的人希望时间快一点过,遂产生了"鼓楼顶掏时辰牌挨时度日"的谚语。
双门前三狮朝五虎。古时福州双门楼,当在今美食园(原聚春园饭店)附近。宋《三山志》载:" 嘉佑八年,元给事绛更为双门。"这是在介绍鼓楼时的一句话。按此说鼓楼就是双门楼了。传说闽王王审知最后一个继承人、其孙王昶(继鹏),十分昏庸,淫乐无度,有一年元宵夜,他带姬妄、宫女上双门楼观灯赏月。他坐北朝南,边饮酒作乐边观看沿街灯市夜景,突然望见几十里远的山际有五对闪闪发光的东西,犹如雷电一般,闪得他头昏目暗,晕倒在城楼之上。左右侍者用参汤灌口,才使他渐渐醒来。此遭遇令王昶忧心忡忡,魂不守舍。以后一个随身法师(实为道士、巫师)告诉他:"这是城南五虎山五头老虎作祟。看来五虎沉睡已醒,势必危及王国,对吾王不利。"王昶听了急问:"现有何办法制服?"法师献计,雕三头大石狮立于双门前,面均朝南,以制五虎。王昶当然言听计从,遂遣人定制了三头石狮,都是公的,寓意雄狮。三狮摆在双门前,雄伟高大,形态各异。这三狮没能制住五虎,不久闽国便灭亡,王昶也被他的叔父延曦所害。
到了宋代,在当时统治者眼里,认为审知所建的城池,过于庄严,因而大兴拆城之风,双门楼也在此时被拆。拆双门楼时,把三狮移到鼓楼前;后因拓建马路又拆鼓楼,三狮又搬到南门兜,不久就被埋入地下,至今寻觅无处,实属可惜。三狮制五虎,也有人说是制闽江口五虎礁的五虎的。
渡鸡口的来历。渡鸡口,在今鼓西路与北大路口交叉处。古时这地方西通洪山桥,东临鼓楼前,亦属闹市之列。众人关注,举足轻重的地方,往往就是产生传说的沃土。
渡鸡口最早叫什么名字不得而知。传说古时八仙中的李铁拐,心地善良,尤其想为凡间做些好事。一日,这位李老兄心闲无事,在云端观看凡间风景,发现福州鼓楼前与西门之间有一处非常热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他想,在这么多人中,不知有无几个有怜悯之心的人,如有就渡他为仙。
下到凡间,李铁拐拄着拐杖,一拐一拐地在鼓楼与西门间来回走动。他装做乞丐,蓬头散发,一身槛褛,小腿处还溃烂流脓,发出臭味令路人吐沫掩鼻。他挨家挨店乞讨,那些人家、老板不但不给施舍,还恶语以对,有的还引恶狗咬他。李铁拐直觉得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但是,当他乞讨到十字路口一家豆腐店时,奇迹却出现了。突然从店内跑出一只公鸡来。公鸡咯咯咯地叫着,见李铁拐脚小腿溃烂流脓,遂用它那尖尖的嘴去轻轻地啄,用力地吮,直到把烂死肉啄尽,流出的脓吮干,才又咯咯地叫开了。公鸡之举令李铁拐大为高兴,他在寻觅不到怜悯他的人的情况下,把这只公鸡渡上天了。这李铁拐渡鸡的地方,被后人叫做渡鸡口。说到这里,笔者倒犯疑了。就说在古老年代,难道就没有-个人能比过这只公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