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旧时礼仪习俗

日期:2011-09-20 15:22 来源:方志委 浏览量:9316
| | | |

一、婚 嫁

 

  旧时,青年男女婚姻皆由父母包办,并须奉行繁琐礼俗。

  提亲 男家托媒向女家提亲,如女家父母同意,便取得姑娘的生辰八字,俗称起帖。请星相或算命的合婚,如男女二人的生辰八字合符结亲缘分,则男女两家通过媒人来议亲。

  议聘 由媒人传递信息,双方议定聘礼,择日定聘,俗称“下大帖”。女方要求男方重聘厚礼,以示女方门户高贵,淑女美丽端庄。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以“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女方嫁妆,通常是日常用品、家具、服饰、鞋帽等。豪富女家还以田地、果园、树木、房屋、金银珠宝等作为嫁妆。妆奁厚薄多寡视女家贫富而定,男家不得索取或挑剔。但马桶、梳妆箱和大脚盆则为必备妆奁。

  送定 俗称定亲、订婚。男方择定吉日,将聘金财物的一半(俗称上半礼)送往女家,并给女方长辈送见面礼,给祖母的谓“妈杠”,给母亲的谓“奶杠”,给舅父的谓“舅杠”。女方则回送粿,并将男方送来的礼饼、鸡、肉等分送亲戚长辈。受礼者要于姑娘出嫁前用衣料等送贺,俗称“添箱”。内外要宴请姑娘一次,俗称“起轿胶”。

  送日子 男家择定迎娶日期,写好红帖,由媒人送往女家以确定婚期,并送下半礼。如有一方筹备不及可延期;有的因父母之丧,则提前在百日内完娶。

  迎娶 结婚前一日,男方发花轿、金鼓班、礼书帖、“过门担”、礼鸡等到女家。女家回送礼鸡一合,鸡用红绳扎脚,俗称“红线羁胶”。金鼓班留女家吹奏。翌晨,新娘开容,又称“开颜”,用线将脸上汗毛捻去。新娘临嫁跪拜(后改为鞠躬)父母及至亲长辈,受拜者给磕头礼,多少不拘。上轿前新娘哭泣,赖在床上不起,俗称“赖床”,以示难舍之意。吉时将至,由喜娘催促梳妆上轿,头盖红巾,胸挂铜镜,由其父或长兄背入花轿。有的农村还有哭唱嫁歌的习俗,其意大多是规劝、教导新娘孝敬公婆、和睦伯叔(新郎兄弟)、友待姑嫂、乡邻及勤俭持家等内容。路上如有轿相遇,要互换礼物、放鞭炮,以取双方吉利。

  婚礼 婚期前夕,男女两家均张灯结彩,张贴吉庆对联。迎娶之日新娘身着蟒袍,腰围玉带,凤冠霞帔,属于明朝装束。新郎则红顶小帽,长衫马褂,俨若清朝命官。传说,当时吴三桂降清,与顺治皇帝有所谓“降男不降女”的约定,故而从清代至民初,婚嫁时男穿清装、女着明服。正日,男方亲族持高照、火把、金鼓班往女家接花轿。轿接来,停厅堂,一对男孩提灯笼分立轿的左右,喜娘挽新娘下轿。随后拜堂,先拜天地祖先,再拜公婆,后夫妻交拜。拜毕,由“福寿双全”的一对夫妇持凤烛引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名为“坐床”;饮“合欢酒”,名为“合卺”;由一父母双全、兄弟众多的男孩在马桶小便称“开桶”,取早生男孩之意。午后,亲族宾客毕至,喜娘扶新郎新娘出厅,先跪拜公婆,由公婆授簪;再叩拜亲人长辈。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程序一一叩拜。受拜者要给新娘“见面礼”。至亲长辈多赠以戒指、项链、手镯等贵重礼物,此谓“见厅”。拜见毕,由喜娘扶新娘到厨房走一趟,称为“拜灶神”;动一动厨具,名为“出灶”(农村第二日先出灶后出厅);礼毕开宴。当晚摆宴席,席间上“太平燕”(称为“大菜”)时,由新郎父母率新婚夫妇至各酒桌向亲友致谢并敬酒,对未曾叩拜的亲族要补行拜礼。

  闹房 在婚前一夜,择定吉时请有“福寿”的人“安床”。结婚当晚,亲友不论老幼都可闹房。闹房前,新房门紧闭,闹房者要在外高唱闹房诗,直到守门人感到满意才开。入房后,还要取预先摆在床上的物件,由闹者结合物品内容唱赞诗,逐件取完后才能看新人,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戏谑性节目,取得皆大欢笑。闹房可以增加新婚的欢乐、热闹的气氛,是婚礼的最高潮。闹房节目,又叫“戏出”,内容有文明与粗俗的,有高雅含蓄与情趣低俗的。常见的有“穿草心”、“姜太公钓鱼”、“双龙抢珠”、“挟泥鳅”、“水底捞月”等。“穿草心”是用两支大小不同的空心稻草,新郎新娘嘴上各衔一支,新娘坐着,新郎站着,将嘴上的稻草穿进新娘嘴中的稻草。闹房者在周围起哄。新娘口衔的稻草不停地抖动,新郎的稻草要穿进,确是颇费功夫的。“姜太公钓鱼”是用一个面盆,盛半盆水,水面浮动一块小木板,板上放块蛋糕,上面插几个小炮仗,新娘站在高高的椅子上,手提一根钓竿,下垂一支点燃的香,用这香去点燃下面的小炮仗。“水底捞月”是用面盆盛些浅水,盆底放一枚硬币,令新娘用力吹气,把水吹向两边,迅速地将硬币衔上来。虽然新娘用尽气力,还未来得及衔硬币,水又复原了,常常弄得满脸水渍,犹如梨花带雨,煞是好看。闹到更深夜静,“戏出”做完,宾客散去。喜娘领了“花彩”(即红包)退出新房,新婚夫妇始上床安寝。翌日清晨,夫妇须早起向父母拜见请安。

  回门 旧称回鸾,又叫请回门。新娘小弟乘轿到男家邀请姐姐、姐夫回家。男方要备“太平面”请郎舅,并给红包,然后新婚夫妇乘坐女家来接的轿子回娘家。回门的礼节与新婚典礼的大体相同,要叩拜祖先、岳父母、亲友长辈,并参加饮宴。新婚夫妇多在酒席结束前赶回男家。新娘要亲自下厨,象征性地烧一两味菜(仍请厨师主厨)答谢结婚之日前来帮忙的亲友,此谓“试厨”。

  童养媳 旧时,劳动人家生活贫苦,无力承受正常婚姻的经济负担,怕儿子长成后难以成亲,为父母者便及早抱养女孩,待到婚龄便可结婚。如家境宽裕,同样举行隆重婚礼;如经济拮据,便在除夕夜,让儿媳共拜祖先、公婆、灶神即算结婚,俗称圆房。

  招赘 室女招夫,男子就婚于女家,称入赘、招上门、招亲。招亲时在女家办酒席,举行婚礼。订立特定婚约,约定男方改名换姓(从女性的辈份),婚后所生子从女性,财产继承,赡养女方父母等问题。50年代后,男到女家成婚,男方多不改姓,婚后所生子女归属、财产继承、赡养等问题,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协议即可。

  再嫁 旧时寡妇再嫁受人歧视。寡妇再嫁多由公婆、族亲作主,不愿再嫁的则将其骗至村外,男方叫人劫持而去。有的经寡妇及其父母同意,约定身价、嫁期,嫁前回娘家或仍在夫家,悄悄到村外脱下旧衣鞋,换上新装,由男方接去,不带嫁妆,不举行仪式。寡妇招进男子为夫,俗称上门。

  再娶 男子亡妻而续娶的称填房。如娶再嫁妇女,礼仪酒席从简,仅请长辈作证,拜祖先、公婆即可。

  换亲 两家互换姐妹成亲为姑换嫂。这多系贫困之家不得已而为的方式。由于互换成亲,婚后夫妻感情多不融洽。

  冲喜婚 未婚夫病重,医药无效,男家父母抱着“一喜压千灾”的一线希望,要求女家提前完婚。婚礼时,由未婚夫的姐妹替代与新娘拜堂。婚后有的病情转好而至康复,有的却因此加重病情而死亡。

  冥婚 男女定亲后,若婚前男子死亡,女子也要出嫁成亲,拜堂时由亡夫姐妹抱“神主牌”和新娘举行婚礼。新娘从此终身苦守空房,称上门守节、未婚守孝。有的女子不愿上门守寡,另嫁男人,但人们认为是第二次婚姻,是“断线女子”。婚后年节要为她的所谓“前夫”祭祀亡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婚姻法》,从法律上保障青年男女婚姻自由的权利,废除封建婚姻制度的一切不合理的繁琐礼俗。50年代起,机关、企业率先推行新式婚礼。青年男女经过体检、结婚登记,取得结婚证,各做一套蓝色或灰色的卡叽布列宁装、中山装,置一张床铺、一套被褥,届时请领导主婚,举行简单的婚礼,分吃喜糖,就算结了婚。60年代,结婚者要购置“三大件”,即手表、自行车、收音机。手表最好是上海牌的,自行车是永久、凤凰或是飞鸽牌的。70年代后期,结婚者开始讲究排场。新房要大立柜或五斗橱一类的新兴家具,后来又要多少腿的家俱,少者要32条腿,多者要46条腿;还要有“三大件”即电视机(黑白的)、缝纫机和自行车。送礼的要根据结婚者的需要,新房布置缺什么送什么,并开始兴办结婚喜酒。80年代,结婚的要求进一步复杂化、高档化。结婚照由传统的双人合影发展到新郎着西装、新娘披婚纱的大型合影照片。男方要有经过鲜花装扮的轿车到女家迎接新娘。“三大件”也变成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全自动洗衣机。男女两家都操办喜酒,少者几桌,多者十几桌,甚至二三十桌。90年代,操办婚事又有新发展,新房要装修得如大宾馆,贴墙纸、铺木地板、装吊顶等,新婚之日大办酒席,婚后旅游度蜜月。近年来,有关部门大力宣传提倡婚事从简从俭、引导组织青年参加集体婚礼等新风尚。

 

二、生 育

 

  生儿育女是一家“添丁发甲”的喜事,女人怀孕叫带身喜,分娩谓临盆喜。有的地方生男放鞭炮,生女没有。第一胎生男生女都要向近亲和邻里报喜,并分送一碗太平面或染红的蛋。婴儿生下三日,第一次给婴儿沐浴,叫洗“三旦”。富裕之家宴请亲友,谓“三旦酒”,旧称“汤饼宴”或汤宴之喜。娘家必须置办婴儿用的“涎遮”(围兜)、衣裤、帽子、摇篮、被帐、玩具和产妇坐月子用的食物,如鸡、蛋、糯米、线面、红糖、黄酒等,数量不拘,品种要齐全,但不能送鞋子。这些礼物须在三旦当天送抵男家,表示祝贺。接受报喜的亲友要回赠鸡、蛋和线面。婴儿满月,还要办满月酒,谓弥月之喜。赴宴的客人除送红包外,还附带送些孩子用的玩具、童装之类的礼物。外婆家送包、糕、鸭蛋(鸭蛋叫太平,三者谐音是“包哥太平”)及婴儿衣帽、罩衣、小被等物品。孩子4个月,可以坐着玩,外婆家便送坐车,谓坐舆之喜。孩子周岁了,有钱人家要办酒席请亲友,俗称“做晬”(音最)。此时,孩子能走路了,客人除送红包、童装外,可以送鞋子。

  有的人家在周岁之日,把厘戥、铜镜、算盘及文房四宝放在箩筐内,让小孩在其中抓取,视其所抓何物,谓观其志趣,可卜日后成就,是谓“抓晬”。

  有迷信者知其儿媳怀孕,便去“临水宫”虔请保胎护幼的女神——临水太后陈靖姑的香火;婴儿坠地便去算命定时,如命中带有“将军箭”,便去将军庙请回将军箭供祀。孩子有病痛,便延请道士在家里做法事和“过关”,且要年年过关。据说直到16周岁才闯过道道险关而长大成人,可有的孩子年年过关年年病。

  以往,福州城乡都有弃婴、溺婴现象,农村尤为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些现象逐渐消除。加上妇幼保健事业发展,婴儿成活率高,人口逐年增加。70年代末,国家提倡晚婚晚育,计划生育。80年代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提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并采取行政措施,使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

 

三、命 名

  

  命名取字,古代人有名还有字。婴儿出生3个月后命名;男二十而冠而取字,女十五许嫁行笄礼而取字。以后在时限上逐渐缩短,出生后不久便命名,取字时间也相应提前。取名有大名小名,小名也叫乳名,是出生后不久取的名。官宦人家、书香门第的人有名有字,还有别号与笔名。大多数平民百姓只有小名与大名。有迷信思想的见头胎生男便视为“罕仔”,故意取低贱之名,如“仔”、“傻瓜”、“阿毛”、“依屎”等。据说取贱名能避邪祛恶,妖魔鬼怪见之不与作崇。如头胎生女,乳名多取“招弟”、“邀弟”等,意谓下一胎生男。此外,则视婴儿坠地时的时令、节气、环境和父母的一时感悟而取名,如“中秋”、“雨生”、“月英”、“雪娇”等。孩子的大名多在入塾时定。一是根据宗谱拟定的辈序来命名,这叫族名。二是根据命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欠缺而命名。信奉宿命论的人将婴儿出生的年月日时请看命先生测算定时,看五行是齐全还是有欠缺。他们认为五行全,命运好,福寿绵长。如有欠缺则命乖运蹇,多灾多难。弥补的办法便在命名时,缺什么名什么,如缺金则名××金,缺水则名××水,或金字旁、三点水字亦可,如×铨、×洪、×淦等等。

 

四、寿 诞

  

  男女出生第二年起,每年诞生之日要吃太平面,即过生日。到了长大成人,男登50岁,女登45岁即谓上寿,方可举行寿庆。

  福州还有俗例,男庆九、女庆十。如男人50大寿,须提到49岁那年做,否则不吉利。有钱人举办寿庆,在正寿前一日,必须先做“禳寿”,把晚辈送来的寿烛、寿面、寿桃、寿包等摆列在寿堂的横桌上,供奉祖先。作寿老人坐在案前公座椅上,让族内晚辈逐个叩拜。如子女有钱要做面子的,则延请道士设坛念经,为作寿人向北斗星君请增福寿,此谓“拜斗”。如要热闹,还要邀请民间乐队,在坛前演奏,这叫“夹罐”。翌日,正寿,张灯披红,大办寿筵,宴请亲朋戚友、同事邻里。赴宴的客人,送红包,送寿烛、寿包、寿面、寿炮,以及寿联、寿幛,有的集资送戏演出祝贺。年已上寿,父母健在的,则不能作寿庆。

  50年代,老人作寿,家里人买几碗菜肴,儿孙回家团聚,祝贺老人健康长寿。80年代后,时兴馈赠生日蛋糕,一家人围坐桌前,点蜡烛,欢唱“祝您生日快乐”之歌。有的人家为父母庆寿大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前来赴宴的宾客除送红包外,有的还送寿联、寿幛、寿烛、寿炮等。那些请道士拜忏、民乐“夹罐”等陋习早已消除。90年代,打破了寿庆的岁限,有的小学生过生日,父母便为之作寿,买生日蛋糕,煮几碗孩子爱吃的菜肴,并邀请几个要好的同学来祝寿。老人的寿诞则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五、丧 葬

  

  旧时,享年50岁以上的老人死亡,要履行繁琐的丧葬礼俗。

  入厅 老人弥留之际,亲人须在床前送终。咽气时即撤帐。继而为死者梳洗、整容、更衣,并将尸体安放后厅,谓之入厅。

  报丧 丧家在大门口贴白、放炮,告诉人们这个住宅×府××人丧事(字数须含生旺字)。然后,派人用白帖或口头将死讯告知亲戚好友。亲友则送钱、烛炮、布幛等到丧家吊唁。

  戴孝 老人寿终,子孙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亲人则腰缠一块白布(有的衣披黑纱)。丧家或请道士诵经念咒,并焚化纸人纸马,送亡魂上马离家。

  守灵 尸停后厅(有的厅堂),厅设灵堂,延请僧道做法事。亲友来吊祭,孝男孝孙要跪着陪祭。

  入棺 入棺之前,要等直系亲属,男亡者的家族血亲,女亡者的娘家血亲,向遗体告别后盖棺,抬置椅上,谓之“上马”。

  做七 这在福州丧俗中较为突出。旧时有钱的人“七七做,八八烧”,棺木放在家中要过七重漆,每漆一次耗时7天,漆与七,福州方言谐音,过七系一语双关。贫穷人家只过一七,便将棺木抬上山埋葬。

  开吊 豪富和阔绰的丧家,在三七、五七或七七举行开吊。开吊礼仪大体如下:丧家先发出讣告,邀请内亲外戚、亲朋好友,灵堂内外张素灯结素彩。大门口挂一对白纸高照灯笼,谓之高照,用蓝字标明×旬(10岁谓一旬)寿考()或寿妣(),以及几代同堂,以夸福寿双全之意。大门口还竖立一块大屏风,写着讣告内容。门口另一角,放着堂鼓。吊唁客人一到,礼生(司仪)便击堂鼓,演奏京鼓吹乐,礼生高举名帖,引客人步进灵堂,向亡灵三叩首,孝男孝女跪在灵前陪祭。灵堂四壁,挂满挽联、素轴,异常肃穆悲凉。

  出殡 清晨出殡。队伍排列有严格的规范。前头是导引队,跟着一合高照(素灯笼),高举在前行;接着有几个人扛着竹丫上绕着红布条的彩旗;接着有一班京鼓吹,一路吹吹打打;接着有四个人抬着供奉亡人画像的亡灵亭;跟着十番伬唱、乐队和一班边念经边送葬的和尚。接着红朱漆的棺柩,装在彩结的棺罩下,有八人抬,有十二人、十六人抬,缓步过市。棺柩后紧跟的是一队孝男孝孙等,他们持着哭丧杖(叫孩儿杖、孝男杖)在白布大围中,哭哭啼啼;尾随的是女眷和其他人等,有的步行,有的坐车,有的坐轿。

  发葬 送葬队伍上山,到达预先营造的坟地,按事先择定的时辰入圹,然后用砖头封圹,孩儿杖插在墓前。

  回舆 送葬队伍下山,叫回舆,又叫回龙。凡送葬的人脱下白带换系红带,亡灵亭的画像披的黑纱换上红绸,轿杠上添挂一合“百子千孙”字样的小灯笼,以示子孙繁衍昌盛。到家门,放鞭炮,烧一束稻草,所有的人都要从上面跨过,以示平安无事。棺柩离家后,即撤下幛、联;门首的丧事讣告,用蓝水墨圈上,说明丧事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民主改革,反对封建迷信,丧葬中许多迷信习俗逐步废除。70年代后,实行殡葬改革,改土葬为火化,有的举行追悼会,向遗体告别。80年代后,有的农村丧葬中的旧俗又有所回潮。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