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银才委员:
《关于打造少数民族非遗中心的建议》(第223102号)收悉,依据我局职责现答复如下:
目前,全市共有畲族医药、畲族服饰、畲族山歌等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名(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我局作为文旅主管部门,在工作中主要指导和推动少数民族相关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以及结合文旅活动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一、关于打造少数民族非遗中心方面
我局重视打造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宣传展示平台。在福州市非遗展示馆专门设置畲族非遗项目展区,通过图片、实物、VR等手段向广大游客宣传推广畲族文化。同时,支持、指导罗源、连江等地建设非遗展示馆。目前,罗源县非遗展示馆与连江县非遗展示馆已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均展陈多项畲族非遗文化,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畲族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此外,我们还在全市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目前已公布罗源县畲族服饰传承保护示范基地、罗源县八井拳传承基地、畲药锤板拍打疗法传承基地、福州民族小学等7家市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为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打造传承传习场所。
二、关于加强畲族文化宣传方面
一是持续以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品牌活动为载体,集中宣传展示畲族非遗文化。二是出版《古老与新声——福州非遗全景探秘》《寻脉—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望与传承—老福州的记忆》《老福州的乡俗村事》等图书中,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广大市民和群众介绍了多项畲族非遗项目与畲乡、畲村的风土人情。三是加大新媒体宣传。在福州文化云平台、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福州群文数字平台设立非遗项目专区,并通过“e福州”APP、“守艺福州”抖音号、“遇见福州”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推介畲族文化。
三、关于带动畲族风情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方面
一是指导罗源县打造罗源“三月三”民俗文化节品牌,进一步展示畲族风情,推动文旅发展。二是积极支持畲族民俗文化小镇项目建设。罗源县畲族文化民俗小镇涵盖松山镇八井村、竹里村两个畲族村,融合畲医畲药、八井拳术、畲族服饰等畲族非遗文化和畲家革命史红色文化,目前已建设畲族历史记忆馆、畲族技艺传承馆、畲风畲艺文创馆、山哈集市及畲乡里民宿等项目。同时,举办《山哈剧场》并实现常态化演出,展示畲族服饰、畲家拳、竹竿舞、打枪担、畲歌等罗源非遗项目,打造集吃、住、体验互动于一体的畲家休闲旅游小镇。三是积极推动畲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指导霍口畲族乡充分发掘畲族文化、自然生态等优势旅游资源,开发畲族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市场开发和宣传,带动畲族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前,霍口畲族乡湖福村已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市级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同时,我局指导罗源将霍口畲族乡纳入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培育打造。四是成功推荐罗源县八井村综合文化中心入围省级县域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促进畲族文化文旅资源共享和服务效能提升。
四、关于加强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方面
一是近年来累计为畲族非遗项目争取并下发国家级非遗专项经费200万元与省级非遗专项经费97万元,涉及畲族医药、畲族服饰、八井拳等多个非遗项目。同时加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补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补助25000元,省级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11000元(不含国家级),市级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二是鼓励支持申报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2022年,推荐畲药锤板拍打疗法获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21年推荐3名畲族非遗项目传承人获评市级非遗传承人。三是指导罗源县非遗保护中心连续多年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了畲族服饰进松山中心小学、八井拳进福州民族中学、畲族山歌进霍口中心小学、畲族剪纸进罗源第二实验幼儿园等一系列活动。下一阶段,我局将持续夯实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进一步完善四级保护体系,创新开展畲族文化品牌活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进一步打造福州少数民族文化品牌。
专此答复
分管领导:陈思源
联 系 人:吴友瀚
联系电话:0591-22031568
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2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