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0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海西建设的重要一年。总体上看,今年经济发展环境将好于去年,但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可预料的因素增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要把握发展机遇,融入发展大局,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更加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的基础,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作出新贡献。
根据市委统一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加速度、强投入、调结构、鼓干劲、上水平,在扩大需求中着力推动持续增长,在转变方式中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在先行先试中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在改善民生中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打造宜居城市,努力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初步安排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达1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5%,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0.1%,化学需氧量减少0.1%。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必须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发展;必须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形成新的增长极;必须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走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新路;必须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三农”工作作为发展基础抓紧抓实
一是重视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增加涉农补贴规模,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落实鼓励农民种粮各项政策,稳定粮食生产,防止耕地抛荒,抓好粮食储备和流通,保障粮食安全。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稳定农产品价格,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丰富人民群众餐桌食品。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壮大水产、果蔬、茶叶、食用菌、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大力推进林业十大工程建设,提升林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发挥海洋优势,扶持发展远洋渔业,拓展海湾外养殖,大力发展以水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海西(连江)水产品加工等三大基地建设。实施“强龙带动”战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品牌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保护与宣传。加大农业“五新”引进和推广力度,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三是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施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8000亩、中低产田改造7600亩,抓好15座中小型水库、11.95公里海堤除险加固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严密防控动物疫病、农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病虫害,提高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滚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农村公路280公里,解决农村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户用沼气池3000口,改厕1.1万户,抓好100个以上村的村庄规划。
四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各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工作新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试点,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保险事业。加强“六大员”等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村级综合服务站。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对口帮扶、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工作,深入开展“海西春风·春雨·光彩”活动,实施“造福工程”搬迁3000人,对新一轮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1.02万人实行全面帮扶。
(二)把第二产业作为发展支撑做强做大
一是扶大扶强,支持重点产业和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壮大。推进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新材料及能源等八大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发展,抓好华东船厂30万吨修造船、青口镁合金、恒逸化工等58项产业调整与振兴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德盛特钢等180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争取新增产值500亿元。集中投入加大对高成长性企业扶持力度,着力培育若干家产值超百亿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建筑企业整合资源,创造条件晋升资质等级,加快培育一批建筑业大型企业和骨干施工队伍。
二是以港兴市,支持临港工业加快发展。加快福州港建设发展步伐,推进在建的7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以及港口集疏运通道、航道工程、口岸查验设施建设,新开工建设7个深水泊位。争取罗源湾港区正式对外开放,大力拓展福州港班轮航线和长乐空港航线,增强港口集聚辐射能力。创新市、县两级投资机制,集中力量加快完善“两翼”地区道路、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促进石化、能源、冶金、船舶、装备制造等临港工业大项目尽快落地。积极构建江阴、环罗源湾、闽江口南翼等产业集聚区,加快台商投资区和国家级开发区扩区,在罗源湾南北两岸和福清江阴等地各开发工业用地5000亩以上,在马尾(琅岐)、长乐空港、闽侯等地各开发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培育铝深加工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石化专区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三是精心谋划,支持高新企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认真抓好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福州软件园建设与招商,争取引进落地一批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新项目。做大做强光电及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构建海西新能源、环保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八大“蓝色产业”发展壮大。培育生物医药及新药产业,启动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积极发展新型纺织面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拓展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筹划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物联网园,扶持发展新大陆科技集团等一批物联网龙头企业,推动信息网络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四是创新引领,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设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发展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组织实施一批共性应用技术和瓶颈技术攻关,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抓好中铝瑞闽等160项工业重点技改项目建设。依托“6·18”活动平台,推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对接。加强与在榕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认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培养和引进我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发挥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五是破解难题,切实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良好服务。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创业基地,落实对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偿和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强化品牌带动,完善和落实甲供、甲控等政策措施,鼓励与支持企业拓展市场,推动名优地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与影响力。
(三)把第三产业作为发展亮点加快培育
一是大力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重点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中介、代理、会计等服务,鼓励做大做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重点发展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组织,加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二是加快市场建设,发展新型商贸流通。建成海峡水产品、农副产品、汽车等三大交易中心,推进海峡钢贸城、海峡现代医药物流交易中心、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苏宁物流、海峡粮食加工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品牌连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业态,规划建设若干个新的城市综合体。设立福州保税港区。
三是着力做大会展业、旅游业,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和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建成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办好中国文化用品商品交易会巡回展、香港时尚购物展等一批重大展会,争取每个月都有国家级或区域性展会在福州举办。大力推动高铁时代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业,下大力气进一步打响“三坊七巷”、船政、昙石山、寿山石等闽都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对温泉休闲、生态山水、滨江滨海等福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宣传与推介,开发闽江游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度假项目,打造中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四是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对台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海西创意中心。拓展软件开发、系统应用和业务流程等领域服务外包,培育壮大动漫游戏等七大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海西动漫创意之都等项目建设,争取福州成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五是增强消费拉动,在拓展城乡消费中壮大服务业。认真落实家电、汽车下乡及以旧换新等政策,繁荣城乡消费市场。拓展农村流通网络,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健身、培训等服务消费,鼓励发展网络购物、信贷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价格监测调控、食品药品安全和信用体系建设,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