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头的话】
春雨里,插入土地一苗,秋天里,馈赠果实一箩。喜湿润而抗病灾能力强。可菜食,可主食,可副食,可干加工,可粉加工,可鲜储冬藏,随工艺而百变,绿色食品,造福乡里。
王坑红薯干,按原生态的方式生产,应运了时下人们的记忆,应运了市场需要,被评为“福清好货”。
【主人公简介】
福清市融祥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12月11日,注册资金157万元,成员86人,耕作面积532亩,带动周边农户1000多户,辐射一都镇、东张镇两个镇,2018年合作社全年销售额达530万元。
合作社理事会理事长兼法人代表林秀芳,中共党员,曾担任王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福清市供销社理事会理事。
【实例展示】
福清市一都镇,当年是红军闽东支队根据地,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那里山高林密,开门就是山,出门就是坡,田小地少,农业难做,交通也不好。受自然条件影响,村里的青壮劳动力,纷纷离家,走出村子,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在外打工,有的漂洋过海去了,村里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年人、儿童、妇女和残疾人。这里的小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合种植红薯,而且红薯的产量比其它农作物要高,投入的生产成本与人工也比较少,是家家户户必种必吃的“必须品”,红薯慢慢地成了村里的传统作物。然而,传统的红薯品种,口感差,品相也不好,而且易受天气影响,产量不稳定。收成好的时候,村民自己吃不完,有的人家拿去喂猪,有的人家把它晒成薯米,也有的人家把它做成红薯干,从没想过进入市场,转化为商品。改革开放后,王坑人敢拼会赢,肯吃苦、善吃苦的精神迸发出来,他们利用村里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产业,山坡上广种枇杷等水果,深山里种植绿色蔬菜,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也开发起来了,红薯,尤其是红薯干,作为村里人的集体记忆,被提到了产业化生产的日程上来。
2012年12月,通过村社共建方式,由供销社帮扶,村干部发起,种植大户带头,几户村民联合出资,成立了全镇第一家以红薯种植加工为主业的专业合作社——福清市融祥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促进各类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规范,积极置业,让农户共享到了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红利,带动了红薯种植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
一、引优筑基,确定发展方向。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投入资金27万元,引进了53亩岩薯2号、新枝花5号、南普陀等优质红薯品种,进行示范种植,既提高了口感度、美观度等品质,也显著地提高了亩产量;2013年又投入26万元修建了红薯加工场,烘干房,添置红薯烘干设备,无偿为村民烘干红薯片。2017年再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红薯加工、烘干、储存房。一系列行动和定位,辐射带动了一都镇和东张镇1000多户村民,纷纷和合作社合作,开始种植优质红薯品种,为专业社提供了加工原料,种红薯多的农户有的年增加收入6万多元,得到了本村、本镇和兄弟乡镇村民的欢迎。在此发展基础上,2013年合作社注册了“一都王坑地瓜干”品牌,并在当年入选为“福清好货”,在2017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产品,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成员也由当初发起时的6人,增加到了86人,2018年合作社销售额达到了530万元。
二、建立健全制度。合作社以“成员办、成员管、成员受益”为建社原则,本着“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办社精神,以村骨干带头,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管理,农户与合作社协同合作,二者共同运用民主手段当家作主,和谐发展。在财务管理方面,合作社采用农业农村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系统软件,规范财务管理,将财务管理透明化、规范化。在内控制度建设上,合作社与福清市植保站、福清市农技协合作进行地瓜“绿色食品”生产病虫害防控,采取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包装、统一产品销售的运作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地发展红薯、蔬菜等农作物的规模化生产,并且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对社员开展技术、管理、营销等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合作社成员“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的问题,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打造共享平台。进行银社对接,和福清农商银行开展合作,及时为需要资金的社员提供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贷款。同时,和福建农商银行福E购电商平台、福建便利宝电商平台、福清惠农电商公司电子商务平台等进行销售,推动红心红薯干通过电商平台等走进城乡的千家万户。
【编者寄语】
王坑村成功地发展红薯干产业,其成功经验,很值得总结。
第一,因地制宜,在合适的地方,选择了合适的和大家熟悉的项目。王坑红薯干,色泽橘红,甜度适中,软而富有嚼劲,纯手工制作,不加任何添加剂;第二,村社共建,福清社供销社有较好的资金优势和电商优势,村委会干部有组织、人才、土地流转和知民事懂民情等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协力同心,再加上当地镇委政府的鼎力支持,满足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有了这些条件,把项目做起来,做好、做大是必然的。第三,建好平台选准负责人。林秀芳同志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有经验,同时,有思想、有行动、肯吃苦、敢担当,且平易近人,很善于团结人和帮助人,在村民中有较高的威望。在供销社支持鼓励下,林秀芳牵头组织,红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起来了,林秀芳担任了理事会理事长。虽说,主耕种面积只有500多亩,这在北方,在平原的确不算什么,但在福建,在地无几米平的山区,可是大规模了。具体实施中,秀芳同志果然不负众望,把红薯项目做得有声有色,风声水起,产销两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