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古厝保护
基层典型案例
烟台山片区城市更新历程
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管理委员会
烟台山片区位于福州市仓山区闽江南江滨,地处福州市历史文化中轴线的最南端,又是现代福州城的地理区位中心,包含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798.3亩)、公园路历史建筑群(277.5亩)及马厂街历史建筑群(68.7亩),辐射整个3150亩的烟台山。片区含38条历史街巷,191栋文保建筑、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10处古井、石碑、古巷道等。由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等各式风格建筑构成“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建筑风貌。集中了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街巷肌理、历史水系等物质形态所携带的真实的历史信息。
在地质历史上烟台山的形成较晚,在汉朝初期烟台山的位置还是一片水域,到了唐朝时期才形成陆地。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烟台山开始有人烟居住,然后缓步发展,直到清末至民国这将近百年的时间才真正型成规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烟台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为外国所垂青,逐步成为近代福州的领事馆区、外贸基地和航运中心。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英国在烟台山首设领事馆。至20世纪初,共有英、法、美、德、俄、日、荷等17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至光绪年间,烟台山已有13所教会学校、9座教堂、4家医院、5家银行和54家洋行。民国时期,华侨办实业、进行房地产投资成为烟台山的主要建设活动,一批风格多样、造型美观的近代中西建筑在烟台山拔地而起。
新中国成立后,英、法、美等外国势力撤离,但烟台山的外国领事馆、教堂、洋行等各式风格建筑却保存了下来,与我国的中式园林古厝,共同奠定了烟台山“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建筑特色和风貌。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建筑大多成为公房,分配给市民居住。一房多户致使住户在这些建筑边上搭建了众多的低矮建筑,加之市政配套落后,改造前的烟台山棚户密布、人居环境差。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区政府高度重视烟台山历史风貌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及利用,分期分批对烟台山片区进行保护更新。
三、更新措施
为做好烟台山片区城市更新工作,本着“尊重历史与自然”的原则,坚持“立足减法,慎做加法,着重乘法”,高水准策划、高起点打造、高标准施工,全力推进片区保护更新工作。
(一)加强规划指导
2010年起,编制了《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及《公园路及马厂街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2014年福州市政府审议通过。2018年,编制完成《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改造提升规划》。2021年,仓山区政府对由上三路、六一南路及仓前路组成的烟台山片区(约3150亩),按“征收一批、修缮一批、展示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策略,形成《烟台山片区整治提升策划方案》。2022年编制《福州烟台山旅游总体规划(2021-2030)》,规划范围为烟台山片区,东至六一南路,北至闽江南岸、中洲岛和江心岛,南至上三路,总面积约3150亩。
(二)安置棚户居民
自2010年起,先后启动烟台山(一、二期)、塔亭路地块、烟台山特色街区及危旧房零星改造等10个涉迁项目,征收面积约253亩,搬迁居民3100余户,收储文保及历史建筑110余栋,拆除棚户建筑22.4万平方米。
(三)加强风貌整治
全面梳理传统老街巷,串联贯通主要景观节点。开展完整街区、“十位一体”及城市品质提升等整治项目,保护整治提升乐群路、爱国路、亭下路等25条老街巷。结合老旧小区整治、街头公园建设,实施缆线下地,增设休憩场所、景观节点等配套,完善照明、标识导览、雨污管网等系统。配合“闽江之心”核心区整体提升,开展闽江南岸景观及中洲岛整治提升工作。
(四)加强古厝修缮
在全省创新古厝保护制度,实行影像定格、入户宣传、身份识别、构件认定、建筑挂牌等举措,特别是给保留建筑挂上设计醒目美观的“保留”标识,在全市的征迁工作中推广,并被省文物局发文号召全省学习。推动古厝修缮工作,坚持“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利用为辅”,已修缮完成89栋保留建筑(文保建筑55栋,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34栋)及8处石碑、古巷道等文物登记点。
近年来累计投入27.85亿元人民币,统筹推进仓前九里、烟台山公园及烟台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建设项目,对乐群路—爱国路—亭下路—仓前路—梅坞路的闭环动线和烟台路、槐荫里、对湖弄等支巷的市政设施、市政景观及公共卫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治提升,基本完成核心保护区域的保护改造工作。目前已完成江心公园、烟台山公园、烟台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仓前九里项目、“十位一体”及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等6个项目,正开展塔亭地块、中洲岛整治提升等2个项目,储备有马厂街片区、公园路片区及麦园路片区等3个项目。
四、运维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组建保护机构
成立了由仓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各相关部门、镇街为领导小组成员的烟台山、林浦、螺洲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和活化利用领导小组,从征迁置换、保护修缮、整治提升、文化挖掘活化、开发运营、法律指导六大方面统筹推进片区提升工作。要求每周动态更新周工作进展和周工作计划,形成“事事有计划、件件有督查”的良好机制。
2012年,仓山区政府成立直属事业单位烟台山管理委员会,负责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保护改造工作。管委会积极参与《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公园路及马厂街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工作,积极推动仓前九里、江心公园、烟台山公园、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积极完成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的修缮利用工作,积极完善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运管机制。
(二)文旅商融合发展,打造旅游新高地
目前烟台山实行在管委会的统筹协调下,由仓山区园林中心、仓山区文投集团、万科集团、市古厝集团分片区运管的模式。
由仓山区园林中心负责烟台山公园的运管,实行免费开园、公益活动。由仓山区文投集团负责烟台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运管,街区主打泛博物馆业态。由万科集团负责烟台山漫步商业街街区的运管,主打商业业态。暂由市古厝集团负责塔亭地块的运管,主要为上办下商的经营形态,汇集了众多产业族群,咖啡、早午餐、餐酒馆、面包坊、网红香氛集合店,形成基本的小资生活氛围。目前正在建设中,修缮好的古厝先行活化利用。
1.创高A级景区。
2.提升品牌知名度。
3.完善游客服务中心配置。
4.加强交通管理。
5.完善标识标牌导览系统。
6.设置烟台山特色纪念品销售部。
7.串点成线,打造经典参观线路。
(三)引入产业业态,推动古厝利用
深入挖掘烟台山的文化内涵,讲好建筑背后的故事,活化利用古厝资源。创新运营模式,植入新业态,打造以烟台山文化内涵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
1.优化古厝运营。
2.引入展陈业态。
3.引入商业业态。
4.引入民宿业态。
(四)挖掘文化内涵,推进课题研究
1.历史文化挖掘。
2.名人事迹挖掘。
3.做好课题研究。
(五)组织文化艺术活动,拓宽宣传矩阵
一是做热主题活动。
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高密度展示“烟台山”文旅资源、产品,扩大烟台山文旅影响力;依托新兴媒体打造网红景点(石厝银杏)、网红名人(单车咖啡大叔),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烟台山。烟台山成为福州文旅新名片,2023年至今协同区文投集团共接待省内外各类政务调研、考察等近400场。
五、总结经验
(一)街区改造理念方面。
(二)规划先行。
(三)机制创新。
(本案例由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主题教育”课题调研组 仓山区建设局推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