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科室 | 让关节“重生” 市第二总医院关节外科厉害了!
时间:2024-03-26 16:50

 

术前,3D重建模拟;术中,巧手精雕;术后,细心护理……


近日,采访福州市第二总医院关节外科时,记者感觉更像是认识了一群穿白大褂的“匠人”,他们用玲珑巧心,精湛技术,帮助无数关节失灵、毁损的患者,恢复正常步态,再次下地,改写人生……


今天,就让我们听听他们用“匠心”“仁心”,铸就“钢筋铁骨”的故事。


6个治疗组各有特色

年手术量3000多台

 

“我们科室成立于2012年。”关节外科科主任叫李炜明,他介绍,但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医院就开展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是全国最早的一批。

目前,在他和关节外科学科带头人张怡元主任医师带领下,关节外科分为两个病区,80张床位,年手术量高达3000多台。在这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无论是技术还是手术数量,均居福建省领先地位,国内先进。


不仅如此,近几年来,科室引进数字化手段,在AI、3D、手术导航、手术机器人等技术赋能下,技术精湛的医生们“如虎添翼”,进一步提高手术精准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个病区分成6个治疗小组,在各组组长带领下,形成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

特色一:熟练掌握新术式,患者恢复快,住院短

髋关节手术入路有多种术式,传统上选择后外侧或外侧入路。而近年来“直接前侧入路”在欧美兴起,该入路只需患者平躺,术中不用切断肌层,有效降低手术创伤,让患者康复更快。

“这个术式手术难度较大,学习曲线长,国内还鲜少医生开展,不过我们科林飞太是这方面的好手。”李炜明介绍,林飞太副主任医师在2016年便开始实施该术式,多年来,为许多患者实现“快速康复”。

50多岁患者阿霞(化名)就是受益者之一。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她,髋关节几乎完全融合,走路僵直,迈不开腿,很容易摔跤。前不久,林飞太则通过“直接前侧入路”为其实施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阿霞很快康复,目前已经能迈开步子平稳走路。

“该入路可以减轻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对老年人十分有利。”不过,林飞太说,该术式也并非人人都能做,还是要具体病情具体分析。

特色二:能保膝保髋,绝不换膝换髋

得了关节炎,难道都要大刀阔斧置换关节吗?不是的,“能保绝不换”的观念早已深入关节外科。

王武炼副主任医师团队便对“保膝阶梯治疗理念”颇有研究。去年,医院还成为保膝联盟首批成员单位。

“门诊发现,75%伴有重度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可以保膝,所以我们通过严格遵循‘保膝阶梯型治疗’,期望能给患者带去最大利益。”王武炼介绍,保膝是在条件允许下,尽量保留患者健康的部分,保留正常的功能。62岁的严先生有右膝骨性关节炎,王武炼便为其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了单髁置换术,仅将毁损部分置换,尽量保留膝关节功能。

同样,在髋关节部位,对于轻中度股骨头坏死,尤其年轻患者,也不轻易说“换”,而是首选微创保髋手术治疗。詹洋副主任医师便擅长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

前些日子,一名40来岁的妇女求诊,因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她不得不长期服用激素治疗,导致一侧股骨头坏死,只能拄拐。为此,詹洋为其制定保髋手术。术中,他将女子坏死的股骨头凿开一个洞,进行“减压”,恢复血运,随后在同一侧髂骨处,取一段骨条,放入洞中支撑股骨头,避免股骨头的塌陷。

这场手术不仅让女子不必再依靠拐杖行走,也避免了她年纪轻轻失去髋关节。

特色三:感染性翻修术,达国际先进水准

和房子“年久失修”一样,人工关节用久了,也会遇到磨损、移位,甚至“灾难性”的感染问题,不得不进行翻修。应对感染性翻修这块,吴星副主任医师可谓经验老道,治愈率达国际先进水准。

前不久一位接受过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老农就医,他自述务农遭遇暴雨过后,皮肤出现了破溃,打那以后,术后的膝部肿胀、疼痛不已。结合病史和检查,吴星考虑是细菌入侵导致感染,必须翻修。

在国内外,为避免一次性手术(一期翻修)清创不彻底,复发率高的情况,通常采用二期翻修,即手术两次,待感染控制后再二次手术植入假体。短期两次手术,这对患者来说,无疑是痛苦,却经济压力大的。

通过穿刺,吴星确定老农感染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后,果断为其选择一期翻修,免受二次手术之苦。

李炜明介绍,吴星的一期翻修成功率较高源于他对翻修的适应证、病原菌学的认识,以及彻底清创技术的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吴星还是膝关节置换的高手,尤其擅长对疑难膝关节置换“化繁为简”。曾有老者病情复杂,外院评估需先截骨再换骨。而他设计的手术方案,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只需一次手术,既为患者省了钱,康复还更快。

特色四:不惧复杂病例,精雕细琢挑战高难度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在李炜明带领下,关节外科团队勇于挑战高难度。

前不久,李炜明主任和吴立忠副主任医师便完成一例超高难度的髋关节翻修手术。


患者阿珍(化名)因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20多年前就接受了髋关节置换手术。如今“年久失修”的髋关节出现假体松动、移位,大部分髂骨吸收,走路一瘸一拐,需要翻修。

但经过检查,阿珍的髋部缺损很大。“没有坚实的‘地基’,如何固定新的人工骨关节?”李炜明介绍,这个病例的难点便在于术前的方案设定。

他带领团队通过AI进行术前规划,并利用3D打印技术反复模拟手术。经过精打细算,最终决定通过植入三个髋臼杯,重建髋臼结构。而这相当于在一个破烂的地基上盖高楼。

植杯、固定钢板、钉入螺钉……分毫不差的重建手术中,李主任成功为阿珍打造人工髋关节。时隔三年多年,阿珍再次感受到稳稳走路的美好。

 

用巧手铸“钢筋铁骨”

用匠心改写患者人生

 

像阿珍这样在关节外科改写人生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这里,患有侏儒症的依伯通过“保膝截骨矫形”,纠正螺旋腿,找回平衡人生;

因小儿麻痹症跛行60年的阿姨,在复杂膝关节置换术下,拉直腿部;

因强直性脊柱炎被“钉”在床上十多年的小伙子,置换髋关节后,再次下地走路;

在这里,还有许多高龄老人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打破“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魔咒。

……

采访当天是周四的下午,关节外科雷打不动的业务学习日。

在李炜明主持下,十多位医生轮番将近期接诊的疑难病例,或者术后的病例搬上台面,大家互相点评探讨,取长补短。

“这就是我们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李炜明说,这样的业务学习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而这,也正是关节外科“匠心”的秘密。

 

来源:福州晚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策文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