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健康防线:全面预防手足口病指南

日期:2025-05-14 16:34 来源:福州市疾控中心
| | | |

  每年春夏交替之际,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便拉起一道无形的警戒线 ——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这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以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成为家长和老师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不仅是保护孩子健康的 “必修课”,更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的关键一步。


  一、知己知彼: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多达 20 余种肠道病毒,其中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CVA16)和肠道病毒 71 型(EV71)最为常见。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口腔黏膜、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会陆续出现斑丘疹或疱疹。这些皮疹通常伴有轻微瘙痒,但很少结痂或留疤。值得警惕的是,少数患儿可能迅速发展为重症,出现脑膜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识别与科学预防至关重要。

  二、追根溯源:了解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如同一张复杂的网络。密切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患儿疱疹液、唾液、粪便中含有的病毒,可通过玩具、餐具、毛巾等物品间接传播;呼吸道飞沫传播则让病毒在咳嗽、打喷嚏的瞬间 “乘虚而入”;而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同样会导致感染。在幼儿园、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一个孩子感染,往往会引发小范围的聚集性发病,这正是病毒通过多种途径快速扩散的结果。

  三、筑牢防线:日常防护全攻略

  1.个人卫生:第一道防线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石。家长应教导孩子做到 “勤洗手、正确洗”: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冲洗至少 20 秒;避免用未洗净的手触摸口鼻,减少病毒入口的机会。同时,孩子的指甲应定期修剪,防止搔抓皮疹导致感染扩散。

  2.环境管理:阻断传播链条

  家庭和托幼机构需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每天对孩子的玩具、餐具、水杯等用品进行煮沸消毒或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定期对门把手、桌椅表面、卫生间等高频接触区域进行擦拭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此外,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园等,降低感染风险。

  3.饮食安全:增强免疫屏障

  均衡的饮食是提升免疫力的关键。为孩子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果等,保证营养摄入全面。同时,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饮用水选择开水或合格的桶装水,避免饮用生水。

  4.疫苗接种:主动防御手段

  接种 EV71 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该疫苗主要针对肠道病毒 71 型,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但可显著降低 EV71 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风险。建议 6 月龄 - 5 岁儿童尽早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 2 剂次,间隔 1 个月。即使孩子已感染过手足口病,接种疫苗仍有助于预防其他型别病毒感染。

  四、早发现早处理:居家护理与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应立即居家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让孩子多休息,保持皮肤清洁,穿宽松、柔软的衣物,防止摩擦皮疹。若体温不超过 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若体温超过 38.5℃或出现精神萎靡、呕吐、呼吸急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同时严格遵医嘱做好居家隔离,直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确保不成为新的传染源。

  预防手足口病是一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 “健康保卫战”。通过科学的防护措施、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主动的疫苗接种,我们能够为孩子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他们远离疾病威胁,健康快乐成长。记住,每一个微小的预防行动,都是对孩子健康最有力的守护。




  投稿:健康教育与促进科

  一审:姚丽钦

  二审:詹文青

  三审:罗柏友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