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建设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精准治污、长效管理。2021年以来,新建乡镇生活污水管网190公里,提升改造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4座,完成晋安区、马尾区、闽清县、永泰县、高新区等5个县区以县域为单位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管网铺设和运营维护捆绑打包实施市场化,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留得住乡愁的新农村。
一、经验做法
(一)深入调研,强化技术指导
委托市城建设计院以福州市“六江两溪”流域、水源地周边等重点区域30个乡镇为主,开展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实地调研,按照镇区生活污水应收尽收的原则,分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现状,提出设施存在问题、管网缺口及建设计划,一次性谋划、分年度实施,并编制《福州市“六江两溪”流域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指导意见》,明确重点流域和水源地周边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技术路线,因地制宜采取“纳厂、集中、分散”三种技术路线,强化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二)建立机制,加强督导考评
建立健全考评机制,制定考核评分细则,聘请技术专家到现场指导,市级每季度对每个县(市)区检查2个以上乡镇;县级做好与市考评办法对接,健全完善本地区考评办法,每季度至少检查30%乡镇,全年实现对乡镇全覆盖督导检查。
(三)出台指导意见,规范运营维护
为适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特别是COD减排工作的要求,确保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根据福州市实际情况,2021年6月,在全省率先编制《福州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指导意见》,明确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运营维护基本要求、污泥处理与处置、日常监测、人员配置、常见问题分析等,提升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运行维护水平。
(四)配备监测设备,提升监测能力
全面配备水量监测设备,对规模3000吨/日(不含)以下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安装进水或出水水量监测设备;对规模3000吨/日(含)以上乡镇污水处理厂,安装进出水水量和水质监测设备,水质监测指标包括COD、氨氮、总磷,提升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测能力,加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规范运营,确保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五)引入专业团队,推动社会化管护
推动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捆绑打包市场化工作,即以县域为单位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管网铺设和运行管护,捆绑打包统一委托第三方实施,提升乡镇生活污水治理规范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缓解乡镇普遍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等问题。目前,晋安区、马尾区、闽清县、永泰县已基本完成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县域市场化工作。
(六)统一规划,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按照镇区生活污水应收尽收的原则,各县(市)区在编制乡镇镇区生活污水管网建设方案时,要摸清镇区总人口、总户数以及管网建设情况,明确拟纳管处理户数、无条件纳管需分散处理户数。对镇区不能纳管处理,需要分散处理(三格化粪池等)的住户,要与纳管住户污水管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确保镇区100%的住户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收集处理。
二、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市129个乡镇已全部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含管网接驳工程),其中84个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达19万吨/日,45个乡镇生活污水采用纳管处理。一是新建(改造)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6座以及配套管网约950公里,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明显提升,设施负荷率和管网覆盖范围稳步提升;二是全面配备水量水质监测设备,进一步提升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监测能力,强化日常监管,实行按效付费;三是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年处理污水量达到5458.21万吨,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进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市建设局将严格贯彻落实《全方位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计划》(闽委办发〔2020〕28号)和《2021年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闽政办〔2020〕68号)精神,持续推进乡镇(镇区)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补齐民生基础短板。
一是全面推进县域市场化。根据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行动计划,全省所有县(市)区“十四五”期间要全面完成县域市场化,即以县域为单位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管网铺设和运行管护捆绑打包统一委托第三方实施,提升乡镇生活污水治理规范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按照“省会走前头,当好排头兵”要求,自我加压,提前2年力争于2023年底完成,长乐区、福清市、闽侯县、连江县计划于2022年年底前完成,罗源县计划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
二是提前谋划明年任务。督促各县(市)区组织乡镇开展摸底排查工作,摸清各乡镇集镇建成区内常住人口、日产生污水量,以及已建管网和设施完好率等准确数据,建立工作台账。同时,开展乡镇(镇区)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对设施负荷率低、污水收集率低、生活污水直排水体等问题,明确整改目标,提出措施,纳入明年建设计划,在管网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直排水系,或位于生态敏感区、水源地等,力争明年3月底前设施负荷率全面达到50%以上,原设计规模偏大,客观上难以达到50%以上的,应基本实现对实际规模应收尽收、切实提高负荷率。
三是提升乡镇人才队伍素质。继续加大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培训指导力度,邀请行业专家指导授课,对县、乡两级相关业务干部开展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干部业务能力与建设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