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名始于何时
“州”为秦汉时期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如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但到隋朝时废郡存州,旋改州为郡,唐又改郡为州。“州”与“郡”几为相等。
福州于晋太康三年(282年)立晋安郡,领有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等八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州治在今福州,这是福州称“州”的开始。四年,移建州州治于建安(今建瓯)。五年,以南安郡为丰州(今泉州),六年又从丰州中析置泉州。泉州的州治在今福州越王山之南,即晋时的“子城”。所以当时福州称“泉州”。直到景云二年(711年),泉州改称为闽州。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又改闽州为福州。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闽州遂称福州,置福州都督府。其府治顺理成章也改称为“福州”。这是福州地名之所以称“福州”的开始。
上面说的“福山”在什么地方呢?宋《三山志》在“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都督府。”下说:“或曰以董奉福山名。”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福州郡守李拔主编的《福州府志》也说:“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县。”又《中国地名大辞典》说:“董凤(奉)山在福建长乐县东。产铁。”民国李永选编《长乐六里志》因此解释说:“唐开元十三年,因州西有福山,即长乐董奉山,改闽州为福州。”并在《卷一》“大事”里写:“唐开元十三年,因州西有福山,即长乐董奉山,改闽州为福州。福州之名,昉此。”至于“福山”是不是长乐的董奉山,笔者将另有文章论述。
但董奉山确是一座“有福之山”,山高林密,空气清新,若中国之“神农架”。据传古代也有野人居之,白眉白发,裸体生食,人少为见,见之即获福,因称“福山”。其实不在于“见之不见”,用现在的话说,而是在于董奉山生态平衡,有十分良好的宜居环境,住在山附近的人岂不人人有福吗?晋代的时候就有个叫董奉的医生在山上造化升仙呢。此山因亦称董奉山。
现在的福州也有一座“福山”,全称叫“永福山”。“永福山”原名“莲花峰”,在福州的北部,俗名大北岭,海拔943米。若一座天设地造的大屏障,既可以挡住凌厉的北风调节气候,又能够温柔地怀抱保护福州的城池。所以晋代郭璞《迁城记》说:“洪浒南流,瑞龙地应。其主螺女,现对花峰。千载不杀,世代兴隆。诸邦万古,繁盛仁风。”这里说的“花峰”,便是莲花峰。于唐开元后,才改名“永福山”,为福州第一座风水山,求福州之永福也。宋代有朱熹《题莲花峰》诗曰:“群峰相连接,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绕空山,绝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雨外。”明傅汝舟有《雪晴登莲花峰》诗:“凌晨发苍莽,日午及清峣。渴饮池内雪,卧听天外谣。举头问云君,虹路何迢迢。他时倘相会,鸾背夹吹箫。”“永福山”群山连绵,植被丰富,同样有非常良好的宜居环境,让福州“千载不杀,世代兴隆。诸邦万古,繁盛仁风”。闽王王审知即葬在莲花峰下,今称闽王陵。所以现在的福州,便以“永福山”成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有福之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