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蛇话
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可见蛇是闽越族的图腾,福州人对蛇十分崇敬,琅岐岛上有蛇王宫,闽侯洋里有蛇王庙,庙内还有大戏台,旧时每年演戏娱神。古代福州妇女将头发束起,盘结在头上,像蛇盘缠状,主要用在打扮,但也体现了闽越族遗存的标志。当妇女去看戏、看迎神赛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乌黑的蛇盘状发髻上插着银簪,闪闪发光,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清代道光年间,居住朱紫坊的举人王廷俊《樵隐山房诗钞》卷三中有一首《迎神词》就有这样的描写:“乌云簇簇绾灵蛇,半是朱门甲第家。忙煞双鬟红屐女,巷南巷北逐香车。”
不过,福州人对蛇敬而远之,没有好感,而且十分惧怕。无论大小蛇都称“老蛇”,大概与老虎一样可怕,有青竹蛇、蝙蝠蛇、梧桐蛇、水蛇姆、老鼠况等等,真是谈蛇色变。民间有关蛇的俗话很多,如“走(逃)蛇应弯弯,走虎走下山”、“打蛇打七寸”、“见蛇不打三分罪”、“七(月)都(悬),八(月)吊,九(月)横路”(这三个月蛇活动频繁)、“肖(属)蛇多心事”(疑心重)。童谣“心间答答(胸部拍拍),因惊(不怕)菩萨,因惊老蛇,因惊青甲(青蛙)”等等。福州人说,煮蛇肉时,蜈蚣会爬在屋顶上吐毒液,因此煮蛇时锅要安在露天处。但也有例外,清郭柏苍《葭柎草堂集》说,他亲见鼓山白云洞和尚“拥蛇而眠”。福州以蛇为地名的不多,不过梅峰宾馆后面有一座老蛇山,现在为“蛇山小区”。
相传鼓山涌泉寺建于风水宝地燕窝穴中,有一恶人要破坏它,他处心积虑地修一条像毒蛇一样的山路通往涌泉寺,蛇吃燕子,妄图达到罪恶的目的。涌泉寺高僧发现恶人的毒计,便在七寸处竖立一块石碑,石碑象征宝剑,毒蛇死了,鼓山兴旺了。《闽都别记》第62回记载:妇婴保护神陈靖姑斩杀吃人的临水洞的白蛇精,“蛇首锁在龙潭壑,蛇身在开元寺古井,蛇尾锁在七穿井”。七穿井即今七星井,在井大路,这里仍供祀陈靖姑。《闽都别记》第85回还有一则影响很大的有关蛇的故事:“再说有一道士,名刘遵礼,其妹被蟒蛇拽去,遵礼法术颇高,即刻破其洞穴,蟒蛇王已先拽其妹走去,寻访无踪。后至龙虎山学法回来,先作法封山,就杀入洞,斩王之八子。其妹抱其三子出来,跪求饶恕无杀。遵礼问:‘所抱何人?’刘氏答:‘是被蛇请拽为夫妇,甚是恩爱,共生十一子,已被杀去八个,今只遗此九使、十使、十一使,看妹份上,同妹夫一并恕之,令其弃邪归正。’遵礼见其妹哀求,遂恕之,请于天师,奏达玉帝,准其归正。以遵礼为殿前辅弼,妹刘氏为人间种痘夫人。”十使、十一使并无下文,九使神值得一说,第351回说:“便有人在妙香庵九使神前降乩。”第186回说:“九使神是‘蟒天神王之九子。’”从前,福州有不少九使庙。20多年前,中亭街西侧河边有九使神古庙,便是供祀蛇神的。现在,闽侯南屿镇水西林的锦溪边有一座较大的蕉府行宫,俗称九使庙,供祀蟒天神王第九子,附近的水上居民对它十分崇拜,香火颇盛,看来九使神应是水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