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鳝溪白马王庙:福建现存最古老庙宇
“闽地何方庙宇,在此敢称古老;神州到处民族,逢他皆拜英雄。”这副楹联,是笔者应鳝溪白马王庙之邀创作的。它虽然是艺术作品,但却真实、准确地反映了鳝溪白马王庙和白马王神灵的历史地位。
福州是福建省最早开化之地,早在闽越族崛起建立政权伊始,福州为王城,称冶城,便是当时的政治权力中心。虽然闽北个别地方曾发现商周遗址,但无现存该时期庙宇的任何记载。因此,福州闽越时期的庙宇即为全省最早的庙宇。梁克家《三山志·祠庙》“明德赞福王庙”条目载:“自唐大历以前,闽城通得祀者四:南台、鳝溪、城隍,与此(按:明德赞福王庙)而已。”即福州在唐代大历之前,有名望得以通祀的只有这四处庙宇。
南台庙,福州台江大庙山汉镇闽王庙,即闽越王庙。宋梁克家《三山志·祠庙》载:“武烈英护镇闽王庙,钓龙台山之西,昔汉遣使封王为闽粤王,授册命于此,其后即此立庙。”汉遣使封闽越首领无诸为王是在公元前202年,立庙当在此后不久。从史载角度,该庙是我省已知历史最早的庙宇。但汉武帝时,郢作乱,内部争斗残杀,王位更迭,到居股杀余善投降后,“祀遂废”。直至唐大中十年(856年),才重建祠庙。其间中断的历史竟长达近千年,令人遗憾。而且历经王朝更迭,风雨侵袭,如今该庙早已不复存在,只遗下大庙山的名称供人怀想、纪念。
明德赞福王庙,原位于福州西湖之旁,大致方位应在今鼓西路一带。《三山志·祠庙》载:“昔闽粤王郢,开西大路,畚土成丘,后人即其地立庙。”历史也颇为久远,但此庙早已废祀,迄今遗迹难寻,毫无踪影。
城隍庙,即后来的福建都城隍庙,始建时位于福州冶山东麓。据林枫《榕城考古略·坊巷第二》载:“枕冶山之巅。晋太康中迁城后建。”即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福州置晋安郡以后,太守严高迁城在越王山时所建。最盛时占地约100亩,其后岁月里几经毁建,最后在“文革”时全部被毁。当今的城隍庙为重新兴建,已非旧址,且规制也远远难与原庙相比。
鳝溪白马王庙,位于福州东郊鳝溪,是福州也是全省有史可稽的现存最为古老的庙宇。据《三山志》载:“善溪,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丈,深不可计。昔闽粤王郢三子有勇力,射中大鳝于此潭,其长三丈,土人因为立庙,号白马三郎。”白马三郎射鳝和土人建庙的年代大致在汉文帝统治时期,即在公元前二世纪下半叶,距今约两千一百五十年左右。《三山志》成书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是福州乃至福建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郡志,其关于鳝溪白马王信仰典故的记载,当属最早。其后明弘治年间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明万历年间王应山编撰的《闽都记》、清林枫编撰的《榕城考古略》等著名志书,都引用和认可了《三山志》的记载。历朝历代官方也都对白马三郎尊崇有加,不断赐封,不少官员赴庙拜谒、求雨、祈福。像闽王王审知,甚至乐意承继千年前的白马三郎名号,以获得闽地民众身份和文化的认同,导致后世有人常因此把他和射鳝英雄混为一谈。而历代民众不仅高度崇拜供祀白马三郎,配祀了尊王夫人神灵,而且又增加了白马三郎的随从五大元帅、十八家将等同时遇难和遗物漂流成为神媒等情节,供祀了传说与其同时殉难的部将柳、何、王、邓、陈五大元帅,并分炉到其他庙宇。就这样,白马王信仰内容不断丰富,信仰系统不断扩大,影响遍及全省大部地区,并随着移民播迁到台湾,积淀了闽台白马王信仰文化交流的基础。鳝溪白马王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重大影响,成为海内外名副其实的白马王信仰文化的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