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字地名故事(一)
九仙桥 在南门外,其北为九仙山,故名。《榕城考古略》说:“或曰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作,名:合沙。”又说:“开平四年(910年),翁承赞册封闽王有《登水阁》诗:‘轧轧机轮下九霄,登庸门内驻星轺。他时若问今时事,只看南边是旧桥。’”所谓“旧桥”,即“合沙桥”。应该说闽王按福州“南台沙合”的古谶,先建“合沙桥”,至宋时建“外城”,才有“合沙门”。
洗马桥 在合沙门外。相传,五代时,王审知花千两黄金,差遣武弁豆馨到贵州买马,数月后,他果然带回四百多匹马。为了取悦闽王,豆馨先把四百多匹马牵到南门外的小河洗刷干净,果然每一匹都十分膘壮。闽王大悦,升豆馨为将军,赐名南门外的小河为“洗马河”。以后建桥,亦称“洗马桥”。宋《三山志》说:“合沙门外时洗官马于此。”所以称“洗马桥”。清《榕城考古略》又说:“(洗马河)为城南濠也,以木为梁。”“桥之东,别一支,南通韭菜桥,又东西分为两支而南,名玉筋、水南,又有小桥曰虎策。”
沙合桥 即台江区安民崎南的小桥,明成化六年(1470年)知府周钝重建。《挥尘前录》说:“‘南台沙合出宰相’章得象相时,沙涌可涉。政和六年(1116年),沙复涌,已而余深复大拜方务,得帅福唐。南台沙忽再涌,已而朱汉章、叶子昻相继登庸。”明王恭有《台江访古》诗:“无诸古城外,潮门合沙洲。宾从留骢马,壶觞度彩舟。山回川月夜,猿哭海云秋。寂寞屠龙事,台江空自流。”诗中所说“合沙洲”应为“沙合洲”。因为“合沙”只有“合沙门”和“合沙桥”,没有“合沙洲”。
“沙合桥”和“合沙桥”虽出于同一个典故,但两者地方不同,时间不同,故事也不同。前者曾有“沙合”之实,后者只有“合沙”之望。
路通桥 在台江区河口尾。古谶云:“南台沙合,河口路通,先出状元,后出相公。”所以桥名“路通”,以博彩头。桥旁有“路通庵”,碑曰:“盖闻路通桥建自唐贞观年间(627—649)经程国公建造。”此碑为“清道光己丑年(1829年)孟秋吉旦立”。“程国公”即程咬金也。
相传唐太宗为造福福州的风水,按照古谶内容,调拨十万两银子建路通桥。那一年福州水灾,被福州知府挪用于赈济灾民,仅用一万两建桥。为此有人告御状。皇帝大怒,派程咬金为钦差大臣奉旨到福州查办。程咬金查了半个月,安慰知府说:“你做得好。本大臣回京替你说好话!”
程咬金回京缴旨。皇帝问:“福州路通桥情况如何?”程咬金回道:“路通桥非常壮观。臣站在桥头,都看不到桥尾呢!”原来路通桥为石拱桥,桥身隆起比人还高。所以站在桥之头,看不见桥之尾。皇帝一时高兴,也不深究,这件事就算过去了。此后大家都说“路通桥”为程咬金所造。“路通桥”建后,至宋代又重建。福州有黄朴者,果然中了状元。
河口万寿桥 在台江区“南公园”附近的“河口渡”。清初鼓山涌泉寺方丈道霈募缘而建,靖南王耿继茂父子曾鼎力相助。为庆祝耿家的千秋寿诞,也称“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或“河口万寿桥”。
三通桥 原在台江区苍霞洲,“八一七”南路西侧,为三捷河、达道河和新桥仔河的相汇处,故称。也称“三桥”。清郑开禧有《南台竹枝词》说:“路逢过雨转新潮,移步三通旧板桥。好是夜阑人语静,一江明月万枝箫。”“三桥渔火”为南台十景之一。清杨浚《三桥渔火》诗曰:“明月夺残灯,寒霜压破罾。一江秋水长,人语隔篷膺。”清梁上国《三江渔火》诗:“三桥暝色罩层江,万点灯光簇钓艘。留与坡公吟晚景,疏星煜煜水泷泷。”2002年三通桥被开发商毁坏,2004年此桥移到台江尚书庙附近,已无三河交汇的情景。
星安桥 在台江区双杭街道,因通“福星浦”和“安乐浦”,故名“星安桥”。建于何时无从查考,但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今为“圣君殿”的文物保护范围。
白马桥 在台江区西隅的白马南路、双杭街道,横跨白马河,故名。明代建,有清梁上国的《白马春潮》诗,此外还有清杨浚《白马秋潮》诗:“无恙神祠在,将军白马骄。此心真似水,化作大江潮。”清道光时魏秀仁也有《台江竹枝词》:“高烧红烛唱珑玲,白马河边驻步听。曲罢短筵人不见,满江星火一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