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字地名故事(二)
十四桥 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特设省会市政委员会,后又改为省会市政局,提拨福建银行余利项下10万元,购买299家的田园屋的地产权,修筑从水部门,经南公园,至台江汛的福州第一条公路。1915年4月开工,翌年1月29日竣工,沿途建有14座桥,按数字命名,分别称“一桥”、“二桥”,直至“十四桥”。“一桥”,石砌,在水涧;“二桥”,石砌,在土山;“三桥”,砖砌,在河堘;“四桥”、“五桥”、“六桥”均砖砌,在泮洋;“七桥”,砖砌,在小桥村;“八桥”,砖砌,在大桥村;“九桥”、“十桥”,砖砌,在莲宅;“十一桥”,砖砌,双门洞,在下甲;“十二桥”,石砌,三门洞,在万寿;“十三桥”,砖砌,在金垱;“十四桥”,石砌,在达道。另在水部门、金垱洋、耿王庄、台江汛建有停车场。公路全长6公里,经14座桥梁,汽车公司大登广告:“请尝十四桥风味”,招徕许多的乘客。
万寿桥 在台江区,横跨南台江。《榕城考古略》说:“一名大桥,横跨台江,旧为浮梁。”“大桥”者,谓此桥为当时福州最长的桥;“浮梁”者,谓此桥为“浮桥”。宋《三山志》载:“南台有江广三里,元间(1086—1093),江沙颇合港,疏为二,中成楞岩洲。郡人王秘监祖道为守时,造舟为梁。板其上翼以扶栏,中穹为门二,以便行舟,左右维以大藤?,植石柱十有八而系之,一备痴风涨水之患,靡金钱千万。”有宋陆游《渡浮桥至南台》诗曰:“客中多病费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前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九轨浮梁”为“万寿桥”前身。《闽都记》说:“元时,田入头陀万寿寺,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因万寿寺头陀奉旨募造,故称“万寿桥”。“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学士马祖常为记。明天顺间(1457—1464)重修,编修杜宁记。万历十六年(1588年)巡抚庞尚鹏重砌石栏”。清杨庆琛有《万寿桥》诗:“鳌梁驾石截奔流,十里江桥画景收。乌笠红衫南北路,橹枝篷叶去来舟。”1930年由日本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包改造为公路桥,翌年底“急于通车”。何振岱有《夜过万寿桥》诗曰:“百廛夹道矗蜂房,奔毂声中万影忙。彩餻初横新贾舶,卧云已换旧舆梁。洪澜不砥凭春涨,弦月孤明惜夜凉。吹笛榕阴何许客,此中可有陆龟蒙?”1949年福州解放,“万寿桥”改称“解放大桥”。1970年9月,“解放大桥”采取“桥上架桥”方式,重新改造,仍称“解放大桥”。
江南桥 在万寿桥的南侧,与万寿桥相接,自中洲岛通仓前山,因在江之南,故称“江南桥”。又因通仓前山,俗称“仓前桥”。此外,又称“中洲桥”、“小桥”等。于元代与万寿桥同时而建,“其长减万寿之半。”江南桥于清乾隆间(1736—1795)倒塌,后由何汲逑兄弟重修,巡抚潘思榘记。《榕城考古略》记载:“度万寿而南,有桥相接,曰江南桥。”清叶观国的诗曰:“江南桥水绿潭潭,去马来船载火云。谁似松风堂上客,虚棂面面引来熏。”1930年,与万寿桥同时改造为公路桥,1970年与解放大桥同时重修改造。
林桥 在仓山区城门镇林浦村口,建于明代。林浦原名连浦,明永乐时连浦村林元美之后,林姓大发,连姓改迁他乡,于是改连浦为“林浦”,建石桥,也称“林桥”。
自成桥 在仓山区城门鳌顶峰东面、宋侍郎郑宅后,横跨溪涧,自成为“桥”,因称之。涧壁有宋朱熹的“自成桥”题刻。宋时朱熹为避“伪学”禁,曾隐居在郑家。
午桥 在仓山区阳岐村,四墩五门,称“五门桥”,以后以“五”与“午”谐音,俗称“午桥”。宋元四年(1089年)尼戒圆募造。明重修时,栏板上刻有“午桥古迹”四个大字。据清知府叶大庄《阳岐石刻记》记载:“午桥又称五门桥,元四年(1089年)建,每石俱有刻字,笔势似蔡君谟。”蔡君谟即蔡襄也,是时为福州太守。叶大庄有诗曰:“午桥人唤五门桥,元题名字未消。想得落成洒酒日,富韩司马正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