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堡古道话今昔
透堡古道深藏于连江炉山山麓之中,北起透堡登云桥,南至长龙与浦口交界的乌岩岭,全长17公里。相传唐代透堡人章寿,开元年间(713—741)硬生生地在崇山峻岭中辟出一条羊肠小道。章寿羽化成仙后,乡民称其为“章仙”,称古道为“章仙古道”。人们感德章仙,在古道边一块巨石上题镌“章仙峰”3个大字,遒劲有力,大方雄浑。宋代进士王梦有赋诗赞曰:“石壁巍峨翠几重,旧时鹤驾去虚空。桑田变海今何在?留得声名万古中。”石刻旁还建有章仙亭,凭吊章仙。
史载,宋“元丰七年(1084年),提刑李茂直奏移西洋巡检于罗源南湾(今濂澳),管连罗海道”。拓展古道为宽1.5米石头路,是连接福温古驿道的其中一路,又是取道闽东沿海的水陆“通衢”极其关键的一段。自宋、元到明、清,这条用块石铺就的古道持续了千年繁荣,保存至今,串起了一路的人文景观。其中,透堡古镇是福建省名闻遐迩的历史文化名镇。
自古道开辟以来,官宦、商旅、学子、平民等过客往去匆匆,路上散发着茶叶的芬香,回荡着挑夫们肩担陶器沉重的脚步声。千百年来,挑夫的脚板和着汗滴,早已将一路蜿蜒的块石打磨得十分光滑。
古道沿途跨越凤溪及财溪支流,有“官路桥”、“大坝桥”等石桥三座,名气最大的是古道东面起点的透堡登云桥。相传此桥建于唐宋间,花岗石构,二孔疏流,恬淡平实。桥面长、阔、高,行人过桥,有一种清新、安全、宁静之感觉。桥头跟西门外文昌祠相依,结缘峻峭的透堡岭,拾级登阶,似平步青云,故名。带给人们向往和期待。
古道为天造地设的雄关,历史上是兵家必争的要冲。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剿倭将军戚继光,接到倭寇企图偷袭马鼻的紧急情报,神不知鬼不觉,从宁德调兵遣将,连夜率部翻越透堡岭古道,出其不意,奔袭马鼻全歼倭寇,大获全胜。如今,在古道登云桥百步之处,有一座保民堂,内祀戚继光参将神像,供后人瞻仰。古道记载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百年前,辛亥革命,风起云涌。连江仁人志士,风里来雨里去穿梭于古道,集结透堡棋盘堂,组织“光复会”追随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矢志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在广州起义中,丹心碧血染黄花。刘六符、黄忠炳、王灿登、卓秋元、胡应升、魏金龙、陈清畴、陈发炎、林西惠、罗乃琳等“连江十烈士”,立下了不朽功勋。古道是一条英雄的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古道至今依然流传着1941年长龙抗日游击队奋起抗日,把日本鬼子引诱到天险乌岩岭,声东击西,打得敌人落花流水的故事。民主革命时期,叶飞、陶铸、邓子恢、杨尔菖等革命前辈,也曾潜越古道,奔波透堡、长龙之间,在透堡、炉山一带创建“山面区”红色根据地,组建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透堡暴动”、“庄里会议”的红色记忆。
抗战时期,民族危亡,军民同仇敌忾。连江两度沦陷,敌机狂轰烂炸,把好端端的古道炸得百孔千疮。解放后,虽经修补,伤痕依旧。随着长马公路的修建,古道荒落,许多路段被山洪冲毁,隐没在荒草中,古道退出了历史舞台。对于今天生活在古道沿线的人们来说,别有一番眷恋在心头。于是,透堡乡亲挺身而出,集资修建了登云桥至岭头的古道,恢复了古道遗址,深受社会好评。
修复后的古道,经风沐雨。也许道间有了小草,路旁有了树木,平添了几分碧色。行走在悠悠的古道上,半岭太堡殿的巨榕,几人合抱的树腰还留存日本鬼子当年罪恶的弹痕。原始朴拙的古道,串连了沿途神秘的水井塘、庄严的保民堂、太保殿、“百二阶”的石级,水流湾的清涧,章仙峰的石刻,岭头顶的方竹,烽火台的遗迹,九使庙的神坛诸景观,连同古风依存的题记、凉亭、茶店、拴马石、千人井等历史文物,引伸出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静听泉水声、鸟儿声、风声,以及人们的欢笑声,交融成古道悦耳的交响乐。为的是在那里,拾回一种宁静与超脱的心情。
古道逶迤,进入乌岩岭佳境,峰回路转,崎岖难行;但一路山高水长,峡谷激流,悬崖绝壁,风光旖旎。“炉峰晓瀑”,情景交融。清孙澄“一派飞泉挂碧空,银河隐见五云中。涛声远震千峰响,山势回环万壑通”的诗句,勾勒出财溪瀑布雄浑壮观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