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州——走过二千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已有2200多年历史。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兴建“冶”城,开始了福州最早的城垣建设。唐开元年间,设福州都督府,因“州西北有福山”,始称“福州”并一直延用至今。元代,设“福建行中书省”,福州由此成为省城。1946年,正式设立福州市。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设为福建省省会。
福州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三国两晋时期,严高、虞愿、江淹等名流已在福州传播中原文化。唐开元年间,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当时福州的教育、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宋代,福州更有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盛况。当时,福州的巢经楼是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石鼓书院被誉为海内四大书院之一。明清以来,福州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行地区,是近代中国海军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培养出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冰心、林徽因等一大批近现代思想、科技、军事、文化界的先驱和名人。
福州积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孕育出了以“三坊七巷”文化、昙石山文化、中国船政文化、寿山石文化等为代表的闽都文化。全市现有华林寺大殿,林则徐墓,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清瑞岩弥勒造像,崇妙保圣坚牢塔,罗源陈太尉宫,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福建船政局建筑群,鼓山摩崖题刻,永泰名山室,长乐圣寿宝塔,“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福州文庙,罗源栖云洞造像,长乐显应宫泥塑,闽侯灵济宫碑,严复故居和墓等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福州碑林”的鼓山摩崖题刻、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华林寺、被称为书法艺术瑰宝的李阳冰乌山摩崖题刻、被誉为中国金石史上奇迹的雪峰寺“树腹碑”等名胜古迹也蔚为大观、斐声海内外。
福州传统工艺品特色鲜明、巧夺天工、琳琅满目,脱胎漆器、牛角梳、纸伞被称为“福州三宝”,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被誉为“榕城三绝”,漆画、根雕等也久负盛名、享誉中外。同时,福州还拥有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与魅力;目前,闽剧、十番音乐、评话、伬艺、寿山石雕、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软木画、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罗源畲族医药、陈靖姑信仰、罗源畲族服饰、林氏中医骨科等13项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
漆画以天然大漆描绘或镶嵌出生动多姿的人物、山水、花鸟等,制作成壁画、壁饰、屏风等实用装饰品,雅俗共赏,久负盛名。
福州纸伞选材精,绘花雅,晴雨兼宜,独成风景。
福州牛角梳选材考究、工艺精细、造型美观,以之梳发温润而不挂、去垢而不沾。
软木画以栓树皮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粘结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人物鸟兽为挂屏、屏风、摆件,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
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色泽艳丽、匠心巧运,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
福州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闽菜的发源地。闽菜之首“佛跳墙”、鸡汤氽海蚌分别被誉为“百菜之王”、“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等福州名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馔一绝,鱼丸、扁肉燕、芋泥、鼎边糊等为“中华名小吃”,光饼、线面、蛎饼等独具特色,肉松、燕皮等是往来馈赠、旅游购物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