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临水宫祖庙
最近我们到古田县大桥镇临水村旅游。举目可以看见一座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它是祀典“妇幼保护神”陈靖姑。闻名东南亚的古田临水宫祖庙。自唐以来一千多年,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
多次重修
唐贞元八年(792年),邑人在陈靖姑殁地大桥中村建庙崇祀,初名龙源庙、龙川庙,宋理宗时赐额“顺懿”,故又名顺懿庙。
南宋淳祐年间,古田知县洪天赐主持修缮临水宫,勒碑以记。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浙东宣抚使李允中扩建;元末明初,翰林学士张以宁力主重修,邑人魏、薛二位典史纳俸首倡,集巨资修建两年完成,张以宁撰《顺懿庙记》以记之。明万历年间,古田县令王继祀筹建“百花亭”于临水宫后上方。清乾隆四年(1739年),古田知县刘之麟主持大规模修缮临水宫。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再次重修,并立碑志事,石碑至今尚存。清光绪元年(1875年)被大火焚毁,第二年募捐化缘按原貌重修,历时三年,保存至今。
模仿皇宫建设
古田临水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模仿皇宫建设。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雄伟壮观。正门朝南,门额上嵌刻“敕赐临水宫”五个大字。
山墙上有“双龙戏珠”“虎子尝泉”等浮雕。进入宫门,两旁屹立着“千里眼”“顺风耳”塑像。沿石阶而上进正殿,殿依山势构造分四厅。
临石阶再上是二厅(即拜亭),两旁有10余米高的钟楼、鼓楼。厅前面有5米高的石柱两根,题刻着清翰林院国史馆编修、邑人曾光斗撰写的对联:“剑角镇山灵护国佑民金阙纶音崇祀典,宫墙新圣迹伏魔保赤玉田香火达神京。”
再登一级石阶至三厅,中央横排着一张长4.3米、宽1.7米的大石雕案桌,前面刻“大德曰生”字,是全省庙宇少见的文物。两旁塑有四大金刚像。正中高悬闪闪夺目的匾镜,上书“敕封顺天圣母”六个大字。从三厅两旁走上五级石阶为四厅(即主殿),中央正座有慈祥秀雅的陈靖姑塑像。座下有白蛇洞遗迹,两侧是她的结谊姐妹林、李两位夫人塑像。两旁站立着六部丞相泥塑,形态各异,神态逼真。再从正殿两侧登阶而上便是一座祀陈靖姑之母葛太夫人的后殿。
声名远播
据史料记载,陈靖姑是闽县(今福州)下渡人,生于唐大历二年(767年),卒于唐贞元六年(790年)。父名陈昌,母葛氏,自幼聪明,7岁攻《易传》,11岁随母看经说道。18岁嫁古田临水贡士刘杞。
相传陈靖姑学法于闾山(今福州南台),拜许真君为师。许真君是“三清宝殿”四大真人之一,相传玉皇授予许真君为“九天都仙大吏”神职。陈靖姑生前与众姐妹结义在临水宫,施展闾山正法,伏魔降妖,在与白蛇精搏斗中殉职,卒后,仍镇守临水洞。
相传陈靖姑除妖解难,神通广大,祈甘雨,解大旱,斩白蛇,清瘟疫,致力庇护妇女儿童平安,成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女神。闽江流域各县以及福州十邑百姓,对她十分敬仰。闽王感德赐三十六婆姐侍奉,后人立碑记,远近流传。至宋朝淳祐年间,皇帝追赐她为“慈济夫人”“顺天圣母”。赐额“顺懿”二字,传旨福建,从此事迹远播,香火极盛。临水宫信仰遍及福建、浙江、江西,远至台湾和南洋群岛等地,临水宫分庙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