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开辟的唐甘棠港在福州

范围为秘书巷北甘棠闸到琅岐金牌门水域
日期:2016-11-12 10:22 来源:福州晚报 浏览量:1389
| | | |

  王审知开辟的唐甘棠港在哪里?王审知在位时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最贴近历史真实。二百八十多年后的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梁克家主编的《三山志》把唐甘棠港误注到福安龙泉溪一带。1984年,王铁藩先生又把唐甘棠港南移到黄崎镇(今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造成文史界误传误载。本文依据王审知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和现场考察,笔者认为唐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在福州秘书巷北甘棠闸到马尾琅岐金牌门水域。

  甘棠港究竟在哪?

  历代志书和文史学者大都认为甘棠港在宁德福安。《福建论坛》1984年第5期,王铁藩(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原馆长)在《唐末开辟的甘棠港址考》中首次提出甘棠港在福安下白石镇。《福建论坛》1985年第3期,林光衡《甘棠港辨析——与王铁藩同志商榷》不同意“福安说”,但是他把甘棠港定在连江黄岐附近。只有1990年第二期《海交史研究》发表黄荣春(原福州市郊区文管办主任)的《甘棠港位置探索》主张“琅岐说”。连《福建史稿》作者朱维干也认为,“福安县东南一百六十里,确有黄崎港”。

  成书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距离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已经二百八十多年。《三山志》福安篇如实记载当地慕唐甘棠港之名而新起的地名,如甘棠港、黄岐镇、白马江等,但绝不应该把这作为唐甘棠港在福安的证据(笔者注:台湾学者最近发现闽南漳浦马口还有“甘棠驿站”)。

  细读《三山志·海道》描述官井洋港:“……一出政和县界……三十里至廉村,会龙泉溪,南流为江,过甘棠港、黄崎岭(潮东至白沙,西至廉首,各距四十里,舟行一潮至)。”翻看福安地形图,这里所说的“甘棠港”“黄崎岭”“白沙”“廉村”“廉首”均在赛岐镇北山沟沟里,怎么可能是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赛岐镇北山沟沟里的小河港南宋时慕名称为甘棠港,却被《三山志》注为王审知《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中所说的外贸大港,实在难以理解。

  那么,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唐代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应该在马尾琅岐岛。

  甘棠港在琅岐已可定论

  位于鼓楼区庆城路闽王庙内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是王审知在位时记录甘棠港的文字,系唐天祐三年(906年)唐哀帝李柷准敕建立,礼部侍郎于兢撰文、将士郎王倜书。这是王审知在位时皇帝表彰其功德的碑刻,最接近历史真实。

  王审知《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的碑铭并序第八段,详细描写了王审知开辟的唐甘棠港经过:“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不是镇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袛。有感必通,其应如响。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而异之,优诏奖饰。仍以公之德化所及,赐名其水为甘棠港,神曰显灵侯,与夫召神人似鞭石,驱力士以凿山,不同年而语矣。”最后,碑铭还总结道:“黄崎之劳,神改惊涛。役灵袛力,保千万艘。”

  古汉语“港”是指一条水道。碑文明确指出“闽越之境”甘棠港位于“江海通津”,即闽江与大海的交通要道(即主航道)。“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浸(动词名词化),即大水、沼泽、浅滩。巨浸就是巨大的沼泽浅滩,联系到下一句“山号黄崎”,就是浅滩上有座黄崎山。因此“途经巨浸”就是“途经巨岛”(这是本文的重要发现,也是史学界同仁忽略的地方)。大家知道,闽江口最大的岛屿就是琅岐岛(清代《闽县乡土志》称琅岐是闽江入海口“巨岛”)。

  查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福州湾,当闽江入海之口……口外群岛罗列,近则有黄岐、芭蕉、熨斗等岛,远则有白犬列岛,而五虎岛横塞江口,尤为要地。”此处“黄岐”就是今日琅岐岛。而《三山志》和“福安说”研究对象是黄岐江、黄崎镇、白马港,而不是碑文所说的唐五代“山号黄崎”,更不是“江海通津”,也没有“途经巨浸(岛)”。

  《唐故威武军节度使守中书令闽王墓志》称王审知开辟甘棠港的地方是“古有岛外岩崖,蹴成惊浪,往来舟楫,动致败亡”,更加证实王审知致祭炸石地方在闽江口琅岐岛(古称黄崎、刘崎),“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甘棠港在闽县,旧名黄崎港,先有巨石为舟楫之患,唐天祐中闽王命工凿之,忽然震碎,敕改。”据此,闽王王审知修建的甘棠港在闽县黄崎港(即今琅岐港)已可定论。刘山甫致祭甘棠港

  宋《三山志》载:“刘崎巡检,今闽县。(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诏添置巡检一员,驻扎刘崎,巡捕长乐、连江、闽县私盐盗贼。”宋洪迈的《夷坚志》又载:“(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七月,福州甘棠港有舟从东南漂来,载三男子、一妇人,沉檀香数千斤……甘棠寨巡检以为透漏海舶,遣人护至闽县,县宰丘铎文昭招予往视之。”这段记载进一步说明福州甘棠港归闽县管辖,甘棠寨巡检就是五十五年前(皇帝)诏添置的设在琅岐岛的刘崎巡检。由于甘棠港名声很大,因此刘崎巡检又改称甘棠寨巡检,同时说明,琅岐又称刘崎。

  笔者从小就有一个疑问:琅岐在福州话中为什么说成“牢耶”,原来出处在此。“牢耶”就是“刘崎”。为什么琅岐旧名“黄崎”会演变成“刘崎(牢耶)”呢?而且一直保留在福州方言中。这就要联系到王审知修建甘棠港,是派刘山甫坐镇指挥。

  在琅岐龙台村刘氏宗祠里,笔者见到了福建刘氏族谱丛书《唐司马参军刘贻孙世家》,书中记载:“刘山甫,彭城人,随王(审知)入闽的部将。谋勇双全,王审知授其节度判官,终殿中侍郎,负责致祭连江‘甘棠港’。”

  刘家在修建甘棠港工程中贡献巨大。刘家与王家关系密切,王审知三兄弟是跟随安徽寿州王绪起义军南下,王绪妹夫刘行全是先锋大将军,战功显赫。王潮、王审知占领福州后,为纪念大将军刘行全,在福州北门设立北庙(即今鼓楼区北庙),专门祭祀刘行全,并对刘氏后裔予以重用。长乐潭头镇有二刘村(即刘砥、刘砺兄弟),他们与朱熹并祀三贤祠。王审知儿媳妇刘华墓的墓志铭自称“彭城刘氏”,与彭城人刘山甫应属一脉。刘家与王审知是儿女亲家,在甘棠港一带根基雄厚。因此,甘棠港所在的黄崎(今琅岐)被福州方言称为“刘崎(牢耶)”一直流传至今不改。

  甘棠港曾是东方巨港

  宋《三山志》还说,福州城壕“折而东,经金墉桥,与甘棠闸潮相遇……其北又分为二:一自去思桥北,西入甘棠闸。”《旧记》,“晋严高筑城日,从今迎仙馆前开水口,通澳桥浦。观《治平图》,馆在甘棠闸侧,今转运东行衙是也……绍兴二年夏旱,程迈命知闽县王陔重修……甘棠八月十三日兴,十日成。令法海、庆城二寺管之,以潮大为启闭之节。淳熙元年,史丞相浩复修。”

  前述重要文字,说明“东方巨港”甘棠港的闸门设在福州城下,万国商船随着海潮可直接来到鼓楼前。甘棠闸的具体位置就在鼓楼区庆城寺与法海寺之间,由二寺和尚管理“以潮大为启闭之节”。据说当年闽地能制造长二十丈、载数百人的航海大船(福船),数量有成千上万艘。所以,《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载:“黄崎之劳,神改惊涛。役灵祗力,保千万艘。”再现了“东方巨港”福州甘棠港的繁荣景象!

  据考古发掘和海洋水文资料,今日海水与闽江水交汇处在长乐金刚腿一带,一千多年前的唐五代时则在福州城下甘棠闸。两千多年前的汉初,三山(于山、乌山、屏山)均泡在海水中,只有退潮时屏山才形成半岛。鼓楼区七星井考古工地地表下两米发现有一米多深、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海相沉积(即海岸滩涂)。四五千年前的海岸线在今闽侯甘蔗街道昙石村。这是考古验证和历史地理学家考证过的,并经地质勘探证实的福州海岸变迁史。因此,唐五代王审知时期,从福州城内甘棠闸到琅岐岛,均为甘棠港范围。

  一千多年前的闽国甘棠港是世界东方巨港(泉州刺桐港兴盛于宋元以后),是福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福州著名的刘华墓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石俑和孔雀蓝波斯瓶等文物,墓主人就是王审知的儿媳妇。象征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雀蓝波斯瓶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甘棠港上岸,进献给闽王王审知的礼物。除了波斯的孔雀蓝瓶,昔日的辉煌,在福州宋代墓葬丝绸文化中也得到印证。

  甘棠港范围:甘棠闸到琅岐金牌门

  如今,琅岐岛金牌门及其周边一大片被高温灼烧的红褐色遗迹十分醒目,与相邻的灰色天然岩石截然不同。笔者和黄荣春研究员推测:王审知为了疏通琅岐门的航道,派刘山甫在金牌门礁石上堆放树木长时间燃烧,形成高温,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时刻,倾盆大雨浇灌在滚烫的礁石上,山崩地裂,才形成了今天这种大面积的红褐色灼烧痕迹,其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明显是一千多年前王审知致祭炸开琅岐金牌门为甘棠港的碎石处。

  琅岐金牌门与对岸连江县琯头镇长门村之间,最窄处只有387米,俗称“琅岐门”“激水门”,也就是《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所形容的“帆墙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的“激水”。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也像王审知墓志铭所说:“古有岛外岩崖,蹴成惊浪,往来舟楫动致败亡。”唐天祐三年(906年)闽王命工“碎巨石于洪波,化安流于碧海”。唐哀宗皇帝亲自命名为“甘棠港”。该处就是“碎巨石于洪波”的碎石处。

  后来,马尾社科联又派人到“金牌门”收集红褐色岩粉和附近的正常灰色岩粉送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化验。博士生导师官轮辉等人对岩粉进行科学化验与鉴定,结论为:两件岩粉标本岩性和化学成分无区别,正常的灰色岩粉加高温后变成红褐色,证实红褐色岩粉曾经被高温加热。

  因此,自然科学手段验证了考古专家的判断:琅岐“金牌门”系王审知开辟甘棠港时在礁石上用树木燃烧形成高温,在雷雨的作用下崩裂后留下的历史遗迹。战国时期,李冰修都江堰,就是用这种办法炸开宝瓶口。

  去年4月30日,笔者根据《三山志》有关甘棠闸的记载“自去思桥北,西入甘棠闸”,去思桥就是澳桥,其北汤关闸就是唐宋甘棠闸。记载中“西行过延庆桥……长利桥……次虎节门大桥”的描述,在新编宋代福州城区历史地图上都有标记。

  按图索骥,笔者来到了省政协大楼门前,看到了今日琼东河水闸,正好位于秘书巷北,应该就是《三山志》多次提到的唐宋甘棠闸。一年多的福州唐甘棠港调研有了完美的结局:从福州城内秘书巷北甘棠闸到马尾琅岐金牌门水域,均为唐甘棠港范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