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冬虫夏草”——蟹山洲流蜞
被喻为福州“冬虫夏草”的流蜞,在乌龙江中的龙祥岛蟹山洲一带,算是最负盛名的。龙祥岛人家常把瓶装流蜞和流蜞干,馈赠亲朋好友,不少旅居海外的福州人,不惜高价买流蜞干,也不是无由来的。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敬儿寄流蜞干》中记载:“流蜞风味少人知,水稻菁英土脉滋;梦到乡关六月半,千畦潮退雨来时。”
时下,不少城里人不辞车马劳顿,慕名来闽侯龙祥岛品尝一口,来满足舌尖之福;很多外宾贵客也对流蜞赞赏有加,其声名更是一时鹊起,不断走俏市场。
独享盛名
流蜞是蛰居在洲渚草根泥下“草虫”,也叫“禾虫”,形似小蜈蚣,腹下两旁密密地长着软脚,身体扁平,须状肢,体色有红、黄、绿、蓝、黑褐等颜色,也称“五色虫”。
流蜞在闽江下游也不少见,为什么唯独蟹山洲流蜞享有盛名?这要从蟹山洲地理环境说起,蟹山洲地处乌龙江螺江南端,洲靠近五虎山下一个叫蟹山的山屿而得名。清时林履端在《尚干乡土志》中记载:“淘江之上游自侯官、永福西南两港,至阳岐五通江交汇而下,中壅蟹山、塔礁诸洲,洲之北为螺江,洲之南为淘江,下至乌龙江而一束。”又载:“江之中多鱼虾,次则流蜞,产于洲渚荟草间。”“次则流蜞”就是指这一带的流蜞。
“五特”优势
蟹山洲一带水洲,有十分适合流蜞生存的“五特”优势。
一特在水质净。蟹山洲地处乌龙江螺江南端,接纳永泰大樟溪的清水,没有什么污染,并且蟹山洲周边也没有工业污水,离海远,咸水也少侵蚀,给流蜞生存提供了良好水质。
二特在土质好。好水质也会带来好土质,因为泥草底有流蜞最需要的土壤、烂草根等营养物质,主要靠水带来物质沉淀成淤泥被吸收的,这样的土壤松软,也利于流蜞流动。
三特在荟草丰。龙祥岛在蟹山洲、塔礁洲一带生长了一大片湿地水草,闻名遐迩的“水草场”就在这里,曾经培植了大量优良的荟草,而荟草的荚、杆、根腐烂后,都是流蜞的最佳营养素。
四特在潮流缓。乌龙江螺江水段是个葫芦状水域,龙祥岛蟹山洲地处其南面腹部,洲多草丰,水流缓慢,潮汐有序,很适合流蜞活动。
五特在有潮汐。闽江上下游的其他水域潮涨潮落,水位落差不大,持续时间不均,流蜞潜伏水草底长受不了,无法生存。在蟹山洲一带潮水涨落有序平稳,涨潮水没草洲,落潮草洲露出,其持续时间均匀,非常适合流蜞的习性。这是闽江上下游其他水域所不具备的,因此其他水域流蜞粗,色暗淡,味道差,营养低。
不过,目前在蟹山洲一带的水草也受一定污染,河床升高成为洲田,产量随着湿地减少在减少;而且流蜞每年只在夏秋之交的大潮日才能捕捞到,“物以稀为贵”,流蜞市价虽年年攀升,年年还抢不到“货”。福州市场根本看不到,餐饮店更吃不到,因为流蜞还在捕捞者的网里时,早被当地的河鲜餐饮店老板订购光了。最多的约购了好几家捕捞户,贮藏一两吨,用塑料瓶装好放在冰箱里。
传统佳肴
“小虫出禾根,潮退游莘莘。误投著莨网,农家席上珍。”这是古时描述捕捞流蜞的一首诗。
蟹山洲流蜞又是当地的“抢手货”,其品种最好的是“头水货”,也就是说七月初第一个水潮捕捞的流蜞。懂行的都会大量订购“头水”的流蜞,捕捞户也期盼在“头水”夜,出现“流蜞北(即大潮时刮北风)”,因为在“流蜞北”,流蜞受不了大水流压力,纷纷出来;并且流蜞喜欢夜间出来活动,俗话说“流蜞走暗盲”,就是形容流蜞这习性的。“风大”加“夜黑”,会使大量流蜞纷纷从草根下钻出,随波逐流入网中,有的一夜一网可捞到数百公斤。
有一首叫《竹枝词》古诗,正是描写“流蜞北”时丰收的写照:“夏云积雨暮天云,落网安兜趁晚风;晨蛇埋街争利市,满城挑担卖禾虫。”当然,现在不用满街叫卖了,因为捕捞船未靠岸就被抢购一空。
流蜞作为一道江中传统佳肴,可是由来已久。清时有个叫黄廷彪的官员在《见食禾虫有感》中写道:“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鲙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他。庖制味甘真上品,调来火候贵中和;王侯佳馔何曾识,让与农家鼓腹歌。”龙祥岛人家早把流蜞菜作为招待贵宾的一道佳肴,当地现有十来个河鲜店,也都把流蜞当作“重头货”来招徕食客的。但流蜞烹不好味不美,还破坏其营养。龙祥岛人家根据食客要求,采用多种做法,最可口的是油煎,最营养的是清蒸,还有蛋炒、蛋蒸、纯酒炖、煮粉等吃法。
可见,蟹山洲流蜞,不管从形态、生态、地态上,还是从食味、营养上来说,被喻为福州的“冬虫夏草”都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