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昙石山
1954年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文化,命名已有63年。关于昙石山文化的性质、年代和文化特征经历过多次变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是笔者1997年在他人第八次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接手昙石山遗址博物馆筹建工作在布展过程中的新发现、新认识,与先前昙石山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有很大的区别。又经过20年的反复思考和论证,重新认识昙石山,提出以下崭新的学术观点:昙石山是墓地不是遗址
遗址,是人类活动的遗迹。广义上说,人类活动的一切遗迹均可称为遗址。因此,笼统地称昙石山文化遗址是可以的。但是,考古学上的遗址和墓葬是两个概念。昙石山自1954年发现以来,共进行过八次发掘:第三次发掘墓葬2座;第五次发掘墓葬1座;第六次发掘墓葬32座;第七次发掘墓葬3座;第八次发掘墓葬42座,加上建馆时补充发现3座墓葬,共发现83座墓葬。其余均为灰坑、壕沟和陶窑。因此,严格地说,昙石山是墓地不是居住遗址(五座陶窑是后期修建在墓地上)。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遗址要用“探方法”大面积揭露;墓地考古的重点是寻找“墓口”,用“沟探法”进行发掘。半个世纪以来,把昙石山当作遗址机械地用“探方法”发掘,不注意寻找墓口,造成了层位混乱、年代不清等问题。
第八次考古发掘结束后,笔者接手筹建博物馆,发现山顶殉狗坑明显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文化,而是中原商周墓葬中常见的“腰坑”(殉狗)。昙石山顶殉狗坑,虽然不位于“腰坑”,但仔细观察殉狗的探方壁上有活土层,向外扩方后发现活土祭祀台,祭祀台上清理出放在三块鹅卵石上的大陶罐和四件绿釉原始瓷豆和瓷罐,这不能不说是第八次考古发掘的重大遗漏。
紧接着,为了修建参观通道,在殉狗坑和祭祀台西侧红褐色山坡上发现了陪葬的四名奴隶。女奴A随葬1件陶罐;女奴B仅剩头盖骨;女奴C剩上肢骨;男奴D粗壮的大腿骨竖插坑中,脚趾清晰可辨,为活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当年奴隶殉葬的残酷。在“殉葬男奴”下还发现一座被打破、叠压的昙石山文化墓葬,出土一件粗绳纹陶釜和一件石锛,从地层上说明奴隶殉葬坑晚于昙石山文化。后来,又在西北侧悬崖上发现宽约4米的墓道,直通第八次考古发掘的所谓“第二壕沟”(即这座西周大墓的墓道)。为了弄清这座西周大墓的范围,在龙眼树下,我们又发现了该墓墓边和紧靠墓边重叠殉葬的两具女奴骨骼,其中一具陪葬了两件西周玉玦。
在已经铺上水泥路面的过道上用“探沟法”又挖到一件带把的绿釉陶罐。经调查,证实悬崖下的西周大墓主墓室被破坏。当地农民也反映上世纪70年代修公路时曾在此出土过大批完整的绿釉陶器。
在考古展厅内修建通道时,还发现131号墓底还有一座墓被遗漏,经清理并修复全部陶器(24件陪葬陶器中,仅陶釜就有18件,定名为M131-1)。著名考古学家安志敏称昙石山文化为“陶釜文化”有一定道理。一座墓陪葬18件陶釜,说明昙石山人生活在海边江边,生前食用海鲜河鲜需要这么多的陶釜炖汤。
鉴于上述考古遗漏和福州新店古城考古方法的争论,笔者曾在1998年3月25日的《中国文物报》上发表《探沟法和沟探法在考古实践中的运用》,专门批评:“那种视‘探沟法’‘沟探法’是不正规、不科学的方法是十分片面的看法。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什么情况,都用‘探方法’试掘不仅费时、费力、费工,而且不注意诸如墓口等重要迹象,还会造成人为地破坏。”昙石山是墓地不是遗址,应该用“沟探法”寻找墓口,弄清墓群的分布和打破关系。
昙石山文化与西周大墓
这里所说的昙石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墓葬陶器文化,共分四期。
在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考古厅内,现场保留着M140、M137、M126墓葬三叠层(即墓葬打破关系)和M131、M131-l二叠层,为墓葬和随葬陶器的年代早晚提供了确凿的地层关系。根据地层叠压的早晚和考古类型学,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文化的昙石山墓葬陶器可分四期:
昙石山墓葬陶器一期:三叠层中的M137、M140归入本期,殉葬男奴D下灰坑也归入这一期。其陶器特征为夹砂泥质红陶釜,矮领束颈,圆折腹较深,出现折腹凸棱、圜底,通体粗绳纹;泥质灰陶簋豆不分,子母口、圆腹,圈足只有两孔;泥质灰陶壶侈口矮领,矮圈足;泥质灰陶斜直口杯,小折腹靠下是其显著特征;泥质灰陶碗口径较小、腹较深。
昙石山墓葬陶器二期:二叠层中的M131-1为代表。其陶器特征为一座墓出土18件陶釜,夹砂泥质黄褐陶为主,分侈口和平沿两种,腹变浅、口沿变宽、折腹凸棱明显、绳纹变细、圜底;泥质灰陶簋豆难分,只是簋腹较深、豆盘较浅,大圈足上有两孔或者四孔;泥质黄陶和灰陶壶为球状腹、高领、粗绳纹;泥质斜直口矮折腹杯无变化;泥质灰陶碗变大,直口较薄,腹饰细绳纹和双凸棱。
昙石山墓葬陶器三期:二叠层中的M13l夫妻合葬墓为代表。其陶器特征为夹砂红黄陶釜分直口和侈口,口沿较宽、直口釜绳纹较细、侈口釜绳纹较粗、圜底;泥质灰陶簋出土10件、泥质黄陶簋1件,宽沿、深腹,折腹凸棱明显并出现附加堆纹;泥质灰陶壶为高领喇叭口,矮圈足,折腹上也有附加堆纹;泥质灰陶豆分矮圈足、敛口和高圈足、侈口两种,与陶簋已经有明显区别;陶杯出现泥质黄陶直筒杯和泥质灰陶带把杯两种,直筒杯口薄如蛋壳;陶碗已被陶簋所代替。
昙石山墓葬陶器四期:以三叠层最上面的M126为代表。其陶器特征为夹砂红黄陶釜,宽沿侈口,折腹凸棱明显,上腹饰交叉蓝纹、下腹饰细绳纹、圜底;泥质灰陶簋,宽沿、深腹,折腹处有两道凸纹、下腹有一道弦纹,圈足有四孔;泥质灰陶壶的喇叭口加长、圈足加高,折腹处有两道凸弦纹,圄足上也有四孔;泥质灰陶豆圈足加高、豆盘变浅;带把泥质灰陶杯圈足加高,并出现10个小镂孔。陶碗也被陶簋代替。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墓葬陶器分为四期,其早晚演变规律为:1.釜由矮领、深腹、粗绳纹演变为宽沿、浅腹、细绳纹;2.一期簋豆不分、二期簋豆难分、三期簋代替碗、四期大量用簋;3.二期出现大圈足豆,三期、四期出现高圈足镂孔豆;4.斜直口矮折腹杯是一期、二期昙石山文化显著特征,三期、四期出现直筒杯和带把镂孔高圈足杯;5.一期、二期有碗,三期、四期碗被簋代替。
本文依据考古地层学中的叠压关系,排出的昙石山墓葬陶器分期,年代早晚十分可靠。再根据器物类型学,找出的陶器演变规律和特征十分明显。63年来,昙石山八次考古发掘的83座墓葬均可按此四期划分对号入座。未列入表内的其他无直接叠压关系的陶鼎、彩陶、纺轮、石器等,将根据出土地层和共生陶器进行分析研究后补入表中。
新石器时代晚期昙石山墓葬陶器一期M137、M140紧挨在M126底下,年代也不会太早。因此,本文所述昙石山墓葬一期至四期陶器均属“昙石山文化”。这批陶器中,陶釜、大圈足陶簋陶豆、球腹陶壶、直口杯和陶碗等,与湖北屈家岭文化和江西山背文化相似。昙石山四期陶器中出现大陶簋、高喇叭口陶壶、高圈足豆和镂孔圈足带把杯等,显示出夏商文明的曙光。上述昙石山墓葬四期文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至5000年。
昙石山顶西周大墓距今约3300年,与安徽屯溪、江苏句容西周墓中原始瓷器相同,显然已进入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这里清楚表明,“闽”是作为西周王朝管理的方国、地域和族群的总称。闽方国或闽族要向周王朝进贡“闽隶百二十人”,负责掌畜、养鸟并守卫王宫。因此,昙石山顶西周大墓主人应属于先秦闽族或闽方国国王(保留中原商周大墓“腰坑”殉狗和陪葬奴隶6人的葬俗)。2001年8月27日,时任文化部部长的孙家正视察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后曾说:“我刚签署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上层是3300年前的西周文化,下层叠压着5000年前的昙石山文化,全国罕见。”昙石山“中华之最”
2001年6月24日,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迄今已有16年,观众对以下展品特别感兴趣,堪称“中华之最”。
中华第一灯 在125号墓葬中,墓主人头顶放置一件陶器。这件陶器造型十分奇特,全国罕见。该陶器高28.6厘米、腹径15厘米,为泥质灰陶,表面残存黑色陶衣,下半部为壶形,上半部为圆锥形柄。柄与壶交界处有一椭圆形孔。据日本庆应大学名誉教授江坂辉弥先生介绍,这种陶器在日本长野县绳纹时代出土了十几件,被命名为“灯”,还残存有烧剩的灯芯草和烟炱。而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就已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堪称“中华第一灯”。这种灯手握柄部可自由挪动,灯孔朝里可挡一面风,灯油倒入浅盘可自动熄灭,设计非常合理。出土时,陶灯放在墓主人头顶,类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长明灯”,故有人称之为“东方第一神灯”。
昙石山人颧骨 1999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日联合考察昙石山。我国鉴定古人类骨骼的权威、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潘其风教授和日本骨骼鉴定专家来昙石山鉴定昙石山人骨骼。其中137号墓主人为25岁左右年轻女性,其“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也就是说,现在日本人大部分有这块颧骨。日本文化不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要追溯到昙石山人。因此,这块现代解剖学称为“日本人骨”的颧骨块,应该称为“昙石山人颧骨”。
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 在昙石山顶殉狗坑旁,活土祭祀台上发现一件印纹硬陶罐,它是典型的黄土仑文化,距今3300多年。与这件陶罐同出土的还有一件原始瓷罐和4件原始瓷豆。这批原始瓷器均施青绿色釉,虽然釉滴不匀,但这是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为我国瓷器上釉史提供了最原始的实物资料。2016年的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认为,“东南地区是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的主要产地和使用地”“福建的原始瓷与浙江的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是一个新的类型”。
提线陶簋 在考古遗址厅131号夫妻合葬墓中出土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为全国罕见。大家知道,陶簋是古代盛饭用的。这件奇特的陶簋像现在的“泡菜坛子”。该器物为泥质灰陶,敛口外有一侈口口沿,沿边有三组小圆孔,每组6个小孔,显系提线用,就像现在边远农村,农妇手提瓦罐,给田地上劳作的农夫送饭。
殉葬男奴竖插坑中全国罕见 在奴隶陪葬坑中,殉葬男奴D竖插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显系活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3300多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昙石山顶西周大墓虽然主墓在早年修公路时被破坏,但悬崖上还保留有宽约4米的墓道,直通第八次考古发掘的所谓“第二壕沟”(出土商周黄土仑陶片)。墓道两侧还发现了殉狗坑、活土祭祀台、奴隶殉葬坑等,出土席纹大陶罐、印纹硬陶罐、原始青瓷罐、原始青瓷豆和两件玉玦。
18件陶釜追溯福州人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在131号夫妇合葬墓底下,又发现一座墓,陪葬了陶器29件,其中大大小小陶釜共有18件,这在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也是罕见。陶釜相当于现在的砂锅。由于昙石山人靠江、靠海,河鲜和海鲜不能混煮,必须分门别类清炖出来才合口味。因此说,福州人爱喝汤的饮食文化,早在四五千年昙石山人中就已经形成。这是缘于水土、气候、河鲜海鲜的特殊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