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姓氏与文字

日期:2019-10-21 15:49 来源:方志委 来源:本网 浏览量:
| | | |

  闽越国时期,闽越宗族还保留一定的氏族血缘关系。同时逐步吸纳北方汉人,因此开始出现汉族的姓氏和名字,出现姓名的多元化现象,这在冶山考古发掘中已有一些证据。  

  据《史记·东越传》《汉书·闽越传》记载,闽越王族统姓“驺”,上层贵族一般只记其名而不称姓,如闽越王无诸、郢、余善,建成侯敖、将军多军等,反映他们保留氏族传统习惯。还有称闽君摇、繇王居股、繇毋余等,这些应是闽越贵族的爵邑名号。闽越人使用汉姓,见于史书的有越衍侯吴阳、将佐黄同等,说明至少在无诸立国后,闽越人有使用中原汉族姓氏。姓氏的推广和应用,是家族分化而为个体家庭的产物。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福州风俗:“《开元录》云:‘闽州越地……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五姓,谓林、黄是其裔。’”亦为闽越人学用汉姓之例证。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在福州冶山、武夷山城村等闽越王宫遗址中,都发现了陶文、瓦文、瓦当文,冶山宫殿遗址中发现的板瓦和筒瓦正面戳印有闽越文字,目前均无法辨识。武夷山汉城遗址中还多见封泥文、铜弩机铭文、铜印文等,皆为汉字,可见其时汉文化对闽越国有深刻影响,汉字至少已在闽越国上层通行。其中青铜弩机“河内工官”名文表明,此系中原输入的兵器;铜印文字表明闽越官员已习汉字。其余筒瓦、板瓦上戳印或模印的闽越文字,常见一二字,最多四字;书体有隶书、篆书或介于隶篆之间的汉字,书法与中原地区的一致,大部分文字不能辨识,疑是闽越人自创的文字。闽越国遗址发现的汉字,有官方,有民间,用途不一,反映闽越国的文化教育已走上“书同文”的轨道,社会文明程度有显著提高。

  (来源:《福州通史简编》)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