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河沿岸的龙舟队

日期:2022-06-08 17:23 来源:福州晚报 来源:本网 浏览量:
| | | |

  作者:巴晓光

  环绕三山的水网形成福州古城“三纵三横”格局,北起西湖口南入闽江的白马河,便是“三纵”之一。 这条近五公里长的河,串起左海、西湖、闽江三大活水,两岸风景如画。

  西湖经水闸出湖南流,即为白马河。白马河最大的特色,就是桥多,沿线有22座大小桥梁,建造年代从明代一直到现代。

  与河同名的白马桥是清代同治年间由做木材生意的商人们集资所建。如今的白马河河水平缓如镜,但在古时候并非如此。闽江之水按海水潮汐出入城内。每当涨潮时,江口宽而河身窄,波涛前阻后推,又与南流之水相撞,便水势奔腾,响声如雷,十分壮观。“白马观潮”乃是“南台十景”之一,诗云:“雷鼓匉訇白马驰,观涛旧有广陵矶。那知榕海三春景,赛得钱江八月奇。”为控制水流,以利蓄泄,古人建了若干关闸。白马河水流经的第一处关口,就是西水关水闸。

  西水关水闸位于白马北路安泰河和白马河交汇处,修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可将西湖水和白马河水注入安泰河,提升内河通航能力,方便沿线商户运送货物。白马河曾是福州“城中可通舟船之河”,设西水关水闸可控制水量,均衡旱涝,自然也为沿岸村落的龙舟竞渡创造了良好的水域环境。

  白马河上最负盛名的龙舟便是帮洲的青白蛇了。青白蛇龙舟源自洪塘妙峰燕山祖殿三帝行台。现在去洪塘渡口,可以看到一组洪塘乡贤壁绘,其中第八幅所绘即为“龙舟竞渡青白蛇”。青蛇白蛇是五帝部下,五帝系驱瘟除疫之神明,福州民间谚语曰:“九庵十一涧,五帝驱瘟疫。”传说五帝中的刘帝非常爱看划龙舟,所以青白蛇龙舟的龙头里会安放他的神像,每年端午让刘帝一起巡游全境,观看龙舟竞渡。这个说法在妙峰三帝行台的简介碑刻中亦有详细记述。

  福州市水运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许多员工是洪塘人。他们自小在洪塘划青白蛇龙舟,到城里工作后,自然而然便将妙峰青白蛇带到了水运公司所在的帮州。所以,福州谚语有云:洪塘竞渡青白蛇,夺胜福州苍霞洲。

  整体来说,青白蛇龙舟船身为龙头凤尾,龙舟头依然是龙,但脖子部分的鳞片比较小,所以是龙头蛇身。龙头后部有一个空洞,用来放置神像或香炉,这也是极为少见的。

  当年,青白蛇龙舟的划手多是水运公司的工人,他们平常干的是铲沙等重体力劳动,力气比较大,划龙舟很有优势。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金龙杜就在南平做了一条青蛇龙舟,后来又做了一条白蛇龙舟。他们是北港一带最先恢复划龙舟的。其后,青白蛇龙舟开始参加福州周边各地渐渐恢复的各项龙舟赛事,并闯出了名声。

  1982年,青白蛇龙舟参加了闽清龙舟比赛。闽清沿江两岸的梅雄、大溪、北溪、安仁溪、大箬、溪口、渡口、梅埔、石湖和城关都置有一两条龙舟。每年农历四月底,各村龙舟纷纷下水,由各村宫庙或家族召集人牵头进行训练。五月初一起,闽清沿江各村轮流做东道主,互相邀请开展龙舟友谊赛,还邀请邻近闽侯县沿江的小箬、大目溪、白沙、黄塘、竹岐、甘蔗和古田县沿江的水口、湾口、莪洋等村庄龙舟队参加。那一年,共有三十七条龙舟在闽清参加了1200米竞速赛,白蛇斩获冠军,青蛇名列第六。

  1983年,青白蛇龙舟在闽侯白沙参加比赛,共有三十多条龙舟角逐,最后白蛇、青蛇包揽冠亚军,威震赛场。有意思的是,那一年冠、亚、季军的奖品分别为猪、羊、鹅。

  可以说,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青白蛇龙舟都有非常辉煌的战绩。随后,龙舟运动有了全新的发展,竞技概念逐渐被引入,福州的传统龙舟生态受到了很大冲击。这一时期,福州市水运公司引进了挖沙机等大型机械,解放了劳动力,青白蛇龙舟在划手体力上的优势渐渐丧失,加上没有跟进龙舟运动技术的更新迭代,声势大不如前。

  帮洲还是福州传统龙舟文化保存得比较好的地方。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青白蛇龙舟都要“龙舟鼓转头”(拍着龙舟头游境)、请神、举着令旗去上下杭“采莲”。到了五月初一,龙舟下水。从初一到初三,龙舟“亲家”相互拜访、行香。若在江面上相遇,他们还会燃放鞭炮,遥遥致意。走完“亲家”,就迎来端午竞渡的高潮了。

  白马河上历史悠久的还有彬德桥“十八位将军”龙舟。龙头凤尾形制,柳叶桨上的图案为福龙和八卦,舵上绘鲤鱼图形。

  彬德桥始建于明代,因为最靠近闽江,所以彬德桥成了 白马河上的“第一桥”。彬德桥也是福州目前保留下来的少有的平梁与拱桥结合的桥梁,二墩三孔不等跨,船形石构桥墩。这种造型既体现了拱桥的美观,也便于大型船只过往通行。彬德桥上有座小庙。庙外插着旗子,庙内的香案上供着鲜花、蜡烛。庙里供奉着琉球十八位将军的神龛,他们是这里的地头神。

  这十八位琉球国将军据传在明朝时镇守该桥,这也表明该河港早年与琉球等国有着密切的海上往来。十八位将军中,后有五位殉难,分别是:柳曦、何懋森、王宸、邓芝星、陈万清。五位将军被明太祖朱元璋敕封为“英毅忠烈王”,并赐“护国振威”匾一方。最后回到达琉球国的只有十三位了。

  当然,这只是“十八位将军”来历的一种说法。据三保社区提供的资料,十八将军庙原址在帮洲竹林酒库旁,“文革”期间才由民众集资改建到彬德桥旁。对于该庙纪念何人何事,也有多个版本。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划龙舟时落水的十八个人。从这种说法来看,彬德桥下划龙舟的历史,一定是十分悠久了。

  帮洲一带著名的还有广慧庵龙舟。旧时白马河沙洲众多,帮洲、义洲、苍霞洲,港汊纵横。帮洲一带居民有不少以水路运米为业,成立了米帮。古时福州城内有“九庵十一涧”之说,每个庵都有自己的龙舟,帮洲境内为广慧庵,因此这里的龙舟命名与二者都有关,比如“广慧新米龙”。

  往上游走,白马河上著名的还有斗池和小柳的龙舟。

  斗池,是池塘如斗的意思。古时这里是福州西南“十八洋"之一,田野池塘与村落交错。斗池的境神是九案泰山,九案泰山是对福州九案泰山府的简称。南台十三乡共同奉祀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麾下温康两都统为主神,称温泰山、康泰山。所以,乡民奉祀的虽然不是东岳大帝,但也叫“泰山府”。

  这一信仰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了。明清时期,十三个乡各有分堂,有的一乡为一案(即神案),有的两三乡为一案,合起来总共九案,即太平山案、浦东案、浦西案、洋炳案、河上案、教场坂案、西营案、西洋案、斗池案,所以民间也称“九案十三乡”或“九案十三堂”。百姓为了区别东岳泰山府,就把温康两都统的府邸叫作“九案泰山府”。

  九案泰山的“辖区”大体位于现在福州台江区西北面和鼓楼区西南面的交接地。从前十三乡属于南门外,所以和城里人的信仰不太一样。城里人信仰裴仙师、田元帅,更倾向于祈求富足顺遂;而城外的农民畏惧疾病,害怕死亡,祈求一切平安稳定,形成了对泰山神的信仰。所以,古时城内泰山府比较少,常见于城郊。

  小柳村的境社为河东护民境,因紧邻白马河,一直有自己的龙舟队。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因“破四旧”而解散,1992年重新组建。2014年,小柳路周边旧屋区改造工作启动后,小柳村千余名村民迁居福州各处,但只要端午临近,从微信群里得知村里要闹龙舟,村民即使搬到了新店、金山、湾边 一带,也会不约而同地回到村里。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小柳村村民都要抬着龙舟的龙头,举着小柳龙舟队的队旗,敲锣打鼓,在小柳村巡游一圈,是谓“龙头游境,锣鼓醒龙”。到了农历五月初一,办完仪式,装好龙头,吃过“龙舟饭”后,众人便推着龙舟前往西湖下水。

  白马河水域很广,除上述龙舟外,还有浦西境福寿宫一带以及南天门玉封风关亭金仙姑祖殿“龙庆大将军”龙舟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福州晚报》(2022年6月2日 A15版 闽海神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