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林大纲:“驼峰航线”夜航队之父
他是蒋介石座机首名驾驶员
他是空军运输队创始人
他牺牲在喜马拉雅山上空,年仅31岁
林可夫,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被称为中文系“四大金刚”之一(还有三位分别是孙绍振、李万钧和李联明)。聆听过很多次林教授的写作课,但从不知道他有一位英名赫赫的飞行员父亲。
直到有一天,一位瘦瘦的上海大姐,夹着厚厚的材料,专程从上海来到福州,一进办公室,她就高声喊:“你们发起建立的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不能少了林大纲的名字,他是牺牲在驼峰航线上的英雄。”这位大姐是林大纲女儿的朋友。由此,开始收集、整理林大纲的抗日事迹。
过了许久之后,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兢来到本报,与记者说起爷爷林大纲的事,记者才知道林大纲唯一的儿子即是深受学生们敬仰的林可夫老师,而林兢正是林可夫的儿子。通过林兢,了解到一位许多福州人并不熟悉但必须铭记的英雄——林大纲。
航空界王牌 蒋介石座机首名驾驶员
林大纲,1912年生于福州。因家境贫寒,幼年失学,只好去上海投靠亲友,在亲戚的资助下读书。他聪颖过人,学业优良,考入位于杭州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为第二期学员,在接受初、中级飞行训练期间学习优异。因身体原因,他中途停飞,后经福州林浦老乡、中国第一代飞行专家沈德燮(抗战时曾任空军少将、航空委员会副主任)的介绍,进入中德合办的欧亚航空公司。
当时,欧亚航空公司所用的机型,均为德制容克式飞机。机长都是德国人,林大纲担任飞行机械员、副驾驶员兼报务员。
1938年,林大纲被公司送往德国汉莎航空飞行学校深造,接受了系统的仪表飞行训练,在看不清天地线和地标的情况下,飞行员完全根据飞机上的仪表指示操纵飞机,也称为“盲目飞行”。掌握这一技术的林大纲,回国后成为欧亚航空公司中第一位担任机长的中国人。
因为高超的飞行技术,林大纲成为当时中国航空界的王牌飞行员,后来成为蒋介石第一架座机——“昆仑号”的首个驾驶员。“昆仑号”实际上是货机,1942年夏天从国外购进,靠窗两条可以收放的长条铝板作为临时座位,接送蒋介石时,就在中间捆上一把藤椅作为专座。林大纲还曾用此机接送过蒋经国、蒋纬国等。
廉不言贫 决不带一分私货
1934年,林大纲在上海机场邂逅了美丽的苏曼莎小姐,两人陷入热恋,第二年在北京结婚,婚后一家迁居上海,并有了第一个孩子,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林可夫教授。之后,两人又有了一个女儿。
1939年,林大纲从德国回到战火中的祖国,当时大片国土沦丧,华夏大地遭受日军狂轰滥炸,许多航班只能改在夜间,掌握了先进仪表飞行技术的林大纲常常夜以继日加班。
当时,内地物资非常匮乏,一些飞行员利用飞到香港的机会,偷偷将药品或紧缺日用品运到重庆、云南倒卖,大发国难财。当时很多人许以重金,希望身为机长的林大纲帮忙运私货,但林大纲说:“国难当头,我只想着为国效命。这样的不义之财,誓不沾手。”当时,全航空公司都记得林大纲常说的一句话:“人人想着效命国家,才能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也正因林大纲从来不带一分私货,当时的航空检查所将他任机长的飞机认定为“免检飞机”。
当时,林大纲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四口人挤在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里。屋里放着两张床、一张旧桌、两张破椅子,客人来了只能坐在床上。没有人相信,这是一位王牌飞行员的家。
1941年,西南大后方的对外通道以香港为主,林大纲飞行任务更加繁重,加班加点抢运抗日战略物资的夜航成了重点。他的战友、老乡刘振亚后来回忆:“抗战期间,林大纲凭着高超的飞行技术担任大后方运输任务,出色地完成50万公里安全飞行,创下新纪录,为抗战作出了贡献。”1941年,欧亚航空公司昆明站专为林大纲及其机组,举行安全飞行50万公里庆祝活动。
空军运输队创始人 手把手培养骨干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一方面欧亚航空公司在香港基地的飞机全部被日军炸毁,公司的运输任务几乎停顿,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一方面,中国沿海港口大多陷入敌手,大量的境外援助物资急需运输。
当时,中国空军只有几架小型运输机,由于机型老旧,训练中曾经出过事故,有一次着陆时起落架折断,机翼毁损,机上多人受伤,报务员牺牲。1942年夏天,中国政府先后购进几架美国C—47军用运输机,第一架就是“昆仑号”。当时空军的飞行教练都是轰炸机和驱逐机的飞行员,于是航空委员会向中央航空公司借调林大纲,林大纲率一个飞行组到空军担任教练。这个飞行组,机长是林大纲、副驾驶员是盘明、机械员是房荫枢、报务员是盛棣华,后来报务员换成福州人萨镇冰的侄孙萨本道。
林大纲不但自编教材、认真施教,还亲自带飞,手把手教导学员,通过训练,诞生了中国空军第一批C—47飞行员,为后来创立空军运输队打下基础。他带出的学生李福遇、刘大年、杨道古、张光明等后来都成为空军运输队的骨干。因此有人把林大纲称为“空军运输队创始人”。
“驼峰”夜航队之父 31岁壮烈牺牲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占领缅甸全境,滇缅线中断,中国与盟军陆上、海上交通全部被日军封锁、切断。当时,西太平洋战场及欧洲战区吃紧,盟军希望中国能牵制住100万日本军队,以物资支援中国抗战。当时只剩喜马拉雅山一条路,驼峰航线由此进入中国航空人视野。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抵昆明,穿越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南支横断山区一系列山脊与峡谷,全长800公里,宽80公里,平均海拔4500至5500米,最高海拔7600米。全程皆为高山深谷,连绵起伏,如同骆驼背上的峰,故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不仅地形险峻,且气象条件极差,为欧亚三大气团的交汇处,形成了最恶劣的飞行环境。当时,中国能够在夜间飞越驼峰航线的只有林大纲和衣复恩。
林大纲争分夺秒训练夜航运输队飞行员,为夜间飞越驼峰航线培养出一批优秀正副机长和飞行员,被誉为驼峰航线夜航队之父。由于业绩出色,林大纲被授予空军少校军衔。
驼峰航线被美军运输部视为“军官的墓地”,从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中美双方在这条航线上共投入各种运输机2000多架,运送军用物资60多万吨,损失飞机500多架,牺牲的飞行员超1500人。
林大纲每一次飞行都抱着赴死之心,一定要亲吻儿子女儿后才出门。他家徒四壁,仅把从德国带回的飞行仪器视若珍宝,回家就抱着仪器学习、研究。每一次飞行前,他都郑重叮嘱妻子:“飞行仪器是家中唯一财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遗弃。”他的妻子苏曼莎在《阿林最后的岁月》回忆录中写道:“由于阿林的机敏和技术,使得重庆机场避免了一次撞机事件,从此林大纲的高超技术誉满国内航空界,他的工作量更重了。有时他卧病在床,但一接到任务就毅然而行。”“1943年9月底,他每晚都在中印之间执行特殊运输任务,如此往返飞行一个月。不幸,最后一次在回国的航程中失踪!”
1943年10月28日,林大纲驾驶C—47峨眉号运输机,前往印度汀江,接运刚从美国培训毕业的飞行员,回国途经喜马拉雅山上空时失事,年仅31岁,当时认为可能是天气和机械的原因导致飞机失事。
英名将永存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
林大纲牺牲后,妻子将两个年幼的孩子锁在家里,自己外出工作养家。多次有人想出资购买林大纲从德国带回的飞行仪器,但苏曼莎和儿女们宁愿忍饥挨饿,也绝不出让。一直到抗美援朝时,苏曼莎响应政府“购飞机捐献前线”号召,将飞行仪器捐献给了国家。她说:“我深信这样做一定符合阿林的爱国心愿!”
蒋介石次子蒋纬国,是林大纲至交。1996年9月,了解到林大纲妻子儿女还生活在大陆后,蒋纬国提笔写信慰问好友的妻儿,并到台湾防务部门催讨一直被拖欠的林大纲抚恤金。他在信中写:“大纲兄于抗战时,壮烈成仁,纬国与其公私情谊,至深悲悼。”“吾嫂备尝人间艰苦,而终能克服困境,其不移志节与坚忍不拔精神,令人敬佩。”
1995年9月3日,林大纲的英名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F碑座上。
今年9月3日,林大纲的英名将刻在由本报与三山人文纪念园发起建立的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